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音乐中弦乐作品的改编与创作

2017-03-24 20:01车行远
艺术评鉴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弦乐改编

车行远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广大音乐爱好者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努力创作红色音乐作品,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促进了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本文的将从1949年建国后到1979年这段时间的红色经典音乐的弦乐作品的创作与改编进行阐述。

关键词:红色经典 弦乐 创作 改编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78-03

红色音乐最初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十分兴盛,并孕育了一些具有革命性的群众歌咏作品,这些作品进而成为红色音乐的雏形。从整个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音乐发展来看,虽然环境及条件艰苦,但是在红色音乐形成初期,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十分注重艺术创作与革命斗争的实际的紧密结合,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红色音乐作品,涉及到声乐、歌舞剧、歌剧、秧歌剧等多个创作领域,代表作品《盼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游击队歌》《东方红》《大刀进行曲》《军民大生产》这些作品成为推动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向前发展的主要潮流。但在器乐创作领域,主要是为歌曲和戏剧伴奏,而独立的作品数量不多,所以本文的将从1949年建国后一直到1979年这段时间的红色经典音乐的弦乐作品的创作与改编进行阐述。

一、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红色经典弦乐作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音乐创作来看,这一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数量较多,形式也很丰富,而且在各类器乐(民族器乐与西洋器乐)与相应的各种形式以及歌剧与舞剧方面也同样开始出现一定的发展。这标志着20世纪的中国音乐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了多元性的发展局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成果就是涌现出来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一)马思聪以及代表作品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且是有相当影响的作曲家,他写了相当数量的小提琴、歌剧、舞剧、交响音乐以及一定数量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民歌改编曲等等。在五十年代前半期是他小提琴创作的高产季节,主要作品:《第二回旋曲》(1950年),《山歌》《春天舞曲》《跳元宵》《跳龙灯》(均1953年)、《新疆狂想曲》(1954年)等。马思聪的创作在和声布局、音乐语言、配器方面都严格遵守西方作曲理論体系,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积极吸取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素材,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在当时为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迈出重要的一步。马思聪的作品受特殊历史时期影响,多以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爱国情怀为主,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刻爱慕之情,这些作品一直得以流传,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二)重要弦乐作品

《新春乐》(1953)由作曲家茅沅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作品部分采用了河北民歌《卖扁食》的音调,在表现人民过年吃饺子的情景中,表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美好幸福生活的场面。

《新疆之春》(1956年)由马耀先和李汉中两人共同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全曲欢快热烈,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风格,在乐曲中合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很多技法,如跳弓、拨奏等,特别是用拨奏模仿冬不拉的演奏特点,突出了新疆乐曲的风格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新中国成立后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新中国的热烈赞美。

另外,作曲家江文于1951年创作了三个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颂春》,表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感受。

(三)西洋大型管弦乐作品

在大型西洋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影响较大、流传较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主要是以单乐章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和管弦乐曲组曲《春节组曲》。

《瑶族舞曲》由茅沅、刘铁山创作完成于1953年,这首乐曲是中国经典的管弦乐代表作,这首作品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表现了瑶族青年男女在篝火旁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场景,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美满的场景。第二部分转为三拍子的旋律,通过抒情的旋律表现出瑶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互诉衷肠的情景。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旋律,但是曲调越来越热烈,好似整个寨子都在欢歌热舞中沸腾起来。这部作品以西洋管弦乐的形式采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来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生活,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这部管弦乐曲也在国内外舞台上被广泛演奏。

《春节组曲》由李焕之创作完成于1954年至1955年,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分别为“序曲——大秧歌”“情歌”“盘歌”和“终曲”,尤其该作品的“序曲”,因艺术形象鲜明、情感丰富饱满,十分贴近中华民族对新春佳节的情感,经常被独立出来进行演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新春乐》《瑶族舞曲》为代表的这一批管弦乐作品,积极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广大人民群众迎接新生活的崭新面貌,在创作上,作曲家充分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同时又能合理的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手段,对中国管弦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红色经典音乐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自1956年底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我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继续向前迈进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艺术成就。党在1956年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为当时的文艺创作创造了较为宽松自由的范围。同时,极大地解放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由此,这一时期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思想和创作的活跃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一)重要弦乐作品

《庆丰收》是张婧平创作完成于1958年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采用特殊的北方民间调式,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形象生动贴切。

施光南的《瑞丽江边》和秦咏诚的《海滨音诗》都产生于1962年,两首作品均为抒情性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带有云南傣族的民间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幸福愉快的生活和他们纯真的爱情。《海滨音诗》是一种概括式的民族音调、旋律的特点,描述了人们在海边冥思畅想的景象。

除了独奏作品以外,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不少重奏作品:吴祖强的《弦乐四重奏》,瞿维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特别是何占豪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1962年),这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品通过革命烈士的四篇“日记”即作品的四个乐章,概括表现了烈士英勇战斗的一生,描绘出革命者不怕牺牲、英勇爱国形象,成为当时优秀红色作品的代表。

