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龙+张志勤
摘 要:范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一般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赏析名著,借此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能够成为名著,自有其堪作典范之优点,但文章往往并非十全十美,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篇》云:“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范文也有文病,而老师施教时只重优点,不及瑕病,是否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借探讨范文的毛病,并以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两地中学教材与之对衬,尝试探讨“单边放大范文优点”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的不利之处,借此推动妍媸并重的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范文教学 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中学教材 弊病
一、前言
笔者二人在大学任教中文科十多年,接触了很多刚离开中学,踏入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对中文的认知、判断,从侧面折射出中学语文教学的面貌。此经验令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况深有所感。本文乃基于此一经验,结合古代和现代文论,提出对中文教学的个人想法。本文首先略述“学生对中文的认知、判断”的具体内涵,然后以中学语文科的课程大纲以及教材等资料做参照,尝试探讨范文教学上“单边教学”的现象,并指出其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由于学生有来自内地的,也有来自香港本地的,所以本文会分中港两部分,探讨此一现象。
二、学生对中文的认知、判断──思考的开端
与学生讨论衡文准则,学生大多能举出正确的观点,对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的评论术语,运用自如。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询问衡文准则(即好文章的标准)的结果(以下为部分内容的节录,语句经过润饰):
意见虽显散乱,部分或有讹漏,但大致上是正确的。然而,术语正确,却无助学生写出效果良好的文章。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生对“不好的文章”是如何一个模样,所知不多。这是中文教学上值得深思的一件事,也是触发本文写作的源头。
三、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两地范文教学现况之剖析与评价
学生对衡文的认知、判断,源自中学的中文科,而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两地都把范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学生衡文准则的知识,很大程度源于范文教学如何操作。范文教学背后的理念是通过阅读典范作品,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好文章的特征,进而把握评鉴文章的标准;另一方面积累语文素材,学习写作文章。这套构思本身并无问题,可是通过教学后,学生似乎把范文神圣化了,認为范文只有优点,全无缺点。检视现时国内语文研究方面的论文,确实存在全盘接受范文的趋向。例如韩清秀《大学写作教学中范文的选择应用》一文提及:
所谓范文,并非泛泛之文。一般说来,它是指那些与写作理论紧密相连、堪称经典的文章。它们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典范之作,可资学生学习写作时借鉴模仿。……学生要学会写作,第一步就是熟悉范文,“临摹”范文。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也只能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文章,让其明白什么是好文章,好在哪里。而教师就应当让他们接触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章,结合写作理论给他们具体详尽的分析,指导他们模仿那些文章,动手练习。在这里,抽象的写作理论应当融化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而不是要求和考察他们能死记硬背住多少空泛的教条。{1}
上文在阐释写作操作上十分精辟,但其把范文神圣化的趋向,十分明显。该文另一部分论述结构:
在学习文章结构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学习给每篇范文绘制出段落层次的结构图。一篇文章由几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遵照什么顺序安排的?为什么那样安排?一个又一个的结构框架,将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文章结构的基本规律,而后,当他们自己写作时,便可以在已掌握的范文结构上运斤动斧。{2}
字里行间似乎暗示范文的结构总是无懈可击的。王淑敏在《语文教学中范文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中云:
