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作品,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语言环境对文学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增强着文学外在的感染力,而且也影响着读者对于作品优劣的评判。本文针对语言环境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探讨了其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环境 文学作品 意义
任何文章或书籍的好与不好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作家在确定作品主题时已经使该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了一定的差异。要想深入研究作品的写作目的,一方面要了解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其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影响文学作品的众多因素中,语言环境对作品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文章往往需要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研究该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价值。
一、语言环境概述
语言环境对作品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都能为作品带来增光添彩的效果。站在宏观的层面看,所谓的语言环境便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谈话内容;从微观层面看,则是语言对作品产生的各种各样有利的或是不利的影响,它们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科学地应用语言环境可以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作品中的各种形象,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
二、语言环境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绝大部分作家在写作时对语言环境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作品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实际上,语言环境的结构并不简单,它是依据作品的整体思路最终形成的与之有关的环境,从而将作品的整体内容以及思想感情更好地传达给读者。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作品的语言性、文学性、针对性等语境特点能够被读者更好地掌握和了解。
(一)语言性
汉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是由各种类型的汉语言构成的,这实际上便是文章语境的最根本的特点。语境对于任何一部作品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性在表现文章主题思想和特色的过程中更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语言性是体现作品语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语境就不得不严格地遵从语言性的标准和原则,不管是对文章的字、词、句还是语法都应当展开深入的探究。
(二)文学性
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科学合理地应用各种语言可以更好地深化作品的主题,传达作品的思想,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不同年代作品对语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所呈现的文学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针对性
我国的文学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色。针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魅力。一般来说,语境实际上拥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作品的语境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科學地应用语境才可以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语言环境之于文学作品的意义
(一)对于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每部作品都有独具特色的表现力,并且作品在表现自身主题思想时往往会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当前的发展现状看,语境对作品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充分合理地应用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价值。怎样应用语言才能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价值和魅力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有时,同一个语义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便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对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也会有所影响。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故乡》,当描写母亲的行为时,作者用的是“迎着出来”,但是当描写侄儿的行为时,作者用的便是“飞出”,通过这样的描写能够很好地刻画出母亲与侄儿的年龄差异以及双方的行为特点。假如去掉动作描写,只是写成“母亲早已出来了,八岁的侄儿也跟着出来了”,这样一来,语言就会显得比较乏味无趣,无法体现出宏儿活泼开朗、步伐轻快的特点。
(二)对文学作品寓意的理解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写作时都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定的思想,语言环境能够突显作品的思想,提升作品的价值,并且能将作者的思维与文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作品的人物和语境往往呈现出协调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容设置一旦改变,语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语境来烘托作品氛围,其表现形式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鲁迅在写作过程中非常喜欢将人物和语境联系起来,让自身的思想通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例如:“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段话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散文中对寿老先生的刻画生动而形象。首先,他通过“高、瘦、须发花白、大眼镜”等外貌描写对老先生进行了直观的刻画;其次,通过描写先生在行礼前以及行礼后的答礼更加深入地刻画了老先生谦逊的形象。此外,作者对字词的使用也非常得当,一方面体现了寿先生的礼貌,另一方面则展现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状态,通过这些描写也道出了作者之所以喜欢在三味书屋学习的原因。
(三)文学作品中词义的选用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要传达的意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依据实际语境进行分析。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或许是它的字面含义,或许是它的深层含义,抑或是言外之意。通常来说,字面含义很好理解,只要知道这个词语的真实意思就行。字、词、句是汉语中三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层次。字词组合不同,所传达的意思便不同。词义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它们均是通过不同的语言环境体现出来的。比如:“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这句话出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句话中,作者共写了两次“英雄”,第一个用“有”做谓语,用“这样的”进一步修饰,第二次写的则是“英雄的国度”,从中可以看出,这里表现的是这些人拥有的英雄品质。除此之外,前文的“骄傲”与后文的“自豪”相互呼应。事实上,作者能够如此灵巧地运用这些词语便是因为对字词的意思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合适的词语,从而为文章增添光彩。
(四)对于文学作品意境的补充
语言环境往往可以对语句的含义起到补充作用,通常这种作用主要用于对字词的深层含义以及言外之意的理解上,语句的这两种意义一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近些年来,作家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使用“意境补充”的方法,挣脱了传统文学中常常采用的比较固定的语言模式,这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很多优秀的作者都曾用过意境补充的方式,例如朱自清,他在《荷塘月色》中写道:“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在描绘了荷塘后,朱自清又用“曲折”“幽静”等词对荷塘周围的情况做了进一步说明,从而使读者对荷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假如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境补充”,便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朱自清使用“寂寞”来形容路,读者若不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便无法了解作者的用意。实际上,作者是借用“寂寞”的路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真正“寂寞”的是作者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汶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兼论其对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借鉴意义[J].齐鲁学刊,2002(1).
[2] 王培基,秦红月.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综探——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之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1).
[3] 张瑞德.二十世纪西方诗学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4] 赵永刚.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作 者:洛桑扎西,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3级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专业。
编 辑:杜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