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琴”发现、传承和保护研究

2017-03-24 19:40黄雪伦卢森林
艺术评鉴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现传承研究

黄雪伦+卢森林

摘要:从1957年山东青洲“挫琴”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被发现,到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将继续完善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夯实基础,山东省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挫琴”展开深入地研究工作,其中就包涵着从古代“挫琴”——“筑琴”的概念、产生、发展、完善、转变及重新被发现、发掘、传承和保护现状,其目的就是要使古老的“挫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芒。

关键词:挫琴 发现 传承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25-03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民间音乐得到转折性发展,随着工人、农民当家作主,乡野俚曲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山东民间艺人其地位发生了转折性的提升,山东地区民间音乐瑰宝得到有效发掘和发展,其中就包括青州著名的民间技艺“挫琴”。“挫琴”亦名“筑琴”,是我国珍稀的古老乐器之一。现在已经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山东民间音乐艺术“挫琴”演奏能手赵彩云先生介绍说“挫琴”是祖宗传下来的古玩艺,传流到今天经历了大约二百多年了时光。但据考古发现“挫琴”出现年代更加久远,其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具有较高的发掘和研究价值。

一、“挫琴”的概念

1984年,“挫琴”传承人,民间艺人赵兴堂介绍说“挫琴”是远古传下来的筑,“挫琴”也曾经称“筑琴”,安丘和东汉墓葬的画像石,刻有俳优击筑图。早在先秦时期,“挫琴”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一个由开始的简单的“棒击”发展到“帮擦”转化变过程,最后又嬗变出轧筝,从而形成了“筑族乐器”。据考证“挫琴”这种山东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属于拉弦乐器类,其外在体形似古筝,与其缩影相当吻合更具玲珑小巧的味道,“挫琴”其琴码分布在琴弦的位置距离长短不同而生成音律,整把“挫琴”设计了十三对弦。沿用中国传统式音阶“五声音阶”。其音域范围是“两八度”另一音,音量正常,音色优美、动听、风趣。中国拉弦乐器发声原理都是以马尾做“弓毛”制成的拉弓摩擦琴弦从而产生振动而出发音,常见的用马尾作“弓毛”制作的拉弦常见为“弦内弓”。但“挫琴”非常奇异的不仅是弦外弓, 而且是用没马尾毛的高粱顶节涂满松香来制作弓子。据考证“挫琴”弦数较多,操作一弦一音,执弓琴弦即转身转动琴身,“送弦迎弓”可达到快速换奏。据史料证实“挫琴”一直在惠民和广饶县及周边地区流行,直至现在仍保留着四大景、鸳鸯扣、跌落金钱、满江红等能演奏演唱的大曲尚存有十几个。对“挫琴”与筑的历史渊源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对“挫琴”外形的描述认为它的外形类似古筝,是民间流行的拉弦乐。查考史料得知“筑”记载在清朝的《清续文献通考》中,“筑,十三弦, 形如衣襟,弧面中高一寸九分,头阔四寸六分 ,尾阔二寸一分五厘,通长二尺六寸四分, 头至襟间长九寸五分, 襟至尾间长一尺六寸九分。外弦长二尺二寸五分,里弦长六寸二分五厘。左手握其项,置尾肩上,右手执竹尺,抹松脂轧之。” “挫琴”与《清续文献通考》记载的“筑”的形制难分伯仲。山东广饶和青州,在清朝与清政府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挫琴”的发现

1957年8月5日,在山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会济南首次组织举行“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会演活动共进行了十天,其目的是推动山东省音乐界深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发展方针,将新中国山东省的音乐队伍通过汇演的形式,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互相观摩、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机会;会演组织单位对参演文艺作品和表演者进行了评选工作,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和表演进行奖励,以鼓励文艺作品创作者和表演的积极性和热情。此次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山东省在组织群众性音乐活动亮点和存在的不足,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探索并发掘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潜力, 为创作出优秀音乐作品和培养更多音乐艺术人才奠定环境基础。

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挫琴”艺术正是通过这次汇演而出现在舞台上,并展示出无穷的魅力,为社会重新认识、评价、研究和推出民间“挫琴”技艺提供了机会,处于边缘状态的“挫琴”艺术由此重新焕发出新生命。传承“挫琴”艺术的老艺人赵彩云虽然遗留着旧时代痕迹,不难看出其获得新的艺术生命的新气象。从此,有机会在人民的音乐艺术殿堂展示光彩的艺术形象。汇演期间的会刊更是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挫琴”艺术演奏者赵彩云传奇色彩的经历并刊登了赵彩云画像。“挫琴”艺术在表演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赵彩云介绍说“讲不上是什么乐器来, 反正是好多弦,弓子是高粱秆,音色很特别。”1957年音乐学家李新学先生记录下了赵彩云演奏的《鸳鸯扣》,并保留了赵彩云老人写的“挫琴 ”和“鸳鸯扣”字迹。《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加强思想领导 繁荣音乐艺术》,刘信丰先生记载的赵彩云演奏演唱的60余首曲目最后由青州文化馆编印成册,上部为传统古大调:《四大景 》《鸳鸯扣》《满江红》《碟落金钱》等;中部为民间小调:《茉莉花 》等;下部为“挫琴”独奏曲:《鸳鸯扣》《茉莉花》等。从此“挫琴”被彻底发掘出来,从民间走向了祖国的艺术殿堂。

三、“挫琴”研究

由于“挫琴”技艺参与汇演前,尚未经过深入挖掘整理,会刊刊载的《珍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挫琴 》一文厘清了人们对“挫琴”艺术的认知的模糊状况,为发掘整理宝贵古老的民间“挫琴”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其中不够完美的地方,在理论上探索和研究“挫琴”艺术的历史渊源不够深入仍较肤浅。

