蒋保华靖裕思
海头中学:那些人,那些事
蒋保华靖裕思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中”),是一所乡村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位于黄海之滨、海州湾畔的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开明的思路、开发的勇气,养育了“海中”人“海纳百川,争创一流”的精神向度,形成了“海中”蓬勃生长的样态、自然和谐的生态。
步入“海中”校园,处处让人感到温暖。满眼的橘黄建筑,舒适而宁静,让学生能在放松的心境里求学问道;错落有致的布局,典雅而不压抑,特别是大量的“留白”,给予学生充分释放灵性的空间。
步入“海中”校园,就感受到自由生长的气息。“星光大道”两侧的“榜样伙伴”,“海中大舞台”上的“我心飞扬”,文化石上的“景行行止”……“海中”文化婉转流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中,也驻留在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心田里。这不是口号式的“驯服”,而是春风化雨式的“滋养”。
校园滋养了学生,学生也滋养了校园。无论是采访过程中时时被个性绽放的学生所感动,还是采访间隙行走校园时的惬意恬然,“质感”一词时时“跳”到我们的眼前。
其实,“质感”就是我对学校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而高中,特别是乡村普通高中,给我们的质感往往是紧张、压抑、沉闷、保守,可是在“海中”,这些词汇似乎没了生存空间,感受到更多的是润泽、自由、敞亮、澄澈,而与之相关的则是青春、梦想、激情、创造。
如果说“海头”曾让我们感觉是一种隐喻——勇立潮头、继往开来的话,那么“海中”则让我们有一种教育文化的归属感——人在海中央,海中大可为。或者说,“海头”作为一种精神向度,“海中”作为一种价值确立,让这所乡村高中找到自己的“基业长青之道”。
学校的使命是什么?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还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学生热烈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海中”第一关注的。而这些生活的构筑,不是教师包办,至少不是教师主宰。“海中”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于是,与一般校园内总是行色匆匆的教师身影不同的是,“海中”的校园内到处是学生腾跃奔放的身影。“显示度”的不同,决定了“生长主体”的差异。在校长刘兴法看来,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绘上一道明亮的底色,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他们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人生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和宝库,从而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大舞台”,走出小世界。
“我希望你,是我独家的记忆,摆在心底……”来自高二年级的林同学站在舞台中央深情演唱着《独家记忆》,舞台周围和楼梯走廊围满了来听“演唱会”的学生。这是一个午后,校园舞台上演了一场由学生自排自演的小型“演唱会”,愉快轻松的课间时光奉献给了这美妙悠扬的歌声。
“‘大舞台’马上就开始了,我内心更加紧张,感觉身边的环境嘈杂而又宁静。”即将走上“大舞台”演唱的高三(14)班万童同学在后台感到既紧张又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地做着深呼吸,心里想着演唱歌曲的旋律。“终于登上了心目中的‘星光大道’!经历了‘大舞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生活更加热爱和向往,对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台下为他打气的同学更是群情激昂,大声呼喊着本班的口号。从现场的热烈气氛可见,“海中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活动深得学生喜爱。高二传播班的赵婧凝同学激动地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海中大舞台”,“我除了参加大舞台的活动外,还参加了学校的主持人大赛,并从中脱颖而出,在全校家长会上担当主持人。我今后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主持人……”赵婧凝同学满怀憧憬地畅谈着自己的梦想。
“对一所高中而言,不讲升学就不是高中,只讲升学也不是高中,”校长刘兴法向记者介绍,“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开发学生潜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诚然,近年来“海中”本着“活动就是课程”的理念,遵循“以活动培养人,以氛围熏陶人”的育人原则,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学生在大课间“把旗帜举起来,口号喊起来,身体壮起来”,心情得到了放松,精力得到了积蓄,个性得到了解放,潜能得到了开发。
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的活动,在“海中”和文化课一样受到重视。“宁可少上一节文化课也不能缺一次班会”是“海中”流传的不成文的规定。除了“阳光大课间”之外,学生还积极参加“海之韵”艺术节、“海之星”科技节、“海之馨”读书节、“海之帆”体育节等文体活动。如此一来,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每次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变得阳光自信、开朗独立。
好的教育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海中”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以适应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发展需求。从文艺活动到典礼仪式,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艺风采,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错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不抹杀任何一个学生的优点”是“海中”办活动的初衷,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
2.小助理,走向大天地。
