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 左亚琴
引形据象,传情达意
——中学作文中意象的运用
重庆市北碚田家炳中学 左亚琴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意境说”,纵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无一不是作者将主观的“意”这个个体的情感体悟符号附着在客观的“象”这个视觉形象上,使二者紧密结合,进而生出“意象”。中学生的写作教学都是启迪学生从自身生活中发现写作的契合点,并将生活所感所悟诉诸某一特定形象来进行表情达意。
中学生 意象 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而写作教学作为中学生“写”这一特定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将学生平日的所感所悟诉诸某一特定的意象,进而传递学生的情感诉求。从学生最初入学接触古诗词开始,学生就已经参与到意象的创作活动中,随着求学生涯的不断深入,也就对学生运用意象建构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出了更高德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时运用意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时都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为了让中学生所写的文章避免出现“言不尽意”“词不达意”等现象,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训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意象”来传递作文中那种悠远的情思,也就出现了“立象尽意”的作文写作方法。它要求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选取“心之所仪之物象,然后发散思维”将心中之意通过这个物象表述出来[1]。而学生在寻求“物”与“象”的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即是一篇优秀作文的生成过程。
(一)“意象”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
将“意象”引入自己的作文教学过程之中,无论是对教师传道授业而言,还是对学生习道作文而言,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的经典意象引入作文课堂之中,既可以增强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意象”在作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初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中,“主要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进行诗歌写作[2]。”让“意象”参与到作文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大大增强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蕴藉性。但是,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却要力求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由此可见,教师在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少讲或者直接不讲“意象”。
(一)深入生活,挖掘“意象”的意义
“意象”如果运用的好,就能达到给自己作文“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因此,这就需要中学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着重训练学生让意象参与自己创作过程的方法。作为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积累和沉淀,已经记忆了许多古诗名句,雅言经典语词。而这些沉淀使得中学生自身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一系列都为中学生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去发现周围的“意象”,而老师可以在这期间提醒学生寻找的技巧,让学生在寻找中体验作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一原理。
(二)选用合适意象进行表情达意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提醒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只可以诉诸某一特定的意象,也并非某个意象可以传递所有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比如看见“明月”“鸿雁”等意象,可以立即联想到“思亲怀乡”这一情感诉求;看到“长亭”“折柳”都可以立即联想到“送别”这一情感诉求;而看到“杜鹃”“子规”这一意象,可以立即联想到“忧愁烦闷”这一情感诉求。而学生在平时的写作时更要注意区分各个意象所传递的情感种类,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三)巧用“意象”穿针引钱
教师引导中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世界、感知世界,直至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最后在无意识中将“物我”与“自我”紧密联系起来,即让本真的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在情感中产生共鸣,从而找到期间情感的契合点,展开作文的创作。利用“意象”这个“骨骼”将自己文章的“灵肉”串联起来,而在串联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审美体验的释放,学生在审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这样就会调动他们写作的自觉性,那么,作文成绩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中学生处于知识积淀的黄金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这些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将“意象”引入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发挥“意象”在语言表达中的优势,鼓励学生选用恰当的意象为自己的文章穿针引线,以达到表情达意的需要。
【1】陈央芳.激发思考拓宽联想——浅谈“意象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2】涂勇东.浅谈意象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