研究人员周国庆经历了20多年艰苦研究和不断地探索,最终和王全中合作撰写了论文《浅谈青州挫琴与筑的血缘关系》在《乡土瑰宝》上公开发表, 是我国专家对“挫琴”和其原型 ——筑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国庆和周明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流传在古青州辖域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一代的民间乐器,“挫琴”属于古乐器“筑 ”延续。“挫琴”研究者项阳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潜心研究在撰写《“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提出了中国弓弦乐器发源于本土的结论。大家所认识到的“弓弦奚琴”产生正是受到“棒擦轧筝”的影响,是奚国胡琴类弓弦乐器发展的根源。论证“挫琴”的发展根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察潍坊的安丘墓葬物品中不难发现其前身筑的蛛丝马迹,从汉画石上可以有同样的发现,综合分析这些古代遺留物可以证明其是中国弓弦乐器演化阶段另一种表现形式,从更早的“筑”发展到唐代的轧筝,是当时常见的拉弦乐器,对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产生重大影响。考证“挫琴”更早的“筑”的起源,在古文字“钟鼎文”和“甲骨文”已有记载。据《说文解字》:记载:筑……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其产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从别的角度考证或许要提前几百年。据考古学研究推测敲击乐器早于吹管乐器,“筑”早于其他竹制乐器。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 “钟鼎文”,在金文中“筑”字做声旁出现,据考证应该比商周中期更早。有文献记载:义士荆轲刺秦王之前,好友高渐离在易水边用“筑”为他伴奏“风萧为他送行,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极广, 使得“筑”为国人熟知。“筑”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从击打到拉弦发生质的改变。从《说文解字》、东汉应劭、《淮南子·泰族训》、唐代颜师古、元代马端临、宋代陈阳等对“筑”记述为“十三弦”和“二十一弦”等,以棒击打多数弦。“以竹为之”、“曲”“扁圆”,“挫琴”身呈现半圆管状。演奏“挫琴”者左可见其手握持琴身,右手用竹尺敲击多数“琴弦”的演奏模式,并区别于平置身前的常见演奏模式。长沙马王堆汉墓女棺材的棺头绘制的“仙人击筑图”及其他和汉墓出土的古代冥器“筑”所证实了上古“筑”演变成为今天的民间传承的“挫琴”,其展示的血缘关系十分密切,其品质没有大的改变。剖析青州“挫琴”内在特征,其一是采用“高粱上端杆”和十三弦,弦的排列形成一个曲面;其二是按照曲面分隔差不多10度布一弦,随着每条弦的递增中其“挫琴”琴面相应需要延伸10度左右,以保证“棒擦”处于最佳角度;其三“挫琴”区别于古琴和古筝采取平置身前来开展演奏活动,以保证运弓和转动琴身的自由,达到“以弦应弓”目的。“挫琴”延续了筑的上述三大特征,以“棒擦多数弦”为主要特征;“挫琴”仍保留着“筑”的结构如弧面中高一寸九分,头阔四寸六分,其弧度数约为150-160度,按照相隔差不多10度布排一条弦;“挫琴”完全保持着“筑”的演奏方式。据文献记载“筑”外弦长二尺二寸五分, 里弦长六寸五厘与现代的“挫琴”几乎一致。经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证实“挫琴”是“筑”的延续并完好地传承和生存下来。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演奏对象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起初在皇宫为皇帝服务,而如散落民间为民众服务。“筑”或“挫琴”之所以能得到完好地传承其主要原因是从宫廷流向人文地理环境特殊,民风淳朴,文化封闭并趋于保守,不易受外界干扰,也是“挫琴”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有利环境,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挫琴”从皇宫流到民间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都得到了佐证。明确记载的“筑”的史料达两千多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临淄位于古青州区域内距“挫琴”传承地青州,仅20公里。而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石上俳优击筑图安丘古墓,距青州(古青州境内)在几十公里内。“挫琴”是中国的筑、轧筝延续的脉络,“挫琴”在中国整个拉弦乐器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难能可贵的是青州“挫琴”完整地传续下来。文献资料记载历史上用高粱秆、芦苇竿和木杆原生态资源演奏的“一琴一弦”等特征通过青州“挫琴”全部保留下来,是十分难见的“活化石”。

四、“挫琴”艺术的传承

1957年会演结束后赵彩云受到家乡当地政府的重视,为他家建了一个七间瓦房小院。1960年随着赵彩云离开人世,“挫琴”艺术一时也销声匿迹。后来受政治运动的冲击,“挫琴”音乐一时也被定性为 “黄色音乐”而被禁演。改革开放后,“挫琴”又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挫琴”艺术又重新焕发青春,在山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下目前青州“挫琴”已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了“挫琴”技艺传承人,山东省政府部门,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挫琴”艺术,培养“挫琴”艺术传人,现已古稀的传承人是赵兴堂老人。而且,采取了有效措施来确保“挫琴”艺术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与此岂时制订了科学地“挫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山东省政府为了进一步夯实“挫琴”艺术传承、发展和保护基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开展深度发掘和整理工作,为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便“挫琴”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五、结语

从1957年的“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将“挫琴”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由民间脱颖而出,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因它的“活化石”乐器的重要价值为音乐艺术研究人员全面揭开古乐器的历史渊源和艺术内涵发展脉络和进化链条。由于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身“挫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为古老的“挫琴”艺术在新时期传承、保护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明.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与挫琴历史渊源的认知[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2]周明.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发现传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