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洁
摘要: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的领路人与开拓者,并在琵琶创作、演奏、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本文从《田园篇》的创作背景入手,研究分析《田园篇》的演奏技巧,进而揭示《田园篇》的创作特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田园篇》的作品内涵。
关键词:刘德海 琵琶艺术 《田园篇》 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05-03
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1],他立足于我国传统琵琶艺术的精华,大胆创新演奏技法,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领悟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从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琵琶艺术作品。《田园篇》正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之一,主要包含《天池》《一指禅》《金色的梦》《故乡行》等四首作品。《田园篇》清新典雅,蕴含着中国传统田园文化的内涵,将作者追求纯美田园生活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2],研究《田园篇》的创作特点,对推动中国传统琵琶艺术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田园篇》的创作背景综述
(一)《天池》创作背景
1991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天池》,一提到天池,可能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新疆那个天池,然而《天池》描写的却是埃特拉赫湖(位于奥地利中部)。1986年刘德海先生再次去奥地利讲学的时候,远远看见了犹如少女般酣睡,被茫茫雪山以及茂密森林环抱着的埃特拉赫湖,于是突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并最终经过五年的酝酿,从而将《天池》创作了出来。在《田园篇》中,《天池》是唯一一首对自然景观予以直接描绘的曲子,乐曲用最简单的音乐语言,将埃特拉赫湖的朦脓之美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作者也借曲抒情,将追求琵琶音色最本质的美体现了出来。
(二)《一指禅》创作背景
1993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一指禅》,这首作品短小却又精炼,整个曲子既活泼,充满了童趣,又清新典雅。20世纪80年代刘德海先生开始改编《瀛州古调》,一共包含了8首经典小曲,这些曲目多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曲调或朴实自然,或俏皮童趣,或清新静寂无不将田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正是由于对《瀛州古调》的改编,帮助刘德海先生奠定了《一指禅》的创作基础。《一指禅》不仅仅是对《瀛州古调》的继承,更是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状态的继承。
(三)《金色的梦》创作背景
1991年6月刘德海先生创作了《金色的梦》初稿,1997年9月又再次进行了修订。全曲构思新颖,旋律独特,音调神秘且轻柔。聆听此曲,就好似要被带入童年那五彩缤纷的梦境之中。刘德海先生虽然没有更多描述本曲的创作背景,但是他曾多次提到: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或许正是刘德海先生想给大家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让每个聆听《金色的梦》的人,都能够去追寻自己的那个梦。
(四)《故乡行》创作背景
1993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故乡行》,这首曲子作者意在表现一种即将回到故乡的激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思念的冲动和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本曲取材于江南丝竹《文将军》。江南丝竹音乐圆润、婉转、抒情、优美,是江、沪一带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曲。《故乡行》正是取用了其中的中正平和之气,用《文将军》的表现手法,在抒发思乡之情的同时,也陶冶人的德行,让人不要忘记落叶归根、寻根固本,不论人在哪里,都应当依恋自己的故乡。
二、《田园篇》的传统技法分析
(一)右手传统技法分析
在琵琶演奏中,弹挑是最基本的发音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田园篇》四首曲子都运用了弹挑。《故乡行》中刘德海先生采用了“丝竹手形”来弹挑,音色灵巧清脆,不仅将江南丝竹活泼清新的风格突出了来,还将作者急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激动心情深刻表达了出来。轮指能够将琵琶“点”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在乐曲最高潮采用了长轮乐段,以此代替传统乐曲高潮部分采用激烈技法的做法,使得乐曲旋律悠扬且意味深长,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金色的梦》中也利用了轮指优美的旋律来增强乐曲的抒情性,将“梦”描绘得更加浪漫、更加朦脓。此外,半轮这种技法也被灵活用到了各个作品中。《天池》中半轮技法的运用,就很好地将奥地利少女欢快舞蹈的情形呈现了出来,并带给人一种充满朝气、清新活泼的感觉。《故乡行》半轮装饰音将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充分展现了出来,赋予了乐曲浓郁的地域特色。
