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莎
摘要:本文以民族杂居地区汉族青少年跨文化交往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对当前民族杂居地区汉族青少年跨文化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望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跨文化;青少年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可分割,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更是需要关注到每一个民族。但现有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中,汉族往往被边缘化,缺乏关注度,在民族交往中,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少数民族被“汉化”,而极少关注汉族群体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而这些问题是民族工作不可缺失的研究课题。青少年作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发展性,研究青少年的跨民族文化交往,将对未来民族之间交往情况提供有利帮助。
(二)文献综述。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或保留着其本来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或已经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中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同化。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命脉,因此,青少年在杂居环境中的交往情况受到关注。
此前的众多文献中,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理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很少关注民族杂居的汉族青少年,但该群体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李静、戴宁宁着重探讨了回汉民族杂居地区人们的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认为深入的民族认知与理性、开放的交往态度是回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心理基础,民族认知与交往态度对民族间的交往具有规约性作用。同时,文化因素是影响民族间交往关系程度的重要因素。饶旭鹏认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多民族杂居地区也是多种民族文化的“杂居”地区”。已有的诸多文献对于了解民族杂居地区的跨文化交往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些缺陷:1.大多文献都是从一个小冲突开始最终回到民族融合,而没有研究民族跨文化交往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多数相关文献没有界定目标人群,调查总体界限不明确,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于跨文化交往存在不同的态度和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都将有所补充。
二、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民族杂居地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
跨文化是指在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下交往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简言之,跨文化是跨越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通过越过体系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本次研究课题中的“民族杂居地区跨文化交往”概念在结合多项定义后得出:即跨越民族界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越过体系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方法。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全面性,在采用问卷法、文献法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进行介入,以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1.问卷法。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前,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调查地点的特殊性设计问卷。前往实地进行发放和回收后,运用统计手段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2.文献法。本课题在进行实地研究之前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为其做好充分准备,并将实际调查结果与众多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来完善研究。3.小组工作。开展人际沟通小组,招募不同民族的组员,观察汉族组员是否在沟通中有冲突或产生其他交往问题,并对冲突及其他交往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样本,按照性别、学历等维度调查了98位汉族青少年。其中男生所占比例为40.8%,女生为59.2%,60.2%的调查对象学历为本科学历及以上,38.8%学生为高中学历。
(一)个人层面。1.语言问题:被调查的汉族青少年中,有58.2%的青少年完全不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掌握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青少年仅为3%左右,38.8%的青少年会一点少数民族语言,由此可以初步看出汉族青少年在民族杂居地区可能存在一些语言不通问题。2.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方面,被调查的汉族青少年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接受程度一般,甚至有10%为较低及以下水平,在少数民族习惯与自己的生活习惯相悖时,大家多倾向于根据具体情况而做出选择。3.个人心理:在假定的情境中,“你因为一件小事和某位少数民族朋友产生了分歧,你們一开始都是就事论事,他却突然提到你的民族??”有14.3%的青少年认为对方是恶意的、挑衅的,一半以上的青少年有点愤怒,18.3%的青少年为愤怒甚至非常愤怒。由此可以看出,汉族青少年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二)家庭层面。1.移民情况:调查对象中,非移民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接受程度比移民家庭更高些,但依然有非移民的汉族青少年对于本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接受程度较低。2.家庭行为:针对家庭层面我们主要调查了家庭的节日习惯、是否参加少数民族婚丧事宜等,被调查青少年中,家庭成员中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家庭84.6%会过少数民族节日,而即使家庭成员中没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家庭依然有30.1%会过少数民族节日。但对于参加少数民族婚丧事宜表现的不太积极。
(三)学校层面。1.学校表现:有46.4%的汉族青少年有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意愿,但我们依然发现有24.7%的的同学在对少数民族交往上存在模糊心理,以及28.9%的同学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并未太积极主动。2.师生关系:相较于和少数民族老师的关系,被调查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总体上和汉族老师更亲密,这说明在汉族青少年在此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
(四)同辈层面。1.交往状况:在调查对象中,大部分的汉族青少年还是倾向于和汉族同学交往,但仍有23.5%的同学和少数民族交往。
四、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在针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初步分析后,我们发现在汉族青少年跨文化交往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进行介入。社工在与组员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的环节为青少年提供跨文化交往的一个机会和视角。
(一)小组基本信息
1.服务对象:在跨文化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个人。2.小组性质:人际提升小组。3.小组目标:提升成员跨文化交往能力。3.小组过程:5期。4.小组规模:8人,包括了四名汉族和四名少数民族。
(二)小组情况评估。在小组开展前后,我们分别请组员填写量表以评估小组开展的效果,由于有些组员未能全程参与小组活动导致不满足评估要求,因此仅对部分组员进行评估。根据统计数据,组员在参加小组后跨文化交往能力普遍出现了提升,平均提升分数为7.6分(由于样本数太小,不适合做统计分析)。在小组开展过程中,社工合理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对存在跨文化交往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介入,组员都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改变与提高,小组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五、对策及建议
(一)个人层面。1.汉族青少年、少数民族青少年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应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信仰,尽量避免彼此之间的冲突,理性解决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应该因冲动而攻击他人的宗教信仰或文化等,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2.注重个性发展,在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民族的青少年,都要坚持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保持自己的个性。
(二)学校层面。1.学校对待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应对个别民族有特殊照顾。2.民族杂居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相关课程。开设少数民族相关课程能够让学生间更深入地了解和交流,保持一个正确的民族观。让汉族青少年通过课堂了解到更加全面、系统的内容,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加深对自己民族的认知。
(三)同辈层面。1.汉族青少年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吸取有益经验。
(四)社会层面。1.民族雜居地区要注重社会工作的发展,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帮助处于跨文化交往困难的青少年脱离困境,得到个人能力的发展。2.民族杂居地区可以适当进行汉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让在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不再被“边缘化”。通过宣传,让少数民族更好地了解汉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静、戴宁宁 . 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族际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 . 兰州学刊
[3]饶旭鹏 . 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