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珑
植根经典 习书塑人
——传统经典碑帖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作用
张玲珑
古代的科举考试书法为必考科目,如今书法又轰轰烈烈地进入了中小学课堂,足以说明书法的学习对人的成长帮助之大。而书法的学习,又以传统经典碑帖的临习为主要途径,也就是说书法对人成长的帮助,又主要来自传统经典碑帖。字的好坏,与取法的高古有很大的关联;人的审美,与涵养的经典有莫大的关系。
传统经典碑帖;临习;中小学书法教育;作用
中国书法的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是临摹传统经典碑帖,通过对传统经典碑帖的视觉解读,再运用笔墨手段进行相应技法的不断地、反复地锤炼,使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书写水平得到提升。中国传统经典碑帖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功不可没,中国传统经典碑帖的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居功至伟的。
传统经典碑帖经过历史的洗练,通过数代人的审美经验总结,已经具有完备的书法审美系统,它们有的如山野村夫般的闲荡,有的如文人骚客般的雅致,有的如幼龄孩童般稚拙……有人说:书法是无言的诗,书法是无声的乐,书法是无形的画,书法是不动的舞。书法之美,一书一品,囊括万物之髓。
人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发展,尤其在个人审美上,各有所好、各有所需。每件书法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精神绽放和审美表达。成长中的孩子,在书法学习中,能自主选择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审美品位和生理特征书写的经典碑帖。不同的经典碑帖蕴含不同美的类型,能弥补或顺应不同孩子的美感和表达需求。这样的选择与学习,一方面,将孩子原有的个性审美特征和趋向,进行了个性化地巩固、提升、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孩子理解与所认同审美相反的美的类型,培养孩子客观地欣赏、表现具有不同美感的书法作品。
“方寸之地,尽显乾坤之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经典书法碑帖中,尺幅有大小,但字一般不太大;看似内容或风格一致,可其中的细微处理,却迥然不同而别具匠心。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二十几个“之”字,三个笔画产生不同的演变组合,形成了仪态万方、各有千秋的面貌。这些需要孩子自己或引导孩子,细致地、求异地对经典碑帖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发现、领会其中的变化。
孩子对书法的欣赏,一般会从是否认识其中的字开始,然后才是单字或整幅作品好看与否,如不是学习过书法专业,很少会从笔画(粗细、方向、搭接……)、结构(松紧、敛拓、倚正……)、章法(脉络、动静……)等方面分析。而书法恰恰是“细微处见精神”,能发现细节处更见观察的成效。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精细地去观察,就无法认识碑帖特点,不去发现“蛛丝马迹”,就无法认识笔画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能表达碑帖的特征和精神。在经典书法的观察、分析中,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是一种自然而细致的培养,经典碑帖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传统经典碑帖之所以经典,能历千古而不衰,不仅因为其字有着独特的美感,还因为其文也感人肺腑,更因为其诞生、流传的背景,或曲折迷离,或雅致平和,或凄美婉转。所以,经典书法作品,不只是书写表现的经典,还有其文字内容和产生背景的经典。中小学生,临习传统经典碑帖,在欣赏、解读、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领会经典碑帖的历史背景、产生过程、流传经历、文字内容、行文方式、艺术风格等,能提升孩子对传统的认识,能丰富孩子对文化的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形体塑造艺术,这种造型规律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孩子在传统经典碑帖的不断的临习中得来,从而帮助孩子写得一手好字。传统经典碑帖,汇集了一位作者甚至一个时代的审美认识和表达,无论是在笔墨运用上,还是在字形法则上,都是当朝当代的典范和代表。当孩子在分析经典碑帖时,对碑帖中的用墨法则、运笔技法、结字规律、章法特点等进行了解,再通过再现、重复的方法,直观呈现在纸面上,初习时力争形体越像越好,渐入佳境后能追求造型传达出的神韵。在“拟之贵似”精神的指导和要求下,传统经典碑帖帮助孩子的笔墨技术日趋熟练、汉字形体日臻完美,书写水平和能力也逐渐提高。
书法的学习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而又不断重复的过程,才能让书写的生理习惯达到精准,才能更清晰地掌握碑帖的精神。有些书法老师收徒弟,首先就让学生把某碑帖临上上百遍。也经常听有些老师说,自己学习某碑帖的时候通临不下数百遍。据科学调查,一个标准动作的形成,需要重复上万遍。这种重复,能让生理机能形成一种记忆,不仅是规律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种方式,其实也是对学习者学习毅力的考验。王羲之、王献之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二王”经典,与“池水尽黑”“十八缸水”不无关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数后,就帮助孩子形成了习惯,挑战了身心的一个又一个上限,不仅在书法上他们能做到,还能扩展到其他事情当中。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往往更具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书法虽然传统,但对创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历代能成为经典的碑帖,都是创新出来的,作者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无论书体书风,还是用笔用墨,其作品展现的均是开先河的面貌。孩子学习经典碑帖的过程,也是对该碑帖的创新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不仅从中掌握创新的书写表现,还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孩子创造意识的产生。比如,经典碑帖中相同笔画、单字多次重复出现时,为避免雷同所产生的审美疲劳,作者均会变化着来处理;献之书从其父,而又一改内擫为外拓之风。当孩子深入传统经典碑帖中畅游时,那股子求异的心理会更加强烈,艺术学科的创造性功能也就发挥出来了。
《易经》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学习经典方可得到上乘的规律、方法,学习经典碑帖才能帮助孩子培养高雅的审美习惯,才能训练出精准的正统笔法。于艺而言,这是书法学习的科学方法;于人而言,是塑造孩子静心、坚韧、创新品质的好途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孙晓云.书法有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汉]赵壹,等.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J292.1
A
1005-6009(2017)77-0007-02
张玲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213161)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