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核心是对教材的研读和把握

2017-03-23 10:20刘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刘辉

【摘要】备课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定位。如果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设计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这节课也不能称为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教师对所教的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要树立课程目标意识,搞清楚这一课你要让学生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课文内容指向的语文知识有哪些,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可以得到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不能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还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备课核心 研读教材 目标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96-0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备一节课时,一般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为了研究教法费尽心思。通过多年的语文实践,我发现,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备课的前提和关键。如果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设计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这节课也不能称为高效的课堂。

一、吃透教材内容

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教师对所教的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否则就不能教。我们在备课时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于永正老师说过:我是把力气花在钻研教材上的。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讀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字的读音,一一落实,决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课文的“味儿”是读出来的,是“煮书”“煮”出来的。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的,现在也看,但是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或者遇到问题时,才去请教教参的。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满意的课的。过去,我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两遍就去考虑教法,想来想去想不出来。现在悟出来了――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儿。一个人读不懂,主和同事们一起读。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我是和同事们一起“读出来的”。

在研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老师注意到鲁迅先生送给侄女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送书,说明了鲁迅先生对侄女的关心,但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呢?如果是鲁迅的话,那么他关心的就不仅仅是侄女周晔一个人了。于永正特意托人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去查,这两本书果然是鲁迅先生翻译的!上课时,于永正把这一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对课文中关于给鲁迅“送挽联,送花圈的何以有学生”一句的理解,就跟不讲大不一样了。

二、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首先要搞清楚这一课你要让学生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课文内容指向的语文知识有哪些,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比如《凡卡》一课,如果不能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的外国名篇名著,不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不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价值,却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对“沙皇俄国统治的黑暗”的批评中,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再精彩,也还是耕了品德学科的田,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三、把握课程的整体设计

研读教材,还要结合《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进行全面通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应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一是课程总的目标,二是学段目标,三是学期目标,四是单元目标,五是课时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读学段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我们教师不能通读教材,对学段教学内容没有能够整体把握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就很难到位。

比如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的数量逐步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三年级教材中略读课文数量占到全册课文的四分之一,到了五、六年级,略读课文占了一半。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理清每学期的教学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将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做到心中有人

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不能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还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只有当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文化、及心灵紧密相关时,才能与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发挥课堂教学最高效。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1)学生已经懂了的;(2)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3)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4)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5)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的问题。会的不教,重点难点要着重教。

比如《狐假虎威》一文,阅读理解的三要素一是课文内容,即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二是中心思想,即故事所蕴含的寓意;三是课文表达,即故事是如何表达的。前两个要素借助工具书,理解、把握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要素三才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从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要回答这篇课文是如何表达其寓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做基础才能完成的。这一点,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是难点,是一种挑战。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才能更加彰显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所在。如本文的主要手法-拟人。表面讲动物之事,实际上是说人世间的道理,从而充分体现了寓言这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再如本文的语言表达:狐狸对老虎说的两段话,运用了多种句式,反问、陈述,感叹。变化的句式使人物的神态和语气活灵活现。这段话还运用了“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增加了话语的可信度,更鲜明地表现了狐狸的性格。这样的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又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激起了学生们表达的欲望,他们想象的翅膀,诉说着心中的感触,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深入地钻研教材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点难点,品学生情况,进而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海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