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丛宏
[摘 要]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节选类的文本。教学这类文本,教师应找准联系点,链接课堂内外,实现由“文”到“书”的迈进。教学中可依托名著便览,将课后资料引入教学;聚焦言语风格,将原著经典植入课堂;借助资源补充,将核心主旨嵌入学生意识。
[关键词]依托便览;资源补充;聚焦分割;找准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53-01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文本都选自名家名著。教学这一类节选文本,不仅要引领学生在这一篇文本中驻足赏析、品悟内化,更要将阅读教学的视野拓展到整本书中,实现由“一篇”向“一本”的关注,实现课堂内外的交接。笔者就以《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依托名著便览,将课后资料引入教学
苏教版教材在节选类文本的课后基本都设置了“作家卡片”或者“名著便览”等小栏目。教材编者设置这些资料是为了引领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更好地了解作者、感知名著,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教师可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使其演变成实现课内外链接的纽带。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就紧扣课后的“名著便览”,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前就深入阅读其中的信息,对萧红其人、《呼兰河传》其书形成一定的了解。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在整体概读课文的基础上,整合、梳理文中所涉及的各种植物、动物与景物,借助“园子”的五彩缤纷来感受茅盾所说的“风土画”。学生在品析语言形式、感受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品析小说呈现出来的散文化的语言,深入体悟了课文“叙事诗”的特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后的资料,引领学生在汲取信息的过程中,强化了对文本的了解,为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言语风格,将原著经典植入课堂
教材所节选的内容往往是最能体现名著核心主题价值、最能展现作者言语风格的部分。这样的选文特点也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紧扣言语特质,引领学生从课文向著作迈进提供了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互文阅读的方式,尝试着将没有选入文本的语言与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前后联系、彼此对应和相互勾连的过程中深入文本,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始终将品味诗歌化的语言作为引领学生品析的重要内容。在探寻体现这一语言风格的语句的过程中,教师罗列了“我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两大语段。教师尝试着将原文中的语句以诗歌分行的方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独有的节奏与韵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从《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择取了两段能够体现语言诗歌化的典型语段,让学生在深入朗读之后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式的鉴赏阅读,引领学生探寻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再相继出示著名作家、编辑刘新英老师对《呼蘭河传》这本书语言的评价,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朝着质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运用了书中一段典型的语段,将其演化成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为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鉴赏发挥了铺垫作用。
三、借助资源补充,将核心主旨嵌入意识
富有智慧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堂行将结束之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而在教学节选类文本之后,教师就应该努力找准这篇课文与这本书之间的链接点,引领学生以教材文本为起点,延续着文本的逻辑思维不断向整本书迈进。
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已经深入感受到祖父对萧红的疼爱与宽容、萧红童年时快乐与自由的基础上,将这篇课文没有涉及的整本书的主题展示给学生。教师先是进行过渡:“有了祖父的疼爱与庇护,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与自由的。当我们一起沉浸在萧红的语言中时,你可否知道这就是萧红童年的唯一快乐啊!”随后,教师拓展补充了萧红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萧红童年丧母,父亲经常对她拳脚相加,只有祖父对她不离不弃。萧红只能躲在祖父的园子中,享受这心酸背后的快乐。在资料的介入后,课堂氛围迅速从原本的活跃、欢乐转化为悲凉、凄切,学生内在的情感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最后,教师出示《呼兰河传》的封面,并指出:“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的典型代表,这节课也是我们阅读《呼兰河传》的开始,让我们踏着这篇《我和祖父的园子》,共同走进《呼兰河传》,共同走进萧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拓展补充了选文所没有关涉的原著主旨,在情感渲染与资料介入中,丰富了教材文本的内涵,将由“文”到“书”的带动推向了高潮。
总而言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仅仅凭借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文本作为一段路程的起点、一个圆形的圆心,不断地向远方伸展、向四周扩散,为学生构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阅读框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