“刚刚担任这个职务时,我对其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高一(1)班的卢俊伟同学作为新一批校长助理,参加了学校召开的校长助理会议。在会上校长简要地交代了开会的内容,校长助理们依次发表自己对学校工作的想法和建议。“校长一直低头不语,只是仔细地记下大家说的话,那时我感受到了学校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决心。看到同学们积极地起立回答和校长手中不停书写的笔,我逐渐明白了我该做些什么。”卢俊伟同学说道。从此,他认真准备每一次助理会议,对小助理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学习压力大,希望学校领导能安排心理医生为我们做心理疏导。”“请所有老师放慢讲课的语速,写正楷字体的板书,让我们能看得懂。”“希望学校能在宿舍安装空调供暖。”……这些都是校长助理们收集整理的“学生心声”。给学生们开通一条畅所欲言的通道,让学生担任校长助理,这就是“海中”管理过程中出的“新招”。助理们定期召开会议,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作为校长助理,在参与学校管理中,我学会了坚强,懂得了忍耐。我从一个稚嫩的孩童渐渐成长为试着探索人生的少年。作为校长助理,我有了施展自己才能和锻炼自己能力的广阔舞台”,高一(10)班令一贤同学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的校长很有亲和力,我们每个学生可以直接和校长聊天,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写信给校长信箱”,学生们在采访时幸福地说道。
除此之外,“海中”把班级一切的事务权、管理权、评价权、考核权等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每一位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比如,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学生自主制订管理方案、评价标准等;学校的30多个社团、“海中大舞台”活动等均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文明礼貌月”暨“学雷锋”活动、“周周风采秀”才艺比拼等各项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学校跑操检查评比、卫生检查评比、纪律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等均由学生会管理;各年级设立学生分会,在学生中开展“十佳卫生标兵”“十佳文明学生”“十佳孝星”“十佳助人模范”“十佳助理”等各类十佳评选,让学生管理学生、监督学生、评价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是“海中”不断践行的准则。学生主人地位的确立,主人权益的行使,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3.大视野,创造大可能。
“让一直奔跑的心停一停、歇一歇,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这样在继续奔跑的时候又会注入新的力量”,高一(1)班的陈辛宇同学在“周末影院”的观后感中写道。每周日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社团活动,也可以去报告厅看电影。“周末影院”的电影有励志题材,有抗日题材,当然也有爱情故事。《喋血孤城》《我的兄弟姐妹》《第一书记》《高考1977》《中国合伙人》《仙境之桥》《冲出亚马逊》《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电影让学生津津乐道。通过观影,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时光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
“记得上次语文老师组织我们观赏了根据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的电影。在看到电影中爷爷去世的那天夜晚,屋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翠翠直叫‘爷爷,我怕’的情节时,我看到有的同学红着双眼,有的同学为之落泪,想必大家都预见到了爷爷的结局,都在为翠翠悲苦的命运而叹惋。”高一(16)班的谌红钰同学表示,看电影《边城》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边城》这部小说的认识。每次观影结束后,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议论剧情,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谈论电影带给自己的启示。
“周末影院”活动的开展,调节了学生疲倦的身心,愉悦的情绪给学生带来人生的启发和思考。“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一位同学在观看电影《上甘岭》后颇有感触地说。悲喜剧有各自的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周末影院”中,学生可以尽情放松,纾解压抑的情绪,把学习压力通通抛掉,让心灵得到慰藉。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海中”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正是对“完整人”的关注与培养,才能让孩子伸出更多的生命触角,感知世界的诸多美好。“海中”人善于挖掘学生心灵中的正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从而唤醒他们的求知欲,点燃生命的激情。其实,这也是最自然的学习,最有效的教育。
怎样的课堂是孩子需要的?是教师精致化的设计与安排,学生“亦步亦趋”?还是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从游”中自主建构?“海中”选择了后者,这自然是一种挑战性的生活,也就意味着,“基于学生、成全学生”始终是课堂生活的焦点;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不断摆脱惯性,过一种协同性的、反思性的、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于是,“海中”的教师管理有了全新的视角:工作中既注重教师自然人的需求,关注教师社会人的需求,又重视教师文化人的需求。“海中”准确地把握了教师的三重角色,让教师工作得舒心,生活得开心,即使身处一所农村中学,也能够让教师做到以校为家,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4.爱,在理解的尽头。
“三尺讲台近卅载,两袖清风头染白。困守井底浮云叹,桃李春秋展风采。”教师节前夕,班主任王富珍在朋友圈发表了这样一段话,引来众弟子的点赞与祝福。“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大多数是一辈子待在学校里,勤勤恳恳地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块田地,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飞得更高更远。”王富珍老师从教已30余年,对班上学生的故事如数家珍。王老师班上曾有个学生是孤儿,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年少可怜的孩子让王老师十分心疼。国庆节放假期间,王老师买了吃的、穿的来到他家。屋顶漏雨的老房子,地上还窜出一只老鼠,屋内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如此家境让王老师心情很是沉重,他决定把这位学生带到自己家里住。进门时,这个学生怯怯地问道:“老师,我称呼您啥?”王老师说:“我是你的老师,你就是我的孩子,这儿就是你的家,你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就这样,王老师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毕业前,这位不善言辞的学生在给王老师的信中写道:“王老师,感谢您对我的照顾。