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 韩培华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基点,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内大量阅读的语文教学改革。它改变了一个学期只学一本语文书的传统做法,是一项正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育人工程。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本教材读到底”,教师和学生都局限在这一本教材里“苦苦修行”。2009年秋天,以大量阅读为特征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抚松县实施后,我们当时就确立了这样一种认识:语文课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及所有的相关学习资料、书籍都是教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地位相同。
8年的实践证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正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让抚松县的老师树立了“大教材观”,中学语文教师们探索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这种课型可从文本的主题入手。例如,在讲八年级《我的第一本书》时可首先分析教材:它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本充满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课文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文中所展现的对苦难、对生活、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次分析学情: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衣食无忧,缺乏对苦难的体验,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确立了主题是“苦难”。再次依据所确定的主题选择同主题的相关文章,从八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和“苦难”有关的所有文章,梳理出所需要的文章。教师选择了丛书中余秋雨的《把伤痕当酒窝》和李正直的《永不贬值的财富》两篇文章,与课文同时学习。因为三篇文章共同的话题是“苦难”,题目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行文思路都是先叙事后谈感悟。在具体的操作中,采用的方法是三篇文章同时并列推进学习。我们将这种模式命名为“主题并推式”。
这种课型可从教学重点入手。如,在执教杨绛先生的《老王》时,通过研读课文,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语言风格,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寻找作者蕴涵在文字背后的秘密。根据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领着学生开始寻秘之旅。
(1)寻找寻常处的秘密。(出示《老王》一课原文的五句话。)
(2)寻找模糊处的秘密。(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3)寻找暗示处的秘密。(出示《红楼梦》关于王熙凤的判词。)
(4)寻找曲笔处的秘密。(出示微型小说《车》,填充结尾。)
(5)寻找空白处的秘密。(主题链接屠格涅夫《乞丐》,品味省略号空白处的含义。)
通过以上五处寻觅,师生顺利完成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而在此种主题链接中,主要采取了主题拓展式。
这种课型可从写作技巧入手。如我们有位教师在执教《荷叶 母亲》一文时,设计了四个环节,都和写作技巧有关。
第一个环节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导学生通过换题目进行比较,从而感受《荷叶 母亲》这一题目的简洁凝练、含蓄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情趣。
第二环节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环节是通过勾画原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思路,来感受文本的跌宕起伏。在这一环节后,领着学生浏览丛书中的一篇文章《零分之约》,通过复述情节,感受先抑后扬这一写法给文章带来的一种曲折美。
赏析结束后,又回到《荷叶 母亲》的学习中来,进入第三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品字赏词,感受作者的情怀。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进入第四个环节:“画龙点睛显精神”。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通过这一段概括文章主题,体会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师生达成共识后,又一次拿起了丛书,阅读永星的《笑是两人间最短的距离》一文,并对文章的结尾发表见解,在大多数同学认为结尾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开始拿起笔来修改结尾,完成后展示交流。
因为这种课型是在教材和丛书当中来回交插,所以,我把这种方式叫“主题交插式”。
此种模式的关键是找好读写结合关键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写作指导点。比如,我们要教学生描写人物,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特点,使人物鲜活而有个性;可跟着 《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也可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我们要教学生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学习《观舞记》中的特写镜头,也可以学习《口技》的侧面描写。在找准读写结合点后,再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拓展搜寻,在课外阅读中去巧妙链接。
在主流文化占据学生心灵、浸润学生思想之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写出正气充沛的妙文之时。我县的语文教师尝试以课本内的文化名人(主要是作者)为主人公,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本内的文章后,再通过大量阅读,了解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走进他的作品,品读他的思想、追求、人格。最后,生发感悟,有所触动,从而建立他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双重素材库。如,学完《观舞记》后,抚松十中的冷丽老师设计了系列活动,从冰心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冰心“爱”的哲学。又如,为了感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我们的语文教师引导孩子去读有关范仲淹的传略及评论性文章,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历经8个春秋的摸索、实践,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灵活采用种种教学模式,在浩瀚的书海中完成一次次备课,让曾经沉闷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学生大多已经成为“阅读达人”,爱阅读、会阅读,昔日拘谨、内向的农村孩子变得阳光自信。
而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得益于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