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的农业情怀

2017-03-24 14:11唐涛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学院兴旺北京大学

唐涛

东经106度,北纬32度。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

在这里,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为首的科学家们首次将罗汉果的种植地域扩展到了理论上往北的极限,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跨越式突破。在这之前,罗汉果已被他们引种到武陵山区的湘西贵州重庆地域。而也正是因为邓兴旺他们的努力,罗汉果这种附加值超高的物种可能为苍溪县的扶贫工作带来重大转机,当地的农民也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曙光……

这是邓兴旺任职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之后推动的一件大事。现年55岁的邓兴旺可谓经历丰富,他出身于湖南山村,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出国深造,一路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学术氛围浓厚的耶鲁大学任教并被授予终身教授职位直至取得美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国内,他也创建了自己的企业,用科技改变着中国的农业生产。2014年7月1日他辞职回国受命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并担任院长。他是一位寒门走出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一位投身实践的企业家,更是一位致力于培养农业人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者。

个子不高的他,浑身充满力量,他直言“自己是闲不住的”。他在学术上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农业生产上去,并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对赞誉,他坦言,“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作为农民的孩子让中国农民富起来才是我最终的归宿”。

现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邓兴旺,在北京大学这个百年名校的舞台上期待撬动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从寒门学子到顶级专家

1962年,邓兴旺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一个小山村,这里生活条件艰苦。高考填报志愿时,在老师的鼓励下,15岁的邓兴旺选择了第一次听说的北京大学,并如愿进入北大生物系。

在北大硕士毕业前,由于无力负担高昂的博士学费,邓兴旺在给国外学校的申请信中提到,希望学校能免去申请费,或等他入学后再慢慢补齐。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在回函中表达了对邓兴旺及他硕士时期研究课题的兴趣。

在伯克利大学,邓兴旺专心于学术。博士后期间,邓兴旺就向耶鲁大学投出简历,两次面试后,耶鲁大学决定聘请邓兴旺出任耶鲁大学生物学系助理教授。1998年,凭借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鲁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世界植物分子学会将每年全世界仅有一人获奖的Kumho奖颁给邓兴旺;2013年,年仅51岁的邓兴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邓兴旺在美国的第28个年头,他从一个请求学校减免入学申请费的寒门学子,成为了世界生物学领域顶级专家。截至目前,邓兴旺领导的研究组累计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300多篇研究论文,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达63,其H指数达81(即至少有81篇文章平均每篇被引用至少81次)。他们创立了国际植物光信号转导和光控发育的理论体系,其结果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国际标准。

研以致用 用科技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

学术和事业稳步上升,邓兴旺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却越来越大。“我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在异乡的无数个夜里,邓兴旺扪心自问。“祖国才是我的舞台。”这是他内心的回答。

从1998年开始,邓兴旺追随内心的召唤,开始回国讲学,后来他回国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也越来越长。2003年,他临危受命,与王晓东博士作为共同所长,创建了我国现代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2008年,接近知天命之年的邓兴旺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向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目的就是改变中国种业“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农业是国家的事情,更是我们的事情。”作为农民的孩子,邓兴旺对土地充满感情,也知道身上担子的份量,这也是他归国的缘由。2009年8月,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沿實验室”)宣告成立,邓兴旺出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前沿实验室致力于培育作物新品种核心技术的研发,包括智能不育分子设计技术、非转基因的抗除草剂优良性状作物新品系(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及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并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作物资源相结合,培育新型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境、水资源及营养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

前沿实验室的第一个突破点,是与深圳市合作解决杂交水稻当时的最大技术瓶颈制种光敏难题。原有的杂交水稻制种时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大田温度与预期温度稍有偏差,制种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幅下降。邓兴旺团队在2010年开发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杂交水稻制种彻底摆脱了对温度的依赖。邓兴旺也在实践中逐渐实现了其让中国种业兴旺起来,从而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的梦想。

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奋斗不已

2014年,对于邓兴旺而言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这一年,52岁的邓兴旺放弃了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身份回到国内,开始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只能养活4名国人,为什么美国可以做到一个农民可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中国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要想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首要目标是实现农民的增收,让他们富起来。“要想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核心是经济的问题,农民只有真正富裕起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生活的很快乐,很满足,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经过两年的研究与思考,邓兴旺心中有一杆秤。将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带回来,在国内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人才,然后让他们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尖兵力量,是他当下最迫切的愿望。于是,邓兴旺领衔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一边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一边致力于培养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高端人才;一边扎根农村,用技术改变中国农业生产,一边培训广大农业从业者和管理者,给予他们先进的农业发展方式和思维理念,让中国农民实现从农民到农业生产者角色的转变。

就这样,邓兴旺带领自己的团队,走进大山,探索山区农民发展之道;走进平原,探索种粮区的发展捷径。几万公里的行程,邓兴旺边走边看边思索。他看到中国农村的现状,分析中国农村缺失的内生动力,最终发现农业发展更要尊重科学规律。现在农民的发展更多的是走出农村去打工,但是这样造成的是农村的畸形发展,如何让农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实现经济收益的大幅度增长才符合农村的发展规律。经过调研,他发现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当地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将农民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降低,这样农民的人均收入就会大幅度增加,农业现代化自然可以实现。

为此,邓兴旺领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将适合不同地域的技术带到农村,并时刻监测技术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配合政府推进农业配套政策的落实,让农民通过土地生产收益得到了最大化。

目前,邓兴旺正在行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并奋斗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

猜你喜欢
农学院兴旺北京大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学教育研究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
Influence of shear sensitivities of steel projectiles on their ballistic performances
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天津农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