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晕轮效应”的理性觉醒

2017-03-23 21:37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李素荣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者意境古诗词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李素荣

诗词教学中“晕轮效应”的理性觉醒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李素荣

小学诗词教学的现状往往受教者以“先入为主”的姿态,凭着自身的诗词教学经验,用成人的眼光主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和鉴赏,用抽象化的思维淡化、割裂诗词中具体可感的意境。本文对“学生本位”的反思以及重构的策略,力求诗词教学的实效和高效。

诗词教学 学生本位 重构策略

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写作背景;既讲思想情感,又讲写作特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侃侃而谈地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同时采取声、光、影交织变幻的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庞大的信息量输入;有些教师课堂上指挥学生时而模仿古人低吟浅唱,时而变身画家挥毫作画,时而化身小诗人现场仿写,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整堂课“惶惶然不知所终”,疲于奔命,从而倍感学习古诗词生涩费力甚至最终导致厌恶心理。基于这样令人不敢乐观的现状,要使诗词教学循着健康的良性轨道发展运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本位”的存在意义。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让教与学水乳交融

古诗词尽管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但由于与学生的年代相隔久远,要想读通理解毕竟不是一件易事。一篇诗词,假使学生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接触,那么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嗟来之食,甚至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效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认为在教者正式讲授之前,学生的“预学”显得尤为重要,这与学习策略里的“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不谋而合。

“预学”环节中,这一点对于读懂作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诗言志”,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前,学生如能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涉猎,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对学习古诗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古诗《示儿》之前,让学生广泛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加以整理汇总,不难发现诗人一生的志向:驱逐金兵、还我中原。为了这一夙愿,诗人青壮年时企盼“上马击狂胡”,耄耋之年还让“铁马冰河”来入梦,拳拳报国心令人动容。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才能为诗人九泉之下冥冥之中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而悲悯慨叹,才能对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了然于胸。等到正式学习时,教者只需要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对古诗的主旨就能很快领悟一二了。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让吟咏感悟妙趣横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他们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可是倘若只是让学生进行反复单一地诵读,整个过程中没有感悟辨析的“思维碰撞点”,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罢了。所以,在吟咏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江雪》这首古诗前两句绘景,后两句写人,在读通诗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江雪的独特?把“绝”“灭”“孤”“独”这四个词语放在诗中反复吟咏,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一场怎样的雪景?渐渐地,四幅卷轴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千山图”“万径图”“独钓图”和“寒江图”。再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入手,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把握画面之间的连接关系,将诗中的每一个小画面进行横向整合,不难发现《江雪》中所有的图景最后都组合成一幅有故事的画轴:寂寞清冷的雪景中一人一舟独自垂钓,读来寒意森森。

三、“一窗风月恣推敲”——让鉴赏品评出奇制胜

唐诗宋词里的诗行,可谓是字字珠玑,需精心揣摩品味其意在言外、言近旨远的意蕴。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语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如何能让学生在短短的词句里想象一处桃源、神游一方天地?将静态的诗行通过联想、品读、辨析、感悟成一幅幅动态的色彩斑斓、情味盎然的画卷?教学中,应体现“学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话语权”,将品悟环节设置成开放的、自由的,让学生试着“鉴赏品评”。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像一首《天净沙·秋思》,全文只有28个字,几个看似寻常的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要让阅历尚浅的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如何进入散曲描绘的意境?这就需要教者设计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纲领性问题,启发学生揣摩、思索。

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说:“著名词学家胡云翼先生评价这首词,老的小的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同学们,你们就是小小词学家,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一问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纷纷表述了自己对词语的独到理解。一个学生首先抓住“媚”字展开了描述:翁媪之间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这是“语音媚”;老两口喝了点小酒,醉眼迷离地望着对方,这是“眼儿媚”。另外一个学生也受到了启发,结合书上插图,紧扣“卧”字将画面中小儿的神态、动作说得栩栩如生:六七岁的小男孩趴在小溪边,闲来无事,随手将莲蓬剥开,偷尝一粒放在嘴里,咦?甜丝丝的,好像还有一种淡淡的苦味弥漫开来。小家伙调皮地吐着舌头,一边“吧咋吧咋”地吃得痛快,一边悠闲地蹬着小腿。真是可爱极了!还有一位同学对“青青草”兴趣浓厚,他提出质疑:“为何不用青草?而用青青草呢?”我鼓励他敢于思维创新,让他联系画面和词意自己发现答案。很快,他兴奋地说:“青青草描绘的是一片青翠欲滴的小草,‘青青’说明草儿数量之多、生长茂盛。”发现的过程妙不可言,只要教者敢于放手,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论谈,2004

【2】吕德坤.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七彩语文.教师论坛【J】.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教者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