扫弦技法一般用于表现乐曲的声势浩大、雄伟壮阔,但在《故乡行》的开头部分,刘德海先生却运用了一连串轻快的扫弦技法,表现了轻巧灵动、活泼跳跃的感觉,如此活用传统扫弦技法为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拂”是用右手在弦上短暂煞弦,它的时间长短控制十分講究,所形成的余音终止使音乐听起来干净利落。“拂”在乐曲中一般用于短暂休止,而在《一指禅》中,刘德海先生却运用“拂”这种技法增强了乐曲的诉说感,让人感觉到音乐的律动中似乎存在着呼吸,将“禅”的意境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二)左手传统技法分析
在《田园篇》中刘德海先生活用泛音这一传统技法,将乐曲的田园风格很好地凸显了出来。比如《一指禅》中泛音段落就使得整个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像水滴般清透,将“禅”那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很好地描绘了出来。《金色的梦》中刘德海先生也广泛运用泛音技法,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音响组合,清脆空灵的声音将作者在梦中快乐追逐梦想的情境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一指禅》23-32小节,刘德海运用了“打、带、滑”这一左手传统技法,充分发挥左手技法的多样性,并结合右手大指正反弹丰富了技法的表现力,表现了活泼、清新、明亮的音乐旋律。《故乡行》由于是江南丝竹的音乐,因此也需要用到“打、带、滑”这一左手传统技法来将乐曲细腻委婉的内涵表现出来,刘德海先生将这一传统技法风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回归故土的激动心情。
“推、拉”这一左手传统技法最能将乐曲的韵味体现出来。《故乡行》中,刘德海先生正是通过“推、拉”技法的频繁运用,将自己内心波动的情绪展现出来,细腻地将音乐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让乐曲风格变得更加浓郁。
三、《田园篇》的现代技法分析
现代技法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旧法新弹,一种是技法创新。在《田园篇》中运用到的旧法新弹技法有如下几种:食指单弹、大指单挑、大指琶音、慢长轮,创新技法有如下几种:正反弹、反轮、弱音。
(一)旧法新弹
刘德海先生曾提出:由弹挑向单弹、单挑发展是弹挑个性化的必然趋势。[3]他的这种特有的创作想法就在《田园篇》中展露无遗。比如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就运用了食指单弹技法,在靠近复手处弹奏,使弹奏出来的声音好似湖边草地上鸟儿清脆悦耳的叫声。
大指单挑是刘德海先生独创的,从传统弹挑中发展而来,这种技法能够练习大指的独立性。演奏时候需要注意大指挑时以大面积的指甲面触弦,弹点要稳定,如此发音才清晰。《天池》就是以大指单挑开始的,将埃特拉赫湖宁静安详的美景烘托出来。《一指禅》中也运用了慢速单挑来舒展音色,将“禅”的宁静氛围很好地营造了出来。
大指琶音是对传统食指琶音的革新,即右手大指依次从一弦到四弦快速单挑所形成的琶音。在《一指禅》中,刘德海先生运用大指与琶音、泛音的连续组合,将柔和的大指与清亮空旷的琶音融合起来,突出了音乐的旋律性,使音乐变得更加流畅、舒展,并让人去静心感受意味深长的“禅”意。慢长轮即是指用慢速的轮指代替快速的轮指,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就运用了慢长轮来表现朦朦晨雾中埃特拉赫湖湖水倒映的美景以及大自然的宁静。
(二)技法创新
正反弹是在弹挑基础上,借鉴吉他技法开创出来的技法,这一技法能够极致发挥琵琶“点”的魅力,极大丰富琵琶的艺术表现力。[4]在《金色的梦中》正反弹技法就与泛音结合,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音响效果,将作者轻松愉悦的音乐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反轮技法[5]首次用于《天池》中,将云端的远山、曲径通幽的山路、泛着波光的湖面这一极具层次感的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弱音也是刘德海先生首创的技法,即是指用右手小指指肚抵在弦根,食指发音。在《天池》中再现部分就运用了弱音技法,以表现湖边的美景与人群都归于平静,但远处仍然回音飘荡的意境。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论刘德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史贡献[J].人民音樂,2014,(10):4-8.
[2]田甜.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207-212.
[3]周南.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16,(10):85.
[4]苑文卉.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J].艺海,2015,(02):59-60.
[5]黄丽荧.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技法[J].大舞台,2015,(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