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家国梦的军港

2017-03-24 19:28马格淇
珠江水运 2017年4期
关键词:长崎马尾舰队

马格淇

佐世保:昨天的中日桥梁,今日的无情武士

当上世纪的兵马枪炮逐渐消逝在尘封的记忆之中,那些曾经带甲百万的练兵场,是否已然褪去了它血腥的过往,只留下了今天岁月静好的安宁?这个问题,佐世保这座城市显然只能给出否定的答案!当你走在日本这座西南端的海滨城市时,铺面而来的海风和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会令自己情不自禁便陶醉在其中;然而站立在山坡之上,看着佐世保的海港,你定然会从这微醺之中惊醒:曾经的佐世保海港是日本甲午海战联合舰队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如今的佐世保已然变成美国驻日的主要海军基地之一,而港口和军舰的朝向,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源远流长的交流

如今的佐世保市是日本长崎县(在行政区划上,日本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的第二大城市,濒临东海,是日本造船业和国防工业的重地,亦是驻日美军的第二大海军基地。其隶属的长崎县是全日本距离朝鲜最近的领土,也是除日本冲绳县外距离中国最近的领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一片日本的“化外之地”却是东瀛岛国汲取吸收中华文化的最前锋。

公元600年,在日本实权派人物圣德太子的安排下,日本开始向当时中国的隋朝派遣旨在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使者团。在隋朝短暂的37年国祚中,日本一共派出了4批遣隋使。公元 663年,日本在朝鲜白村江惨败于当时强盛的大唐后,仿效之前的遣隋使,再次向唐朝派出使者团,其力度和频次,远胜前者。而这些出使隋唐使团的始发地,便是今天的长崎沿岸。

宋朝建立之后,海上貿易日益兴盛,大量的宋朝人横渡东海,来到长崎,在长崎建立起供中国人起居的定居点,这群远渡而来的中国人以唐人自称,故当地的日本人便称这些定居点为“唐人町”。

作为在古代日本与中国交流的最前沿,现在的长崎县各地依旧保留着不少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诸如每年农历初一持续到农历十五的长崎灯会,每年七月最后一个周末举行的龙舟大会,每年四月至五月举办的风筝大会等等不胜枚举。亦使得时至今日,融合了中国文化的长崎县在日本旅游文化市场上独树一帜。

开港贸易与军港崛起

1634年,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幕府为执行闭关锁国政策,下令在长崎修建专门为外国商人居住的“出岛”,原则上只准许外国商人在出岛活动,本国人未经许可不允许前往出岛。不久之后,德川幕府宣布只留长崎作为通商口岸,其余所有港口尽皆关闭,并且只允许中国明朝和欧洲荷兰的商船进入长崎贸易。长崎在此之后两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日本的广州十三行”。

而长崎县下辖的佐世保市真正脱离长崎而独自耀眼于历史舞台上的时期,则要追溯到日本闭关锁国两百年以后的那段历史。美国佩里舰队打开日本国门,锁国体制瓦解,在地方强藩的支持下,天皇重掌政权,经过战争和变革后,幕府势力消亡殆尽,日本搭上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的末班车,开始了“明治维新”。

而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行,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军事实力也逐渐得到提升。用向外军事扩张的方式缓解以致解决当前日本生存空间狭窄、土地矛盾尖锐、国内市场体量小等实际问题的思想开始在全国上下蔓延。海军便将自己对外扩张的根据地,选在了具有优良港湾的长崎县佐世保。

1883年,日本海军军官东乡平八郎来到佐世保勘测港口建址,自此,这座原本在长崎县下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而起,成为日本的海军基地和主要造船港口。1889年,日本设立“佐世保镇守府”,佐世保正式成为日本西部的防御重心和对战中国的大本营。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倾国之力建立起来的联合舰队,正是从佐世保出发,度过东海,前往黄海海域,与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爆发了轰动世界的“甲午海战”。

面对着实力强大的北洋舰队,近乎全体日本人都做好了亡国的准备。但事实证明,北洋舰队在成军十余年后,早已经无奈地因政治腐败和政策摇摆而退化成一支武备松散,舰船老旧的舰队,形如纸老虎。甲午海战中,联合舰队大胜,一纸《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了远胜于其战争投入的丰厚回报。而佐世保也在这一战之后,巩固了自己作为日本西出东亚的战略据点的重要地位。

