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书院制改革新路径

2017-03-24 21:00彭帆
教师·中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书院制通识教育全面发展

彭帆

摘 要:通识教育背景下,书院制学生工作模式应运而生。书院制改革体现“以生为本”,也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因书院制改革尚未完善,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生对书院的归属感不强,常常陷入一种矛盾和不安状态;“行政管理”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没完全捋顺,学生仍旧习惯处在传统被管角色中,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高校除了进行课程内容上的改革,同步推进的还有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进行了书院制的探索和实践。解决书院制实践中的难题,务必需融会贯通,理顺三大关系: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二是学院和书院的关系,打破传统科层制管理;三是教育和管理的关系,做好管理的同时实现书院育人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书院制;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93-02 收稿日期:2016-09-21

作者简介:彭 帆,女,江苏徐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study),是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迎合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的不足。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在实践通识教育前,采取的是前苏联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1952年的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对高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通识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淡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开始重新关注通识教育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官方推广。1995年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大高校很快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但是,前苏联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对我国高校办学方式影响深远,大学生专业课程繁重,虽然开设了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但学生鲜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去。

一、应运而生——通识教育背景下书院制改革的必然性

1.书院制改革是“以生为本”的改革

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管理”学生走向“教育”和“服务”学生,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已经是高校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而书院制实践思路的提出和实践,正是为了弥补高校原有科层制学生管理体制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因此,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民主思想,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书院制的实践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動、积极地参与到书院的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来,学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书院特色文化活动中来,学生也可通过加入书院学生组织,增强他们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培养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同时,书院制的高校给学生配备了相应的书院导师,实现师生随时沟通、交流的目的,导师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意识地取长补短,总结得失。即便是通识教育课程和其他教育形式的选择,也是在书院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通识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覆盖面广,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2.书院制改革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保障

据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业余时间都是宅在寝室里玩电脑、上网追剧等,假如时光倒流,64.5%的大学生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书院制的有力实践,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第一,书院制为通识教育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样,需要各类的场地和硬件设施的保障,如香港很多高校书院内,配有公共活动室,内有沙发、电视、冰箱、饮水机供学生使用。整个宿舍还在不同楼层设置了不同的公共设施,如洗衣房、电视房、学习室、公用电脑室、会议室、自修室等等,还有许多体育活动设施,例如台球桌、乒乓球桌等。

第二,书院制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复旦大学的书院开设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党建工作室、大学生导航中心、学样拓展中心。每个书院都设立学生工作小组,管理十个左右的班级。采取辅导员住宿制,每个班的辅导员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住在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将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目标[1]。

第三,书院制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书院制的提出,充分弥补了传统科层制的不足,旨在通过设立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课程,培养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为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厘清现状——高校书院制建设和发展的难题

随着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其在对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但同时,在传统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惯性思维下,书院制和现代高校运行模式的结合上也存在一些难题。

1.书院师生的归属感不强

国内书院制管理模式起步晚,传统的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一直以来,学分是大学生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顺利毕业的指标。而学分的管理都在二级学院(系)中,由传统的专业课程或第二课堂学分构成,学生对二级学院(系)的归属感较强。真正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是在二级学院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教育平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沟通的能力。虽然很多高校打着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旗号,但真正以学生住宿区为教育平台的实施效果却很一般,依然没有完全打破原有的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各院系党委和基层辅导员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学生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虽然形式上学生身份隶属于某个书院,但由于制度没有捋顺,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不强。此外,书院制提出以来,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队伍,通常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基层一线书院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们,但实际上,书院学生人数众多,而书院辅导员配额人数不多,需要同时照顾到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难度可想而知。还有的学生对书院教师职责分工不是很明确,导致常驻书院的一线教师经常要承担后勤部门职责,达到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满足。加之很多高校对书院一线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一般,休息时间有限,长此以往,书院基层教师流动性变大,对书院和学校的归属感不强。

2.“行政管理”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没完全捋顺

书院制大都是以学生宿舍区为管理和教育的平台,教育部对学生公寓管理的要求也很严格,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公寓文明建设等工作。学生公寓熄灯问题、卫生问题、吸烟问题等,都是威胁学生住宿安全的关键问题,但也是和学生利益紧密联系的问题。要不断研究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坚持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逐步建立起长效安全防范机制。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公寓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通常生活导师在管理“违规学生”时,会遇到一些阻碍,尤其公寓文明评比分数关系到评奖评优、入党入团等契合学生利益的问题,学生有时会有一些过激反应。而负责管理的生活导师往往又同时负责书院学生的谈心谈话、寝室走访、心理辅导等工作,书院教师同时要兼顾“红白脸”的角色,这给实际工作带来难度。学生往往更加愿意和好沟通的老师进行交流,而不是和一些“管理员”进行交流,遇到困难更不会主动寻求“管理员”的帮助。但实际上,教师资源的匮乏,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缺失,使得这一问题在基层书院教师的身上凸显得愈加明显。

三、融会贯通——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新路径

1.要理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教育內容的本身而非仅仅流于形式。在形式与内容上把书院精神、教学方法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寻找相互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特点,使得通识教育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2]要保证教育实施者的专业性,由资深的教育专家来指导和引导学生实际的课程学习和活动的开展等;要注重书院文化氛围和学风的营造。教育是不断渗透的过程,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可以将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书院应建有优美、高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生活作息、党团活动等系列的制度规范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审美陶冶和规范导向教育功能。[3]

2.要理顺学院和书院的关系,真正打破传统科层制管理

书院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要理顺学院和书院的关系,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在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同一目标的指引下,书院和学院各司其职。

3.要理顺教育和管理的关系,做好管理的同时实现书院育人功能

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4]管理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管理的目的。理顺教育和管理的关系,不能使书院纯粹沦为学生管理的阵地,要充分发掘书院的育人功能,在保证正常管理秩序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通识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杜丽娟.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与现状.教育与职业,2010,(17).

乐 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张 雷.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4,(30).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猜你喜欢
书院制通识教育全面发展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