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山
摘要 近年来在寿县中南部乡镇水稻种植区域,细条病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通过对当地水稻细条病发生规律进行梳理小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正确认知该病并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安徽寿县;中南部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13-0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条斑病,俗称红叶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1953年我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近年来在长江流域上亦有大面积发生。寿县地处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之间,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其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为两系和三系杂交中籼稻。1995年寿县瓦东地区双庙镇始见水稻细条病危害,近年来寿县中南部地区安丰、保义、众兴等乡镇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已上升为当地水稻重要病害,危害程度仅次于稻曲病、稻瘟病和纹枯病,病田一般减产15%~30%,重发田块可达40%~60%,甚至绝收。因此,了解细条病流行规律、提高对细条病的认识,是当地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发病症状
1.1 症状
细条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纵向扩展形成黄褐色短条状病斑,宽约1 mm,长约10 mm。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可达40~60 mm,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大量菌脓,呈类鱼籽形胶状黄色小粒,干燥后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后期相邻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0 mm,病斑、菌脓相对较少。
1.2 诊断
细条病田间诊断要点是远观大田发病区域呈红色似火烧,近观可见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扩展形成的黄褐色狭条斑,对光观察为透明细条,湿度大时会流出菌脓,干燥后呈黄色胶状小粒。
2 病菌病原
细条病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0~2.0 μm×0.3~0.5 μ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3 侵染特点
细条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稻谷上可存活12~16个月,在室内病草上可存活12个月。种植携菌稻种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通过灌溉水、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殖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透明细条斑。大田表现初始出现发病中心,田间病株病斑上溢出的菌脓通过风、雨、露和串水、叶片接触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农事操作也会造成人为传播。此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而寿县中南部地区水稻种植品种95%以上为中籼杂交稻,抗病力弱,因此不同年份雨量多少和温湿度高低是决定当地细条病发病轻重和早迟的主要原因。
4 流行因子
4.1 温度
最适宜于细条病发病的温度是25~30 ℃,当气温高于35 ℃或低于20 ℃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适温期来临的时间和长短与该病发生流行时期和扩展速度呈正相关,2015年夏季寿县中南部由于低温寡照时间长,该病于水稻拔节孕穗期发生流行,扩散速度快,发病重,损失大;2016年适温期来临早,水稻分蘖中后期即发生流行危害,后期因持续35 ℃以上高温该病发展被抑制,程度轻,损失小[1-3]。
4.2 湿度
细条病喜高湿,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有利于该病的流行扩展。2015年夏季寿县中南部的连阴雨天气加重了该病扩散速度和程度,2016年高温干旱则抑制了该病扩散速度和程度。
4.3 风雨
台风暴雨侵袭会使水稻叶片相互摩擦造成大量伤口,细条病病菌极易侵入传播,加快病害扩散速度;病叶上菌脓及胶粒受风雨冲刷大量落入田水,随地表径流蔓延到周边田块,因此台风暴雨是细条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子。
4.4 肥水
在施肥过程中,超量施用化学肥料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水稻植株生长茂盛,无效分蘖多,田间郁蔽,通风透气差,叶片柔嫩,抗病力弱;同时叶片增多,叶片间摩擦频繁,接触传染几率增大。在水浆管理上,大田长期深水漫灌,植株根系活力低,抗病力下降,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喜湿的细条病病菌繁殖侵染;沟渠不配套,大田串灌、漫灌使病田田水流入下田,都能直接促使病害的传播[4-6]。
4.5 品种
水稻品种不同对细条病的抗病性有差异,一般常规稻品种强于杂交组合,粳稻强于籼稻,糯稻强于粳稻,窄叶稻强于宽叶稻。叶片气孔密度和大小与品种的抗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叶片气孔密度较小及气孔开展度较低的品种抗病性较强[7-8]。
4.6 人为因素
当晨露未干或雨后农户在病田进行施药、追肥等农事操作时,病株上的病菌易附着在衣物上,随操作人员行走进行侵染,形成带状发病区,使细条病由发病中心扩散到全田和其他田块。
5 防治措施
5.1 強化检疫措施
引种单位和繁育基地必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和规定,从源头把关;无病区种子经销单位不要到病区调运稻种和繁种,严防传入;各级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好基地和市场检查。病害发生区域繁育的稻种和病稻草就地消化,不能外运。
5.2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控制细条病的有效措施。寿县中南部水稻主栽品种大多为Y两优系列、新两优系列、C两优系列、广占系列及Ⅱ优系列等两系和三系中籼稻杂交组合,均为易感品种,抗性差,对细条病重发田块和区域,可改种抗性较好的粳稻或粳糯稻或部分常规中籼稻品种,如武育粳7号、皖垦糯1号、皖稻99等,降低损失。
5.3 培育无病壮秧
首先必须选用无病稻种,将种子用清水预浸12 h后,用85%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12 h,捞起洗净催芽播种。在育秧过程中,宜选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上年无病的田块育秧,严禁在苗床上覆盖病稻草,防止深水淹苗,在秧苗三叶期和拔秧前3~5 d各喷施1次20%噻菌铜悬浮剂,杀菌保苗。
5.4 加强田间管理
要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田间管理,提高秧苗对细条病的抵抗力。平衡施肥,将氮磷钾合理配比,杜绝超量施肥特别是过量、过迟偏施氮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提倡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合理灌溉,做到排灌分开,浅水勤灌,严防深灌,忌大水串灌、漫灌;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改善通风透光田间小气候;适时除草,及早防除李氏禾等田间杂草。
5.5 及早化学防治
防治水稻细条病,要注意在易感期内定期巡查,发现一点治一块,发现一块打一片,坚持早治和用药保护的原则。一经发现发病中心,要及时采取封锁措施,防止病害扩展蔓延,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目前在当地防治细条病使用较多的药剂有20%噻菌铜、27.12%碱式硫酸铜、50%氯溴异氰尿酸等,注意交替使用,施药间隔期7 d左右,根据病情发展确定施药次数。
6 参考文献
[1] 杨新军,聂厚祥,孙怀山,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1,7(3):51-52.
[2] 谢锦灵,韦迎春,韦娟,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24.
[3] 曹春梅,陈军,刘在松,等.2014年钦州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J].广西植保,2015,28(1):11-13.
[4] 郑建华.郎溪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72.
[5] 刘姮,李雪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概述[J].湖北植保,2011(5):51-54.
[6] 张荣胜,陈志谊,刘永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4(4):298-305.
[7] 曹涤环.暴雨后须重点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4(15):44.
[8] 朱國芳,周华众,匡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控技术[J].湖北植保,201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