语文的范文,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一个快捷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传授好知识。……好的范文已具“文以载道”。像《劝学》,不言而喻;《大龙湫》,不言自美;《小院》,亲切温馨之情跃然纸上。{3}
其观点与前文所差无几。由此可见把范文神圣化的趋向,确实存在。无可否认,范文必须经历时间的考验,获一致公认,具有典范作用,具有无可争议的优点,才能称为范文。不过,要说世上有哪篇文章,可以十全十美,一无可议之处,这确实值得商榷。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篇》云:
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4}
此段话指出历代文才学士各有所长,即使精思缜密,文虑仍难以圆满,故文章之无瑕者,几希。事实上,对名家名作的批评,于文学评论史上不绝于书。名家方面,唐代杜甫,虽贵为诗圣,但是仍有宋人不喜欢他的作品:
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欧公亦不甚喜杜诗,谓韩吏部绝伦。{5}
由此而观,对任何一篇范文做全盘接受,是所不宜。而单边放大范文的优点,对学生而言,是否真的有利?下文,笔者将分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两部分,举例揭示两地在教材中把范文神圣化的趋向,并以传统的衡文之说,与范文对照,带出可商榷之处,就正方家。
(一)香港的范文教学状况剖析
香港中学中文科一向奉行范文教学,且以文言文为核心。从1980年香港考评局接手大学入学试,便选定了35篇文章作为会考范文,当中文言文有14篇;到了1993年,减少至26篇,而文言文却占一半,有13篇之多,比例反倒上升;高级程度会考的范文约有二十余篇,大多为文言文。直至2006年为止,范文设题为中学会考及高级程度会考中文科的主要考试内容。{6}
到了2009年,香港教育局实施“三三四新学制”,新高中课程亦为之一大变。其中,中文科更删除了以范文为考题的规定。虽然当局再三强调“中国语文课程从来没有取消范文教学”,只是“把‘范文的选择开放,不再限设篇章”,并从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教材中,分别精选了600篇和321篇参考篇章,让老师自行选择。{7}但结果是大多数教师都放弃文言文范文,而选用语体文做教学素材。
施行数年,香港社会普遍认为中学生语文水平有下降趋势,2015年的中学文凭考试报告更指出,中文科全卷92满分,考生平均分只有31分。不少学者均认为这与取消范文(尤其是文言文)相关。{8}因此,教育局决定亡羊补牢,于2015/2016学年的中四开始,在高中中国语文课程中加入12篇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让“学生透过熟记文言经典作品的精华片段,理解文意及掌握篇中文学、文化内涵,以加强语文积淀,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9}。
从取消范文教学到恢复文言范文,前后约十年光景。文言文范文教学被视为拯救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灵丹妙药,这与香港语文教师“范文应是优秀的是一个普遍要求”{10}此根深蒂固的思维密不可分。
在指定的12篇文言文中,其中三篇更是自1980年开始,便不曾缺席于教育局指定范文之列。它们分别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出师表》(诸葛亮)和《六国论》(苏洵)。可以说,此三文是香港中文科老师心目中范文中的范文,经典中的经典。而教育局所编纂的教材及提供予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源,内容亦以“褒扬”者为主。
以《出师表》为例,按教育局所编写的“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教师参考资料”,认为此文“全文显得内容完足,滴水不漏”,“情感深厚”,“说服力强,说理富于层次”,“语气得体”,“文中掺入对偶句,其散句以朴词淡藻为之,骈句又顺其自然,不求雕饰,不刻意求工,遂使全文天真自然,毫不造作,显现朴素雅淡之文风”,最后以刘勰《文心雕龙》“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11}作结,对文章可谓推崇备至。
而《六国论》一文,教育局的教材称许:“本文胜处,在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六国一论,奇谋妙策,布阵井然,可谓深知兵法”,“委婉纡徐,烂然成文”,“总而言之,铺张之处,是其放也;暗提,总括,断制诸处,皆其收也。收而放,放而复收,开阖之道也。明乎此道,熟乎此法,文章三昧,了然于胸,汩汩然注于手也”。{12}
无可否认,《出师表》和《六国论》皆为上乘之文,当中具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元素。然这并不代表一无所缺,完美无瑕。2016年11月有香港中学老师在报纸上发表《〈六国论〉教修辞和诡辩》一文,直指“借苏洵《六国论》教议论文,是有害的。教学生立论,提炼观点,建立论据,要建基于事實和道理,但《六国论》起码有下列缺点:歪曲事实……信口开河……以辞害意……比喻不当”,并认为:“老师拿这篇歪曲事实、比喻不当的文章教学生议论文,学些什么?《六国论》有文采,有气势,对不认识事实真相的人有煽惑力,但只学到修辞和诡辩吧了!”{13}
固然,此文对《六国论》的论述,有颇多可商榷之处,但当中所言,亦不无理据。教育机关在编写通用教材时,是否亦应把这些持不同见解的资料一并收纳,妍媸并举,让前线教师多一个教学上的方向选择?
