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以中部六省为例,运用交叉效率模型研究区域创新效率。参考相关文献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考虑中部六省区域创新效率值的变动情况并进行整体分析。
关键词:区域创新;交叉效率;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32-02
一、区域创新的政策环境及相关研究与应用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明确了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在新时期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又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外学者用不同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非参数HMB指数法、离差平方和最大法、β绝对收敛法等。
目前为止,学者们往往基于不同年份進行效率分析,考虑到截面数据具有偶然性,且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时滞性往往不只是一年,从期间的角度出发考虑区域的创新效率,这将会减小时滞产生的错误。另外,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是多变量且量纲不同,测量其绝对效率非常困难,而交叉效率模型无需事先约定各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完全是数据驱动下的一种非参数方法,相交于其他模型更适合用来评价各省的区域创新效率。为科学地评价区域创新效率,本文通过交叉效率模型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期间研究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效率情况,由于2015年的数据尚无法取得,因此不包含2015年数据。
二、数据与实证研究
本文以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为例,选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当年落实资金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分别是: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所有指标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中,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落实资金,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其值用研发支出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研发支出价格指数=0.55×消费价格指数+0.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其值用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指数进行折算,相关指标平减到2005年。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
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考虑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效率情况,通过交叉效率模型,计算各期间的效率值并排序。“十一五”期间,湖南0.9952,湖北0.776,河南0.7467,安徽0.7417,江西0.5772,山西0.4883;“十二五”期间,湖南0.9159,安徽0.8921,湖北0.8454,江西0.6446,河南0.5961,山西0.5083。从排名上看,中部六省的创新效率排序基本上保持稳定,个别省份有所变动。安徽的效率值前进了两名,由第四名上升为第二名,江西效率值前进了一名,成为第四名。其他省份先后顺序没有变动。
从不同期间按名次排列下的效率值的变动状况看,湖南省的创新效率值始终位于首位,虽然数值上有所降低,但是基于不同前沿面,不同时期效率值大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安徽省位置前进两名,它的效率值大幅增长,考虑到期间的不同,我们不能直接比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十二五”期间,如果安徽排名保持第四名不变,其效率值将会是0.6446(江西),但是其效率值位于第二名,效率值为0.8921,效率值增长了0.2475,提高了38.4%,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区域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湖北“十二五”期间的效率值较之“十一五”期间有所增长,排名却是下降了。“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的效率值为0.776,位居第二,距离第一名,效率值的差距为0.2192,与效率最低的山西省的差距0.2877;“十二五”期间,其效率值虽然排名下降为第三,效率值却是变大为0.8454,距前一名差距为0.0467,相距较小,且其距离第一名湖南省的差距也仅仅0.0705。由此看来,湖北省的区域创新效率在“十二五”期间,排名虽然降低,但是却拉近了与第一名的差距,可以看作是提高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名次下降的湖北尚且效率值提高了,那么原先在排在其后的安徽,经过“十二五”期间后,排在其之前更加说明安徽的效率提高得显然比湖北更大。河南省效率值由第三名降为第五名,虽然表面上看,其效率值下降0.1506,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十二五”期间,第三名与第五名之间的效率值差值实际为0.2493,对比“十二五”期间效率值的全距0.4076而言,河南省的效率值骤降,应该高度警惕。江西省的效率值有所提高,排名也有所前进,由第五名升为第四名。从“十二五”期间看第四名与第五名之间的效率值差距为0.0485,由此看来,事实上其变动较小。山西省在两个期间的创新效率值均为极小值,其效率值基本不变。
从总体来看,中部六省的创新效率“十二五”期间比“十一五”期间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效率值分为三个阶层,湖南位于第一阶层,属于创新效率较高的地区;湖北、河南、安徽位于第二阶层,创新效率居中,差距不大;江西和山西位于第三阶层,但是江西比山西效率高;“十二五”期间,湖南、安徽、湖北都位于第一阶层湖北效率值略低于其他两位,江西、河南位于第二阶层,山西位于第三阶层。具体从变动上来看,安徽省的创新效率提升最大,湖北省的创新效率也有所提高,江西省的创新效率小幅提高。湖南省、山西省的创新效率在两个期间基本稳定不变,湖南的效率值保持领先位置,山西省却是远远落后,不能一概而论。另外,河南省的效率值大幅下降,需要高度重视。
三、结论
本文建立了新的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使用交叉效率模型,考虑截面数据下的效率值偶然性较大,可信度较低,进而评价“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的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效率情况。进一步发现,山西省的效率持续垫底,安徽省的效率值显著提高,而河南的效率值降低。
参考文献:
[1] 郭军华,倪明.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法的区域创新效率变动分析[J].管理学报,2011,(1):137-142.
[2] 欧忠辉,朱祖平.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动态研究——基于总体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动态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782-787.
[3] 刘明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动态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2-79.
[4]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8,(8):44-50.
[5] 谢子远,鞠芳辉.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来自国家高新区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69-73.
[6] 于明洁,郭鹏,张果.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56-63.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