1904年,甲午战争的十年后,日本与沙俄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战争,佐世保再次成为联合舰队扬帆出海的大本营。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东乡平八郎率领联合舰队又一次从佐世保出发,击败了千里迢迢跑来支援俄罗斯远东舰队的波罗的海舰队,佐世保极具优势的地理条件成为了战役得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英国签订《朴茨茅斯合约》,宣告日本获得了战争胜利。这是在亚非拉国家普遍受到西方国家欺压的历史背景下,首次由一个亚洲国家战胜一个西方老牌帝国的战争。此战之后,日本正式进入帝国列强的行列。而作为这个迅速崛起的狂热岛国的缩影,佐世保亦成为了当时日本最重要亦是最为光荣的军事海港。

陷入泥潭与战后沉浮

确立起了自己军事地位的佐世保与这个国家其他具备军事用途的地方一起,被绑上了日本军国主义这辆一路走到黑的脱轨列车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高峰时期,在佐世保港口负责建造和维修船舶的工作人员达到了6万人上下,大量的军舰、潜艇和舰载机在这里维修和改装后被送到太平洋战争的前线。虽然日本在二战前建立起来的多个造船港口(例如吴造船厂,横须贺造船厂等)已几乎承接了佐世保的所有造船任务,但作为日本海军的重要基地和司令部,佐世保亦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随着战争形式的扭转,日本的本土开始受到美军的轮番轰炸,尤其是作为海军基地的佐世保和长崎地区,由于造船设备不断遭到美国空军轰炸,佐世保海军基地在二战结束前的最后数月几乎处于报废状态。最终,美军在长崎县首府长崎市投下的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场人类浩劫,狂热到死亡的日本回过头来,家国已是一片废墟。

1945年9月,美军接受并暂管了战后的日本。进行东京审判并处决战犯,在日本颁布《和平宪法》,解除日本一切武装。那些沾满鲜血的曾经看似即将烟消云散,却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再次风雨欲来。为应对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军需供应,佐世保成为美军物资运输的中转中心,大量的弹药,燃料和数以百计的坦克,军车及其余补给品从佐世保港源源不断的向韩国的釜山运送,来往于两地的舰船达到万余艘。在这一过程中,佐世保的军事价值得以保留下来。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军的帮助下宣告成立,而其下辖的日本国内数个重要港口中,便有佐世保的身影。作为驻日美军的重要海军基地,时至今日,不曾有过改变。

从中日交流的先锋港湾,到对外扩张的大本营。从战争泥潭里的狂热之地,到现如今成为军国主义逐渐死灰复燃的摇篮。所谓窥一港而见一国,佐世保的跌宕历程,何尝又不是日本这个国家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船头再次向西,又何尝不是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心中真实所想。在今天豪华游轮能够从中国上海直通日本佐世保的和平年代,看罢美景,听罢海风,亦请不要忘记,那港湾中,停泊的战争利器。

马尾:光荣依旧的中国近代海军发源地

1951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攻占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传回国内,已经92岁高龄的前北洋舰队将领萨镇冰想起当年甲午战争时清军丢失汉城的往事,这一失一得,已隔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光阴流转,万般感慨;遂当即作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回想起家国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跌宕起伏,作为唯一一位解放后还在世的北洋舰队将领,从萨镇冰老将军慷慨激昂的诗句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念到,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及祭奠那段屈辱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那些曾经一同浴血战斗马革裹尸的战友同伴,那造就了自己的海军学府和造就中国近代海军的港湾——马尾船政学堂与福建马尾港。

因港兴市的从前

马尾港位于今天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的南岸,距離闽江入海口仅17海里。天然的海港优势令其在东汉年间便吸引了不少商船在此停泊靠港,五代十国时,南方的闽政权以马尾为中心开拓对外贸易,初步建立了马尾港。1474年,设在福建的市舶司从泉州迁移到了福州,大量外地商人通过马尾港进入福州城进行贸易活动,马尾作为港口的商业地位愈加突出。

