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散文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3-23 19:54江苏省丹阳市建山学校毛金国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散文经验农村

江苏省丹阳市建山学校 毛金国

农村学校散文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苏省丹阳市建山学校 毛金国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文类,散文教学存在着难点,但是散文解读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几乎为无。本文从农村学校学生在散文理解上存在的诸多障碍入手,给出“抓牢在校时间,保证学生阅读量”“紧扣散文文体特点,从“情”入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两个策略,以期能突破农村学校散文教学所处困境。

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问题分析 策略研究

一、农村学校学生在散文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阅读储备,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有较高要求。但是,就笔者所任教的学校而言,农村学生在散文理解的阅读储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条件上不允许。首先,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不济、认识不足,在学生的阅读资源上不可能提供足够支撑,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的文学知识不足,语言理解能力欠缺,语感较差。其次,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及其不适合学生阅读,周边的氛围和阅读甚至存在冲突。学生的所谓阅读时间大多浪费在“漫画”“作文选”“媒体上的娱乐新闻”等低层次的读物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发展,很难达到理解“散文”这一层次的水准。

2.时间上不允许。实事求是地说,农村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认识上的局限,使得众人在“高考、中考”这一指挥棒下基本认同“素质”=“分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华山自古一条道”的压力下,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书本上,无暇他顾。

3.兴趣上趋无。毋庸讳言,当今的“阅读”环境并不理想,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农村社会更是如此。此种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想而知。他们要么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漫画等娱乐休闲,阅读对于他们而言几成“鸡肋”。

二、基于农村学校这一定位,解决散文教学困难的策略

一方面,不得不教、不得不学;一方面,不会教、教不会、学不了。这一怪圈如何破解?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方家参考。

1.抓牢在校时间,保证学生阅读量。关于阅读,基本能达成这一共识: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立马见效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要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阅历的提升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的阅读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形成语感。学生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是无法通过外在的方法、手段、技巧来弥补的,只能靠“经验积累”。“散文”这一文体,更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所有阅读教学——当然也包括散文阅读教学,第一步必须是积累“文字经验”。为此,笔者以为,要从在校时间入手,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1)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在校时间”?因为,就上文所述可知,农村的阅读环境不理想,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阅读”。就目前农村学校的情况而言,“在校时间”是唯一可控的。

(2)回答一个问题——时间从何而来?①从晨读来:鼓励学生较早的进学校,在班主任、小助手、语文课代表的组织管理下按学校“阅读目录”进行“有计划”的阅读。②从课堂来:鼓励教师少讲,放手让孩子多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③从课间来:鼓励学生养成课间看书的习惯,学校从多方面着手确保学生课间有书看。④从课后的兴趣小组、培优补差来:从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小组和培优补差的形式组织相关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2.紧扣散文文体特点,从“情”入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煽情——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写景类散文,可以设计“美景勾勒”式导语,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进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笔者就这样导入:“古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缓缓地叙述,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为接下来的品读打下了重要基础。抒情类散文可设计“营造氛围”式的导语,用强大的气场、真挚的情感直击学生内心。

(2)入情——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独特情感。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强烈的情感宣泄。读者只有进入阅读情境,品味每一篇散文独特的语言文字章法的魅力,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也才能更深刻。笔者认为: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例如,让学生学会把握线索。散文往往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因此,如何抓住“神”这一线索来串联全文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就散文的大体分类而言,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自始至终作者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这最后的呐喊——不抱怨,不畏难,一路向前,收获成功!抓住这一线索,全文的语言就都显得紧凑起来了,再多的“散”也不过是“神”的补充、重复、强调!

(3)“同”情——走进文字,感受作者构建的意境。有人说过,“解读是一种‘参与’,它力图亲身再次地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特别是散文这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散文所描绘的具体事情、生活环境、身心状态等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但是作者为什么能将这种经历转化为文字并被大家牢记和称颂呢?我想——我只能大概的揣测——这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是有关系的。独特的人生阅历给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体会,正是这相同情况下的“独特”击中了读者的内心,生发了触动。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走进“具体存在”之外的作者的“独特”,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体味作者当时所处环境下的独特的“切身体会”,走进作者所构建的意境。就本人而言,每读散文必体会作者其构建的意境。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感动——否则,实在是很难弄懂那一堆文字要表达什么。所以,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体会试着走进作者所构建的意境,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能让学生快速的直奔“中心”——一旦“感动”了,文字也就变得简单了——文字本身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的。

(4)移情——结合自身经验,再现语句章法的魅力。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的独特体验。散文的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学生的经验与作者所传达的经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贯穿整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说,所有人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无论是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因为,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作者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与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作者的独特经验”,也就是去感受、体验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着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之处。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散文教学所处的困境是教师几乎日日都要遭遇的困境。本人仅以自己的“砖”希望能引出众方家的“玉”来,有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猜你喜欢
散文经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