我每次见到您,心里都暖暖的,就像清晨的小鸟沐浴在阳光之中……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饭菜,因为里面有一种调味品,我知道它的名字叫‘爱’!”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有智慧的爱。“我们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尤其是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多数教师能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王富珍老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并带着这份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爸爸,您辛苦了!我们爱您!”在2016届学生举行的“感恩”主题班会中,全体学生起立,齐声喊道。班主任于文利激动万分,深深地向学生鞠了一躬,走出教室时,泪水溢满眼眶。在陪伴学生冲刺高考50天的日子里,于老师每天陪着学生一起宣誓,一起跑操,编写班级日记,既是自我反思,也是对学生的鼓励。
陶继新老师说:“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可我觉得学生不仅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更是在心底接纳了我,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亲人。”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时间会让爱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人的心灵。“海中”的教师以无私的关爱、磊落的胸怀信任学生、呵护学生、教育学生,才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这是“海中”教育的底色,也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5.自主,把学习“搅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海中”的“课堂宣言”。开放的课堂,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高一语文《拿来主义》课堂上,学生的抢答声、讨论声、笑声此起彼伏。学生面对面的桌椅排位让小组讨论更加便捷,殷古菊老师在教室里适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殷老师在课前自主学习时,给学生提出了6个问题,如哪些段落论述了“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在第8~9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等。遇到预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殷老师让学生把疑问与小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再呈现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评议。在殷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把每组的答案进行一一探讨,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思路更加开阔,学习更加高效。
自主质疑使学生学的方式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海中”的课堂上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学习小组是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互相关照,共同发展。在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他们互相点评,共同讨论,不害怕出错。十几位学生站起来抢答一个问题的情况常常发生,每个学生都拥有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生的多种智能因素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激发,在展示中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刘兴法校长认为,“海中”课堂的最大魅力就是师生思想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尚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海中”经过不断地探索,摸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蓝色课堂”——“自主发展大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坚守“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思想,突出“民主与平等、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个性与发展”等基本内涵要求,建构出“学案先行,自主质疑;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互动探究,讨论生成;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的校本教学模式。
教育并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教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在于灵魂的感召,在于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丰富潜能。“自主发展”课堂模式追求的是“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给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海中”的课堂,有亲密的师生关系,有愉快的小组合作,有积极的探究式学习,有深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研究,从“匍匐”走向“站立”。
“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年来,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始终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事业。在工作中,我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像王玮这样的教师在“海中”比比皆是。
