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归根到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要做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与创新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注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高目标。
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的阶段,其观念和取向呈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导性。目前国际在人才观方面流传着三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对创新型人才来说,觉悟是与他们的品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品德是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形成和提高觉悟的基础。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探索者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创新追求的方向和性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可靠途径。
二、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综合国力競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优秀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意志素质、精神素质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基础,因此,“三观”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他们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对理想进行追求的精神动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谋创新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为人类造福的崇高愿望,使学生对科技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并认为这是他们对社会对人类应尽的责任。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会使他们常常敢于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勇于为科学献出自己的心血。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基础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苦干精神。要在科学事业上获得成就,必须首先打好基础,要具有精深与广博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日后的工作中。都必须具备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苦干精神,才能在科学事业有所成就。人们常常用“天才”来形容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天才同勤奋是分不开,天才就是勤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没有学习积累是不可能进行创新的,就不可能成就大业。
(二)、谋创新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
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对理想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实践,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追求理想的实践就不可能成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向伟大理想的航标灯,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动力。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科学事业是艰苦的探索性创新性的事业,需要经历曲折的道路,付出艰苦的劳动,沥尽全部的心血。科学创新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绝不会一帆风顺。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任何人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这种毅力的养成,根基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广阔的胸怀,不可能有面对困难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不可能有远大的目光和创新的勇气。因此,加强科学的“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这种创新素质的根本有效途径。
(三)、学习继承是谋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出于蓝”,才能“胜于蓝”。只有在虚心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才能“胜于蓝”。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创造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具有敢于冲破旧传统、旧理论、旧观念的勇气,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于继承和遵循原有的理论体系,崇尚一脉相承,而反传统、反权威、标新立异的思想常受非难。所以,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就不可能冲破思想束缚,承受不住传统势利的重压,不敢否定权威,不懂得批判地继承,从而不能也不敢进行创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三观”上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善于继承,也敢于提出质疑、否定权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培养具有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胸怀坦荡、道德高尚。科学劳动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历来是推动科学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热爱科学、造福人类、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高尚道德,无私无畏、胸怀坦荡的品德,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是推动创新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优秀的素质。
(四)、谋创新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不拘一格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人们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这一创新过程是人艰苦的思维劳作过程,同时又是人的认识新的方面、新的關系的开拓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习惯思维的局限,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抛弃传统思维方式的糟粕,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技巧,让思维的领域更加广阔,使思维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富有创造性。同时,要强化思想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品质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发展的事实早已证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精神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献身精神。从事发明创造,需要有崇高的理想,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没有献身精神是不可能创新业的。
求是精神。创新是一种按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从事发明创造的活动。尊重规律,尊重真理,承认事实,在事实真理面前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隐瞒自己的过失,这是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精神素质。
坚毅精神。创新型人才坚毅精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毅力。顽强的毅力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创新是探索未知的活动,是开创性的活动,不存在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往往要经历十分曲折的道路,经过多次的失败,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功。没有坚毅精神,是难以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
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科学在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历程中充满竞争,竞争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