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君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概括的学科,再加上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时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鉴于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在有效利用各种教具之余,进一步强调引导学生展开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优化数學教学的幼儿园和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工作,踏踏实实完善数学教学的幼儿园学前班以及小学一年级的衔接。主要分析了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教学完美过渡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自然过渡;深化连接;幼儿园;小学数学
一、习题开路,在解题中过渡
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对不强,再加上知识点较为抽象,致使学生理解起来不易。这就需要在判断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倍数、因数均是探讨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数开始为另一个数的倍数,也可以是其他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练习之余,也达到由倍数至因数学习的完美过渡。
比如,在学习“倍数和因数”这一章节时,遇到以下题目:2的倍数为多少?5的倍数为多少?帮助学生学习找3的倍数方法后,使学生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接着,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找2、5的倍数后,老师需要有效设计以下两道判断题,即:6不但是2的倍数,也同样是3的倍数;6的倍数。与此同时,老师也需要在旁加以引导,说:“6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学们认为这句话正确吗?”在得出这句话正确这个结论时,老师还需要问“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说几句话吗?”这时学生会说“12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有的学生会说“16是2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另外,老师还需要针对“6是倍数?”这一问题加以讲解,让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并没有说明白6是谁的倍数,因此是错的”。老师还需要进一步说明6能够成为一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成为某些数的因数。使学生明白在讲述倍数和因数这一问题时,要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研究倍数之余,还需要研究因数。
二、掌握幼小教育过渡的度
幼小教育过渡不能单纯照搬小学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把握过渡的适度性,帮助幼儿通过幼儿园教育轻松向小学教学环境进行过渡,确保在交际能力、思想认识、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幼儿和新的环境相适应。为了充分把握好幼儿园、小学教育之间过渡的有效性,就需要让幼儿在接受小学教育前完善相关的准备,帮助幼儿获得该年龄段应有的天真、幸福,确保幼儿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然而在实际的过渡时期,一部分幼儿园未能真正掌握幼儿园、小学教育过渡的尺度,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片面性的教学实践行为。
过分重视在幼儿进入小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以及作息时间上强制、严格按照小学教学的要求,把小学的教学手段、方式照搬至幼儿园。这一不当的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小教育过渡的合理性。鉴于此,这就需要幼儿园采取和此年龄段幼儿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确保孩子可以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有效认识、掌握较为基本的知识,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
比如,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一字排开时间隔排列的相关规律,但是遇到物体首尾相接这一问题时,需要应用特殊的方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按照教学实际,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老师问:“一双手能够夹几根小棒?”学生会直接答10根,但是通过演示,发现只能夹9根小棒。这时老师需要在旁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还有其他方法来夹小棒吗?”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把两个小拇指靠在一起再夹1根小棒。老师需要在旁提问:“同学们,来看看这时我们的手指是如何进行排列的,还是和刚才一样的吗?”
三、重视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合作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小学间的交流还不够,存在教育脱节以及重复教育的情况。幼儿园、小学之间的配合作为展开幼小合理过渡的关键手段。幼儿园需要在“走出去、请进来”等相关形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充分地熟悉小学环境,进一步掌握小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学习情况,促使幼儿有效萌发上小学的意识。
比如,小学互动教研、互访课堂制度等,强化小学老师和幼儿老师的了解程度,帮助幼儿园由之前的单向过渡向基于儿童发展具体需要的双向准备转变。在幼小过渡的阶段,家长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与此同时,幼儿园也要与家长展开行之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家长有效构建一个准确合理的幼小过渡观念。比如,开展家长学校讲座、组织各种形式的大班家长会、邀请专家学者为家长做介绍等,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做好幼小过渡工作的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幼儿园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中,老师需要逐步引导学前儿童实现学习环境的完美过渡,达到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的有效过渡,同时实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向过渡,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大蓉,王远扬.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8):211.
[2]林秀丽.善用错误资源,促进有效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23-2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