良好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海中”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海中”在全市率先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广聘省内外知名专家、市县教研员、市内外兄弟学校名师、骨干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专家顾问,来学校指导、讲学。学校还在全市率先成立学科教研室,通过备课组每日教学研讨会、教研组每周教学沙龙,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学校实施录像课制度,对教师的随机课、汇报课、示范课进行及时录制,通过教师自评,备课组互评,邀请专家点评,提炼亮点,消除弱点,充实盲点,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激发教师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定期开设“人文大讲堂”,邀请专家做师德报告,加强理论学习。在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教育。历史教师王起义认为:“学校给我们年轻教师许多机会,作为学校的双职工,我们感到很幸福。2014年,有外校想‘挖墙脚’,但我对海头高中有感情,即使有更好的待遇,我依然决定留在海头高中。”像王老师这样的双职工在“海中”还有许多对,他们大多数从高校一毕业就扎根在“海中”,在这里安家立业,投身“海中”的教学事业,从没有想过离开。
“一次数学课上,刘校长来到我们班巡课,他在教室后面认真写笔记,不打扰我们上课,轻声来轻声走,课后还看到他在走廊向数学教师提建议”,一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在“海中”,学校重视对教师思想的引领,坚持正面引导,通过树立榜样引领教师发展。每学年,“海中”都要评选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以上),把这些优秀教师的照片、事迹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展出,既能够激励优秀教师快速发展,又能够促进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尽快成长。这样,在教师中形成比修养、学技能、助成长、超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从教的使命感。
怎样的管理让人感到舒服而美好?面对高中阶段学生辛苦、教师负重、办学艰辛等情况,如何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突破,找到“中间地带”,促进新的发展,这考量着学校领导班子的胆识和智慧。刘兴法校长带领管理团队,一方面凝练学校文化,加强课程改革,研究课堂转型;另一方面,从“人”出发,改进管理方式,推进幸福校园的建设。“学校和机关不一样,我反对学校像机关一样,官本氛围严重,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活力的”,在刘兴法看来,校长和其他领导应当成为师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师生,“校领导基本每天坚守在学校,已经习惯了只有回家时才打电话给家人。虽然这里收入不高,但是这几年离开的教师很少,优秀教师都没有走,大家在这里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7.文化熏陶:一种富有情怀的德育方式。
每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海中”的校门口就热闹非凡。在众多的新生与家长中,时不时冒出“新浦话”“海州话”“灌云话”,乃至普通话。这些来自外县的家长们,都洋溢着兴奋、自豪之情,他们信心满满地将自己的孩子交到“海中”教师的手中。“自从孩子进了海头高中,整个人都变得活泼了”,学生家长开心地向记者介绍。
2016年9月,“海中”继续启动“爱我海州湾”2016级学生家乡土征集仪式。自2011年起,“爱我海州湾”家乡土征集成为“海中”的传统活动。每年9月,学校都向新入校的海中学子征集家乡的典型土壤。征集的泥土样本保存在根土文化馆中,将成为海中学子求学的记录。此项活动也是“根土文化”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泥土”这一载体,开展实践活动,希望引起学生对成才、做人等“根本”问题之思考。学生们拿着瓶盖上贴着“寄未来”的小小的塑料瓶回家,将家乡的泥土精挑细选地装进去,并在瓶壁上写下自己的理想。“此时,那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塑料瓶,更是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家长的期望,充满力量的‘魔力瓶’。这次活动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海头高中的独特魅力。”高一(10)班的令一贤同学说道。
教育的第一重要生存形态是熏陶。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在场”的人。丰富校园文化,培养阳光学生,是“海中”的特色。低碳环保文化墙,文明礼仪德育长廊,优秀师生长廊,优秀团队长廊,名校风采长廊,班级文化墙,宿舍文化角,等等,学校充分发挥着文化育人功能,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爱的光芒。学校要求每个班级用好教室这块主阵地,通过张贴励志标语、开辟学习园地、设立光荣榜等形式,用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学校还以德育课程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根”的教育,加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母校、爱老师的情感体验。
在学校的海洋文化馆里,陈列着不计其数的海洋生物标本和化石,鲨鱼、海龟、海星、海葵、珊瑚、神仙鱼、石头鱼、炮弹鱼、小丑鱼、狗头鱼、狮子鱼……大部分藏品由学生家长无偿赠予。学生在亲密接触海洋生物、欣赏美丽奇特的海洋世界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馆内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妙瑰丽的海底世界。校内“海洋文化馆”既有海洋生物活体的“海洋世界”,也有海洋生物标本的展室,还有渔民们经营海洋、发家致富的各类生产、生活工具,真实地反映了海州湾畔的社情风貌。学生在这些基地里学中做、做中学,享受着实实在在的海洋文化“饕餮盛宴”。
8.行政领导:一种率先垂范的引领。
“海中”的校园内没有垃圾箱只有垃圾房,但是地上看不到一点果皮纸屑,师生都养成了随时随地捡垃圾的好习惯。“这个习惯是刘校长带头做起来的。”学生们介绍说。刘兴法刚到“海中”时,发现垃圾箱旁边的垃圾堆积成山,垃圾箱成为摆设。整洁的校园环境不能只靠齐全的设施,最关键还是师生的好习惯,而习惯养成是最难的。于是,刘兴法带头捡垃圾。慢慢地,学生和教师发现校园变得不太一样。一个月后,教师开始捡垃圾。两个月后,学生开始捡垃圾。不知从何时开始,全校师生都在捡垃圾。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了,而这一个小小的习惯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全面发展。