但是一地之美终不胜一国之景,马尾港从一个地区性的重要码头成为一个全国瞩目的大国之港,却还要往后追溯到晚清时期,那段波橘云诡的屈辱岁月中。

洋务运动的梦想寄托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逐渐侵吞下不断加剧,当国家面临着如李鸿章所说的“置身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候,清廷中一派较为开明的高层官员提出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观点,得到了皇室的肯定和支持。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洋务运动的主体思路,便是仿效西方建立自己的新式企业和新式学堂,前者旨在发展生产力,后者便是为洋务运动提供所需要的储备人才。通过对两者的巨额投入,让这些工业和教育的最终产出能在国家军事实力上得到等值或超值变现,从而达到“以夷制夷”。而针对海上航运及海军力量的建设,洋务派则将目光聚焦到了福州的马尾港上。

1866年,洋务派代表,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马尾船政局,同年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一时之间,东南沿海的马尾港成为了中国航海及海军的焦点。

随着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马尾船政局在建厂的三年后便建成下水了中国第一艘国产千吨轮船——“万年青”号,整船排水量达到了1370吨。而从1866年马尾船政局建成,到1907年清政府下令停止造船,40年间,马尾造船厂为当时中国的四大海军舰队及各地内河航运建造的军舰商船共达40余艘。与后来建成的江南制造总局堪称当时国内造船工业的精华所在。

相比于马尾船政局,同年建成的马尾船政学堂名气更远胜前者,这所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海军院校分为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学习造船,后学堂学习行船。随后又开设了学习海图绘制的绘事院,培养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的艺圃等等,门类齐全,被众人视为当时国内新式教育学堂的一大典范。从这所学府中走出了前文所说到的萨镇冰,在甲午海战中浴血奋战的邓世昌,刘步蟾,方伯谦等等北洋舰队的骨干将领;也培养了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以及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从马尾船政学堂中走出的629名学生基本都成为当时中国航海及交通行业的骨干精英人员,为我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那段筚路蓝缕的激情岁月中,船政学堂和船政局令马尾这处东南海角成为了举国精英群起汇集之地。作为当时中国少数即拥有新式学堂又拥有新式企业的地方,马尾,寄托了当时洋务派官员对于这场自救运动几乎所有的向往。

一枕黄粱,一地唏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洋务运动在兴起的数十余年后,终于拥有了可堪一战的军事力量,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著名的北洋舰队,这支算得上以举国之力打造的庞大舰队一时纵横于海疆之上,无人能敌。早就应该画上句号的清王朝似乎也因这支舰队而得以成功续命。

然而,在1894年的黄海海域,消极应战的清政府完败于蓄势待发的日本明治政府,当年因强大的北洋舰队造访而瑞瑞不安的日本,在战争到来前已经组建起了规模稍强于北洋舰队的联合舰队。大战之后,北洋舰队败退,唯留那些抛颅洒血的志士英魂,长存于斯。同年11月,联合舰队将残存的北洋舰队围堵在威海卫中,全数歼灭。洋务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付之东流,这场自救运动也宣告破产。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葬送在轰轰烈烈的甲午战争中,作为时代产物的马尾也随之星光暗淡。在抗日战争时期,马尾遭到了日军疯狂的轰炸,曾经的梦想寄托彻底沉入历史长河之中。现在的马尾造船厂已是建国后在原址附近新建的,却也因河道堵塞以及台海局势的时好时坏,再难复制当年的辉煌。进入新世纪,马尾以南的广州和马尾以北的上海承接起了南方主要的造船任务,马尾港已再无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及需求。

而盛极一时的马尾船政学堂也在抗日的浪潮中逐渐解体,学堂的专业科系陆续并入到其他的院校之中,如今的大连海事,江苏科大,福建船政等院校学府,依旧能看到曾经马尾船政学堂的影子。

作为如今福州市区划的一部分,风雨过后的马尾似乎已经归于平静,港湾处的老船厂,江畔的学堂旧房,都似乎在诉说曾经喧嚣的模样,纵有千万句的感叹,也只是对过往的追思逐忆;感慨前人的刀光剑影,换来了今天的盛世太平。入目处虽已不复当年,但光阴变迁,沧海桑田后,再回首,光荣,依旧属于马尾。

猜你喜欢
长崎马尾舰队
无人舰队拼团记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超级舰队
扎马尾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马尾朝哪等
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9例
海南岛战役中的“土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