(二)内地的范文教学状况及其研讨
内地的古文范文教学取态,其实与香港大同小异。笔者于此将以《陋室铭》一文为例,略述情况。
《陋室铭》属内地中学八年级指定课文,作者是唐刘禹锡(772—842),原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4}
1.教学概况──比较已出版的教学材料
内地出版了不少教材、练习等材料,辅助老师教学,也辅助学生应付考试。以下撷录其中三本教材的内容,比较三者对《陋室铭》的分析:
三本教材的分析和讨论,全是赞美之词,无片言只语指出本文之不足。这恰恰与傅婷婷《〈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一文所述情况相似: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课文名气虽大而文理多病,实不堪作为范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编者或囿于历代传统选目之旧框框,或慑于现代文化风潮之新成见,不能深思慎取,以致望名滥选的事屡见不鲜。评析鉴赏者更缺少自具只眼的学养与据实评论的文德,大凡入选之篇,似乎都是尽善尽美的典范,一味称颂,不遗余力,因而连一些本来显而易见、根本无法讲通的文病,也必百计为之强说曲饰。中学语文教师若以此类陈词滥美之言作为参照宝典、教学依据,其妨教误学之害即可想而知了。{18}
傅文所抨击的,当然只是某些教材的个别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连一些本来显而易见、根本无法讲通的文病,也必百计为之强说曲饰”一事,可在下面的讨论中略见一斑。
2.追击范文──一次课堂活动的分享
为了开展本文的讨论,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衡文准则,批评《陋室铭》一文。此次活动收回18份学生的回应,当中有三点看法,值得分享。
矛盾(一)──学生的回应中批评“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既云可以弹琴又云没有琴音乱耳,前后不一。关于这点,上表所引已有回应,读者应如何理解此事,下文再补充。
矛盾(二)──学生的回应中指出“无案牍之劳形”隐含厌弃官场的意思,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选古人,皆属有为之士,不免有矛盾之嫌。
文意照应不足──学生的回应中认为“惟吾德馨”是篇章重心,可是文章未提及作者品德如何。学生这种回应,表明了他们不认同描写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介绍交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记叙生活细节(“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可以等同说明品德之好坏。
学生的评语是否可取,这是题外别话,重点是,学生在这种对范文的逆向思维中,也有一定的立场,显现了可贵的批判精神。所谓察短可以知长,逐步建立对文章长短的全面认识,必然有助于提升其语文水平。反过来说,一味单边放大范文优胜之处,难免给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带来窒碍。
3.范文文病试释
以下是笔者就《陋室铭》一文中的几个问题,略加补充,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首先回应前文提及的“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前后不一的问题。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級语文(上)》中解释道:“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庸俗的寻欢作乐场面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做描写而已。”(见前文)单从字面来看,要判断这篇作品涉及对“官场黑暗”的态度,颇有疑问。而“自得其乐”又是否会与“谈笑有鸿儒”相抵触呢?以文论文,“官场黑暗”与“自得其乐”,文中似无着落处。傅婷婷所说的“强说曲饰”,或可解释这情况。一位名作家,在同篇的前后两句,会犯下这种显而易见的毛病,这也确实不合情理。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资料,供读者判断此二句是否自相矛盾。
第二,上引三本教材均提及本文表达出“安贫乐道”的思想。以文论文,本篇无一语谈及作者之“贫”。作者有“素琴”,有“金经”,生活似不太差。何以三本教材,同样判断本文有“安贫乐道”的思想?以文论文,可能源于“斯是陋室”一句,因为“陋”,所以等同“贫”,由此推论“安贫乐道”,合情合理。可是,据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转引《舆地纪胜》卷48和州景物条所言:“陋室,唐刘禹锡所辟,又有《陋室铭》,禹锡所撰,今见存。”{19}“陋室”是“辟”出来的,指的可能只是书斋名字,等同于归有光的项脊轩、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古人以谦下之词命名书斋,事属常见。陋室不等于简陋,不一定可以推论为贫穷。再加上《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略述刘氏生平,也不算是贫穷{20}。两者相加,“安贫乐道”之说似不可靠。基于范文的典范性,评鉴者以“安贫乐道”这种极崇高的品德,回应“惟吾德馨”,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陋室铭》中大量运用对偶句,精彩者颇多,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组,似有合掌之嫌。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对偶与用事》云:
诗文之对偶,一应求其工,再应避其复。两句对仗虽工稳,而意涉复迭者,谓为合掌,云若两手之虽分左右,乃同具五指也。……蔡宽夫《诗话》云:“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然而杜工部《客至》诗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颔、颈两联,意亦涉于合掌也。{21}
凡是上下两联,语意如出一辙,即犯合掌。当比较本篇众多对偶句后,读者可以发现本联以正反两语,同述一事,与其余各联,有明显分别,只不过在铿锵的声律下,本联的弊病,不甚显眼。
