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实施创新教育要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意识是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的创新意识是指其遇到问题善于从多角度思考,不满足现状,渴望创新的稳定的心理意向,包括创新兴趣、创新信心。
手工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弊端,使幼儿作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缺乏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表现,成为教师范例的复制品。这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幼儿手工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开放性手工活动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独特兴趣和爱好,适应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幼儿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它注重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注重养成幼儿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强调主体,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
1.积极创设教育性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有效刺激,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手工教学在强调幼儿主体意识培养的同时,要重视环境氛围的创设。
首先,要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如在剪纸系列活动中,先在活动室布置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剪纸艺术的美,同时准备一些纸和剪刀,以满足幼儿随时萌发的跃跃欲试的需要。
其次,要创设愉快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在手工活动中,要让幼儿成为自由、主动的探索者,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伙伴;活动时可以互相交谈;在统一的主题下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确定内容;由自己的意志力、坚持性决定活动的时间等。教师要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多一些弹性和灵活性,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开放并搞活教学活动,使幼儿放开胆子,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反映在作品上。这些具有个性的经历、体验,能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从而迸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再次,要创设主动的探索环境。教师应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在活动中应和幼儿密切交往,细心观察幼儿。在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仍有困难或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或用提问引起思考,或提供类似的经验、或提出供选择的建议等多种非直接帮助、又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导。
2.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分别设计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手工活动内容,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使其更趋合理、科学。
一要切入幼儿的兴趣点。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同幼儿的心理需要相结合,使幼儿产生想掌握教学内容的能动思维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兴趣和需求点上生成活动,教师对幼儿想法的尊重与支持能使幼儿的手工活动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的心理具有相对固定的年龄发展阶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通过反复研究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我们把小班的内容主要定为泥工、撕贴;中班的内容主要为泥工、折纸、剪纸、废物制作;大班的内容主要定为泥工、剪纸、自制玩具、废物制作、粘贴画等。因为驱使儿童学习的原动力是儿童目前已掌握的经验、思维方法与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略高于幼儿现有的水平,并且富有时代感。
三要利于整合幼儿的思维品质。手工内容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要在让幼儿练习一些粗浅技能的同时,突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如,在《纸筒的魔术》这一活动中,幼儿根据圆形纸筒的外形特点,创造性地制作出动物、植物、日用品等东西,其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都是极好的。通过参与各种有创意的手工活动,幼儿能尝试初步的创造原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准备新颖有层次的材料
新奇别致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提供材料前,老师要了解幼儿制作的想法,引导幼儿调动原有经验,预想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和幼儿一起准备所需的材料。在任何制作活动中,老师都要考虑主体和辅助两部分材料:
主体材料是幼儿实现其设想、构建物体基本框架的决定性材料,如做纸偶娃娃,主体材料应是能做头和身体的材料,如类似于乒乓球的可以做头的圆形物,可乐瓶、果奶瓶、纸筒等可以做身体的材料。
辅助材料是帮助幼儿更加完善、精细地实现自己的设想的材料。如做纸偶娃娃,辅助材料主要是毛线、小布头、彩纸、双面胶、彩笔等。
材料的选择要富有新颖性、自主性、层次性和安全性。幼儿对自己收集的手工制作材料往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发动并鼓励幼儿收集卫生无害的废弃物品,这不但能丰富材料来源,而且能切实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与热情。
二、引导体验,感受创作过程的愉悦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以引导为前提,以体验为中心,以感受为目标,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1.引导观察感知
幼儿的认知是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的,观察感知是幼儿手工制作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好奇的天性,引导他们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使其联想范围广、探索余地宽,从而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講解、示范,将时间还给幼儿进行观察感知,另外,还必须将观察的内容向更广的领域渗透,如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在制作扇子前,可先进行科学活动,展示各种各样的扇子,这样能有效地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
2.增进情感体验
第一是感受大自然、生活、艺术的美。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们尽量往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靠,对于幼儿不熟悉的事物,则用多媒体等手段导入,这样易于吸引幼儿进入情境,产生间接体验。如果制作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
第二是体验成就感,培育创新信心。要重视创新意识中创新信心的培养,通过幼儿作品的全方位展示,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3.启发诱导
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以什么方式,达到何种程度地与幼儿的具体发展状态及心理特性相结合。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许多潜能”,教师应该把每个幼儿当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人,让幼儿打破常规去思考。
在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不必先出示范例,可以先确定主题,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然后启发幼儿自由发表见解,讲出自己对主题的想法及表现方法,也可以采取一物多变的方法,引导并鼓励幼儿一边做一边自由想象,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做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大班《神奇的石头》这个活动中,其主导思想是一物多变,要求幼儿根据石头的外形特征变出不同的东西,培养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结果幼儿设计出了30多种形状各异的物体。
三、正面激励,建立全新的评价程式
评价引导着手工教学的方向,在手工活动中,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幼儿的紧张情绪,使其只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关注创作本身。手工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幼儿学会做某种东西,而在于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价值和乐趣,经历和体验制作一种物品的程序和过程:先想好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制作,在这过程中,他们遇到具体问题会与同伴、老师商量、交流并进行评价。这种经验和能力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我们在评价中,应以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品质为核心,倾向于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具体应做到:一是教师对于幼儿的想法无论错与对,都要真诚地接纳,接纳不一定是赞同,但老师要用点头、微笑等让幼儿了解老师尊重他的想法;二是不要笼统地表扬,应表扬他们“做”的过程,如表扬探索热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三要多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四要肯定创意,注重幼儿的建构方法。
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间互相交流制作过程和结果。作为交流者能解释自己的思想、方法和结果,可在交流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驱使他再次创新、交流;作为听众,幼儿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了解同伴處理问题的角度,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制作。
?誗编辑 乔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