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俊
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
赵世俊
生涯发展;学生;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来自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他对关键能力的最初定义是:“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工作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梅腾斯的“关键能力”概念,曾在德国教育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变成更高级的职业发展能力,并作为培训目标成为德国职业培训的基本内容。教育学家们进一步总结: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或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跨职业能力;是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
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自我或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个人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发挥最大潜能,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方法的能力,包括个人自我认知、个人展示能力、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制定工作计划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的方法、评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社会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也包括自信心、成功感、诚实守信、环保意识、职业道德、自我批评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专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对我国中小学来说,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摆脱死读书、唯分数的应试模式,确立更有长远意义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或实施中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更多对未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真正使教育回归到促使人成长发展的本真上来。
而就生涯教育来说,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在急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未来发展路径往往会出现极大的变化或不确定性。职业生涯不再清晰稳定和循序渐进,传统的生涯规划指导不再那么权威可靠。相反,人生规划的菜单上有大量的全新的选择,很多工作过去闻所未闻。从生涯混沌论的角度来说,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已是现代人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如此一来,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线性规划就不再是生涯辅导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理、能力系统去适应复杂动态的生涯现实,通过充分准备人生需要的关键能力来提升生涯适应力水平,才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生涯教育和辅导路径。
我们需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那些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未来人生的能力的培养。
1.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障。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人类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完善与积累,终身学习已成为大趋势。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如今,知识老化的速度和世界变化的速度一样迅速。所以,为了使自己在明天依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一定要有学习力作为后盾。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保持自己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力的概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力,学会终身学习,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同时,以学习为己任的中学生,也迫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会学习。学习力训练,旨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等进行解读和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
个人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与德国教育中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基本一致,包括认识自我的能力、选择或确定目标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保持动力的能力、开发和使用个人资源的能力等等。
其中,了解或认识自我的能力,指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个性、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或局限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为发展自己或做出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选择或确定目标的能力,指能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适宜的抉择,选择、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这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而根据目标制订出合理、可操作的计划,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确定不同目标实现的路径和时间,并有预见性地制定好各种问题的应对方案。这既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动力的激发和保持同样是重要的心理能力。学会或习惯于通过自我激励来加强和维持学习、工作动力,才可能有效保障生涯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个性、能力、兴趣、经验、时间、社会支持等方面,每个人都要能根据发展需要及早完善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个人资源,尤其是内在资源,并善于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做到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这是生涯发展中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或工作中,创造力强的人更能克服思维定式,促进联想、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善于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更容易事业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既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少数尖子生所特有的。85%的创造性只需要具有中等或以上的智力,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实践证明,进行创造力训练可以使被训练者的创造力测验成绩提高11%~40%。
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创新能力的特点,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与欲望,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其学习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掌握相应的思维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其在学习中自觉培养创新能力。
4.人际能力。
人际能力也称社会能力,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含合作能力、协商谈判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考虑他人看法和利益的能力、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人际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每个人在后天生活中通过自我训练来获得。
人际能力是最重要的生涯能力。不难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缺乏这种能力而无法在职场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无法通过人际关系的有效改善而提升生活品质。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中从事何种事业,都需要有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有和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一万个人的案例记录进行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个人“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的结果也证实: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处在差不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无非包括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但实际上,每个人从中获得的支持却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共享生活,充满了幸福感,遇到困难时总能获得及时而有力的帮助;而有些人则不然,他们虽然和别人一样也拥有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却与其中的人相处糟糕,在陷入困境的同时,也迅速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因此,进行人际交往能力或社会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的观念、态度,提高合作、沟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5.个人心理能力。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资本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心理能力:自信心或自我效能感、乐观精神、希望、心理韧性等。这些心理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应对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种变化或困难情景,使人保持有利于适应环境变化的积极状态,在发展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因而被称为个人的心理资本,是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及早在学习和生活中训练情绪管理能力,养成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个性品质,增强意志力,在困难面前学会坚持下去,让自己在挫折中保持足够的心理韧性,将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发展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
生涯教育或学校教育最终能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好成绩、一堆终将被更新的知识,而是那些有着长远意义、能够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变化并获得发展的关键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生,要很好地生活或是生存就要学。”“哪一天生存不是学?哪一天学的不是生存呢?”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具备生存、生活、发展的最重要能力,就算文化课成绩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相信他们同样能收获精彩和成功。
G444
B
1005-6009(2017)40-0035-03
赵世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0)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中小学生涯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辅导与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