四、结论
人生中的负面经验,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学习语文,其理同样如此。现时教材中对范文的分析,统一地以称颂为主流,在典范、权威的前提下,诠释文章,造成不辨妍媸,甚至以丑为美,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大不利之事。因为只是单边放范文优胜之处,难免桎梏了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
前文提及,学生能说出一大堆衡文术语,却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落差,是语文教师必需深切思考的现象。语文教师切勿把范文教学变成让学生积累口号式理论术语的过程。将来的范文教学中宜加入合理的篇幅,指出每篇文章的纰漏瑕疵,以此警惕学生勿重蹈先贤之误,同时亦可借此鼓励他们大胆写作,皆因文豪圣手亦容有错。相信这亦是我等老师乐见之事。
{1}{2} 韩清秀:《大学写作教学中范文的选择应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9页,第20页。
{3} 王淑敏:《语文教学中范文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0月20卷第5期,第109页。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3月第10版,第637页。
{5} 《中山诗话》,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288页。
{6} 香港中学会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缩写为HKCEE,惯称CE及会考)是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其中一个公开试,于每年4、5月举行。是为七年制中学(三二二制)完成中五的学生升读预科(中六、中七)而设。2010年因香港教育改革,中学会考由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取代。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Hong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缩写为HKALE,惯称A-Level、AL及高考),是为七年制中学(三二二制)完成预科的学生升读大学而设。2010年因香港教育改革,中学会考由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取代。
{7} 香港教育局:《中国语文教育正面睇》,2009年7月30日
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ress/cleartheair/2009
0731.html
{8} 如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燕萍便曾表示,重推范文的确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因为语文和文化都可以透过多阅读经典范文传授。活学教育中文补习教师张欣欣亦指出,其实提升语文水平的要点是要多看,多背诵优秀的文章,语感自然产生,或者因为近年来,学生较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令中文水平下降。(摘自香港树仁大学《仁闻报》2013年12月8日)
{9} 卢沛霖:《开展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香港教育局新闻公报》2014年5月12日。
{10} 方世豪:《中文科范文的意义》,《人文》2007年7月第163期。
{11} 香港教育局:《中国语文课程-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教师参考资料:出师表》(2016年6月)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
resources/secondary-edu/lang/chi_chapter/120_201606.pdf
{12} 香港教育局:《中国语文课程-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教师参考资料:六国论》(2016年6月)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
resources/secondary-edu/lang/chi_chapter/138_201606.pdf
{13} 陈汉森:《〈六国论〉教修辞和诡辩》,《明报》2016月11日月1日。
{14}{19}{20} 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11月版,第1458页,第1458页,第1—2页。
{15} 荣德基主编:《特高级教师点拨·八年级语文(上)》,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185页。
{16} 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语文八年级(上)》,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6月第3次印刷,第126—127页。
{17} 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166页。
{18} 傅婷婷:《〈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教师之友》2002年第6期,第53页。
{21}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对偶与用事》,学海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13页。
作 者:吴锦龙,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师;张志勤,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师。
编 辑:杜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