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丽
2017年2月21日,为期40天的春运正式结束。根据交通运输部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月20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7亿人次。
关于春运,民间和官方的认知难免存在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人类最大的人群周期性迁徙活动,随着岁月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表情。
有人说,春运承载了亿万中国人的归乡梦想,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读懂了春运,即读懂了中国。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中国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遇上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春节,衍生出年终岁尾的固定迁徙。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学生、探亲者、游客等,步履匆匆、神色轻松,欣喜期待,共同奔向家的方向。期待、好奇、疲惫、幸福……种种表情融成回家的滋味。
2015年春运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95亿人次;2016年春运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26亿人次;2017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56亿人次。看得到的,是数量的变化;看不到的,是春运归途的顺遂。
以铁路为例,向前追溯。1995年,全国铁路平均旅行时速为每小时49公里,渴望、拥挤、焦灼、疲惫……
1997年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最高时速达140公里,全国客车平均时速由1995年的49公里提到64.9公里,回家的脚步快了;
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212对城际铁路动车组,“朝发夕至”、“风驰电掣”;
2011年网络售票覆盖所有车次,从此购票无需到车站排队;
2017年春运,节前互联网售票(含移动客户端)占所售出车票总数的七成,铁路部门推出首个“高铁+饿了么APP”订餐服务,融合新兴科技元素的“刷脸进站”、“机器人问询”等服务成为新的春运“表情”。
随着高铁的普及,人们越來越乐意选择这种舒适快捷的出行方式。网络购票也已成为最主要的购票方式,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渠道购票已超过总售票量的七成。所有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正让人们的生活发生覆地翻天的变化。
但不管怎样,归心似箭的回家路,任凭风霜雨雪都挡不住。亲人的等待,漫漫的旅程,时间与空间拉扯出春运图景。而路上的人,再长的等待也无惧,只因心中有一句话,回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