(二)西洋大型管弦乐作品

1958年开始,迎来了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大型西洋器乐作品的创作高峰期。在交响曲方面相继出现了《第一交响曲——“浣溪沙”》(罗忠镕)、《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李焕之)、《长征交响曲》(丁善德)、《第一交响曲——“东方的曙光”》(施咏康)、《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王云阶)以及《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罗忠镕)等作品;在交响诗方面出现了《保卫延安》(罗忠镕)、《嘎达梅林》(辛沪光),《八一》(刘福安、卞祖善)、《人民英雄纪念碑》(瞿维)等作品;在管弦乐序曲方面出现了《红旗颂》(吕其明)。

上述大型器乐作品几乎包括并描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艺术地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每一次伟大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岁月从新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来看,上述这些作品在完美展现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既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段,又采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使中国的西洋大型管弦乐的创作水平取得了迅速的提高和发展。尤其像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曲《长征》以及交响诗《嘎达梅林》等作品由于其艺术形象鲜明、音乐表现力丰富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成为从这一时期开始直至今天在西洋大型器乐创作领域中红色经典作品的杰出代表。

三、1966-1979年期间的红色经典弦乐作品创作与改编

1966-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主要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和1976-1979年的拨乱反正时期。在“文革”时期虽然受到了四人帮极左政治路线的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均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包括文化艺术事业也进入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发展低谷时期,很多艺术种类和形式出现了空白和断档的现象,但这一时期在文艺创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一)陈钢及其代表作

陈钢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文革”中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只能是以“样板戏”、各种“革命”歌曲、民间音乐进行改编。陈钢在这一时期,尤其是中国小提琴作品,他创作和改编了小提琴曲多首,给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由于这些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年代,有着特定的内容,从而被称之为“红色经典”。

1.根据革命歌曲、样板戏改编而来的小提琴独奏曲

《金色的炉台》1974年陈钢根据上海工人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的主题改编,整首乐曲表现了炼钢工人在领袖的关怀下,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大炼钢铁的热烈场面。

《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音乐为素材,加以改编。乐曲从嘹亮的军歌进入,加入京剧的急板,“林海雪原”唱段主题,小提琴演奏时而抒情时而快速,采用西洋乐器演奏和京剧唱腔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为剿灭土匪、只身打人虎穴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根据少数民族、地方民歌改编而来的小提琴独奏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1976 年陈钢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该作品采用了小提琴顿弓、跳弓、双音、拨弦等演奏技巧,表现出浓郁的塔吉克音乐特色,在曲式结构上具有多变的“狂想曲”特征。通过“纵情高歌”和“热烈欢舞”两部分音乐,表现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热情、粗犷的性格,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苗岭的早晨》是1975年根据白成仁同名作品改成完成。这首作品运用了我国西南地区苗族“飞哥”音调的元素,以明朗清新的音乐描绘出苗族山寨秀丽的景色个苗族人民热情朴实的性格。乐曲通过对苗族人民幸福生活的艺术展现,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山寨发生巨大变化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陈钢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如《我爱祖国的台湾》(1974年)、《心中太阳红又红》(1974年)、《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1974年)等等。陈钢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作品既具有红色经典音乐的最佳品质,又具有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分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二)其他重要弦乐改编曲

在文革期间,除了陈钢在对“样板戏”、“革命歌曲”的改编上做出贡献外,其他的作曲家也有很多优秀作品问世。

对“样板戏”音乐的改编,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仇恨怒火燃胸怀》(据现代舞剧《白毛女》音乐,胡君东编曲)、小提琴齐奏曲《快乐的女战士》(据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阿克俭改编)、弦乐四重奏《白毛女》(朱践耳、施咏康编曲)。

各种歌曲(包括创作歌曲、填词歌曲、革命民歌等)的改编曲。“文革”中从1972年起连续出版了《战地新歌》五集,小型器乐创作大都采用经过审查获准出版的这些歌曲,改编的弦乐作品有:小提琴曲《千年铁树开了花》(阿克俭改编)、大提琴曲《伟大的北京》(董金池改编)、小提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刘奇改编) 、弦乐四重奏《翻身道情》(阿克俭等改编)。

(三)红色经典音乐弦乐创作

除了以上各类改编曲之外,真正创作的作品數量上是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提琴曲《喜见光明》《丰收渔歌》(均为李自立曲)、《黎家代表上北京》(何东、李超然曲)、大提琴曲《节日的天山》(姜文涛、曹玲曲)。

1976年12月,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步经典的西洋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变现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边寨,边寨人民群众闻讯后载歌载舞,集体欢庆胜利的喜悦情景。

“文革”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与当代中国音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作曲家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上会有意识避开,打倒“四人帮”后,在音乐创作上积极努力恢复,对后来改革开放时期红色经典音乐创作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

四、结语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坎坷和磨难,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将文艺工作与自身的使命紧密相连,使红色音乐创作走上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道路,才产生了一批批优秀的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辉.红色经典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谭晓春.陈钢“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解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弦乐改编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我的好妈妈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