在要求教师规范行为的同时,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遵守劳动纪律、考核工作实绩、实施课改举措等方面和全校教职工一视同仁。学校管理过程中实行“重理轻管”,淡化自己领导者角色。全体领导班子带头读书,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书籍,每学期组织领导班子开展学校管理研讨会,带头深入教学一线上课、听课、评课,领导为教师、学生做好服务,要求教师上下班及时签到、签退,领导不例外;要求教师主动到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领导不例外;要求教师考试测评成绩不落后,领导不例外;要求教师参加师生统考,领导不例外;要求教师晚办公,领导不例外;要求教师评优评先时公平公正公开,领导不例外,等等。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领导先做到。
刘兴法与副校长房耿宽、张俭平已经连续5年带高三课程。刘兴法介绍:“领导们平时还有繁重的管理工作,但是上课也非常认真,和教师齐头并进,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校领导不能把自己当官来看。”
“校长总在关灯之后到每个宿舍巡视。只要在学校,就要求抓课堂巡课,即使在外地培训也连夜赶回来,每天一早就起来工作,给教师做好表率,工作中细心耐心,连周末和放假也在忘我状态。”政教处副主任孟宪光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校领导先进的体现。“平时要求老师做的,领导自己必须先做到,”刘兴法说道,“我们领导率先以身作则,自然会慢慢影响师生,形成良性循环,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
9.高看学生:一种积极的教育智慧。
“高看学生”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文明,当然,也需要智慧:不仅要从高处看学生,还要把学生往高处看,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高看”这一“节点”,引领学生抵达高处。“给学生最大的尊重,是让学生成人和成才,不只是不打不骂不讽刺,而且要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这几年学校从思想方面引领发展,从学生的做人开始,在与父母沟通、尊重教师、与人为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刘兴法说。教师从心里“高看”学生,学生对自己要求就高了一层。其实“海中”的生源并不好。“要求教师要从心里高看学生,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事实上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以前全校只有几十人、最多有一百多人考上大学,如今能有六百多人考上大学”,刘兴法认为,“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首先是备好课,上好课,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让学生努力学习,做个有修养的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走进“海中”的校园,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在这里到处充满了教育的正能量,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学校规定决不允许教育行政人员当着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面批评教师,绝不允许教师当着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面批评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正面的教育,“海中”倡导积极的正面教育,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每点进步、每点成绩都给予正面的评价,学校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展示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当然,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好面子,给教师面子就是给教师以尊严。学校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积极实现“有难必帮”的承诺,尽一切努力帮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和感激。“海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全校教职工承诺“有事必帮,有求必应”:为家住县城的教师开通了班车,方便教师出行;为扎根校园、长期居住在学校的教师提供平价净菜,方便教师购买;经营低价校园超市,为师生提供生活便利;为离退休和在职老教师赠送生日礼物,送去温暖和祝福;重阳节为教职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回家看望老人,给教职工家人送去美好的祝福;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联谊会、客籍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生活工作情况;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筹建教职工餐厅、校园儿童广场、青年教师公寓和师生浴室,给教师提供生活与工作的便利,增强从教的幸福感。
除了给教师衣食住行方面的关心外,学校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学校的“星光大道”上,表彰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别的学校评优秀教师,靠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部分人,而“海中”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大部分人评为优秀教师,每年评选星级教师、星级班主任、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魅力教师、三八红旗标兵等,每年加起来接受各种表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以上。刘兴法认为:“只有少部分人评不到,教师不会觉得是学校不公平,而是反省自身不足。”房耿宽副校长牵头的评审领导小组不超过评审小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评审标准都由教师民主讨论决定,领导不参与评比过程,但起到监督的作用,评审做到公平公开。因此当有教师评不上优秀的时候,学校领导就会和这些教师交流,及时指出不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保证了评价的公信力。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学习成长的地方。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在“海中”人看来,教育中对学生爱的缺失不能用方法和技术来弥补,而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不足可以用教师的德行来弥补。只有教师本身有幸福感,有内在的尊严,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