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新法中感受成功之喜悦

2017-03-24 05:14陈玉琴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期

陈玉琴

摘 要:把握新课程理念,根据各年级习作标准,对“示范作文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教给方法,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亲近感。

关键词:示范选材;范文引路;合作互评;个性作文

“作文难、难作文”这可以说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对“示范作文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效果很好。现简述几点,与同行商榷。

一、示范选材,寻找成功

写作文,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写什么,即选择什么材料的问题,不管直接、间接命题或条件作文都是如此,“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话经常挂在爱好写作的人嘴边。那么,怎样选择材料呢?就说“印象最深的人”吧!某某同学上车让座,路边拾钱包交公……净是胡编乱造。其实,应该引导学生从新奇的人和事体会出一些意义,把它写进作文中。如要求写“最喜欢的一个人”,让读者从这个人所做的这件事认识这个人。我是这样给学生示范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留下美好印象的人和事很多,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些人有不同的音容笑貌,有的会感动我,有的引导我向他学习……然后,我又选择了最使我感动的,他的思想品质好,性格开朗,他帮助过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迷路了,是他耐心地给我讲了路径,所以我选了这件事,这时学生兴趣很浓,各抒己见地向同桌讲着喜欢的人和事,有个同学说:“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她不但勤劳,还很关心我。”经过示范学生都能选出该写的人和事,学生都高兴地笑了。

二、范文引路,激发成功

范文是仿写的依据,读懂范文是仿写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加强默读、朗读、复述等,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解课题,要联系审题;读课文,要联系立意、选材;说段意,分层次,要考虑编写作文提纲。如教《慈母情深的》一课,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母亲?(2)联系上下文谈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我”对母亲的感激?(4)作者要钱时和要钱后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语言上汲取了营养,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又如,教《翠鸟》一课后,让学生依照它的写法观察一种小动物,而后仿写。记得在指导《童年趣事》这一习作时,我先写了一篇“下水文”为学生做范例,沟通了师生的情感,确实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题材,有拿西瓜学剃头的;有给妈妈熨衣服烧了个洞的;有学孵小鸡的。听了这些鲜活的内容,我觉得“下水文”确实激发了学生走向写作的成功,成为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激发师生共同思考,互相推动,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给学生示范的“下水文”不仅仅是书面的、成篇的,有时是口头的,或只是寥寥几笔的重点……在作文教学中,营造了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激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三、合作互评,分享成功

“三分文章七分改。”习作写好后,要让学生自己改,再请一个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老师做示范修改,然后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如,指导《童年的发现》时,故意出示了一篇顺序较乱、语言单薄的“下水文”让学生自由点评,或整理顺序,或修改文句,自主揣摩,感悟写作要领,习得习作的知识,我则在一旁“煽风点火”,在点评优劣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想象,经过互动式的启发碰撞,学生亲历了一篇文章由劣到优的整个过程,那种成功对他们来說真是不言而喻。典型的评价只起到了一个引路的作用。教师应该把充裕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如,指导《在面对困难时》习作互评中,让优等生充当小老师组织各小组学生把习作中的闪光点读给同组听,小老师指点帮助。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只要老师相信和尊重学生,敢于让学生去试一试,善于给他们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再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四、个性作文,抒写成功

小学生的语言要个性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和个性特点,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因此,要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一个学生写她套被套,我边推着爸爸边恳求说:“爸爸,我求您快出去吧!万一闹出笑话来,被您看见多难为情!”因此,作文要回归儿童,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让儿童以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如,在指导《二十年后的我》这一习作时,一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自己做节目主持人;有的说想发明一种返老还童的药……每一句稚嫩的话语都是纯真心灵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教师要给个性作文提供适宜生长的自由环境,尊重学生的意愿,启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写,要写出个性化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

总之,这一写法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也喜欢上了作文,也爱上了作文课,而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布局构思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提高。

?誗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