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一方天地中—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策略

2017-03-23 17:57:41陈云钏
教育家 2017年31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诗人

文 | 陈云钏

引领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一方天地中—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策略

文 | 陈云钏

国学大师辜鸿铭说过,“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中国古代诗词在苏教版语文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有以单课形式呈现的,如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和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也有以诵读欣赏形式出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对学生提出默写的要求,却忽视了古诗词本身的独特韵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不高,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形成了一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

借助意象,想象诗歌营造的画面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在具体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当景物有了作者寄托的情感后,就成为诗歌中意象。“意象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即“表意之象”。因此,品读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体会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发挥想象,化诗句为画面,在脑海中构建出新的图景(直观性画面)。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为诗歌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诗与画往往有密切的联系,苏轼就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笔者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先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物找出,例如这首诗中有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学生不难发现它们所构成的画面层次非常丰富:自上而下的是落日、烽烟、长河;由近到远的又是烽烟、落日、无边的大漠,还具有色彩感。学生通过想象在脑中构建出一幅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时笔者让学生由物及人,想象画面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学生会说出这样的人物形象:作为属国(代指使臣)的自己、出来侦察的候骑和守卫燕然的都护。有了景物和人物的画面,笔者就进一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诗人由沉浸于个人的寂寞感伤转而开始担心边疆战事,候骑出来侦察暗示战事紧张,都护为了国家的安全镇守最前线,他们的爱国精神都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体现。此时笔者再引入当时的背景: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联系背景,学生又读出了诗歌画面中的孤寂苍茫,感受到诗人的宽广胸襟,从人物报效国家的满腔热忱中看到了一个始终关注国家命运的诗人。

类似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天净沙·秋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再将其连缀在一起,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化诗句为画面,学生的视野豁然开朗,原本难以理解的诗歌也将变得简单通达。

披文入情,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诗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那么课堂就像没有鲜花的一片荒野,苍凉而无生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教学亟须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披文入情是解读古诗词的一种有效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一章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诗人在创作时,皆因外界的触动而产生情感,并借助文字表达出来;而读者只需要通过文字来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探寻诗人的写作意图;这样做好比是沿着水流寻找源头一样,即使诗人的情感隐藏得再幽深,读者也必然能够挖掘出来。在解读古诗词的时候,若能披文入情,就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层,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境遇。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古诗四首》时,笔者将杜甫的《春望》作为范例,先让学生找出触发诗人情感的外部环境“国破”“草木深”“烽火”……此时,学生通过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这些的景象的触发,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然后从家信胜过“万金”可以看到亲人离散的痛苦,反映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最后,诗人因内心的踌躇外化在搔头的动作上,却无奈地发现头发斑白又稀疏,不觉悲哀自己的衰老。

学会此法后,学生学习接下来的三篇古诗时就更能理解诗歌所寄托的情感。从《泊秦淮》中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河水及水边沙地的朦胧环境中,学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冷寂悲凉,以及由商女之歌触发的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荒凉孤村、窗外风吹雨的环境,学生感受到了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诗人想要在梦中建功立业的爱国热忱;从《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惶恐滩和零丁洋的险恶环境,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对国家的命运的忧虑不安,进而感受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与其教会学生某一首诗,不如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品读更多的古诗词,接近诗人创作的意图,打破时空的限制,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引入歌曲,感受诗歌音乐的魅力

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多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今天乐谱已经失传。不过现代的一些词曲创作人常以古诗词为蓝本,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在提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借助流行音乐来教学古诗词,可以将文学性和音乐性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出示琼瑶改编的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首优美的歌词再次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在理解这首诗歌时,学生很容易联想这首歌曲,很快抓住诗歌最核心的内容,即男子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引起兴趣和注意的是那些使人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内容。笔者没有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押韵和作为四言诗音节的“二二”节奏划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了各章节之间既有重复又有变化的特点,此时《诗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也在诵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类似的古诗词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语文教师若能适当地将一些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沉浸到古诗词的特殊情境中,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诵读中,诗歌的情感也不言而喻。诗歌言虽尽却意无穷,而其中的“意”则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文字只是反映语音的符号, 那平长仄短、高低清浊、轻重疾缓的错落之声; 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音韵之美, 那复沓回环、对偶互文的形式之妙都藏在凝固的文字里了。”比起教师枯燥单调的解读,融入歌曲、反复诵读的方式将课堂简化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的思想更为丰盈,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古典诗词是华夏儿女思想智慧、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所积淀的产物, 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仅仅停留在功利化的背诵识记阶段,学生就很难汲取到古诗词中蕴藏的丰富养料。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面前,教师教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在于引领学生真正浸润在古诗词的一方天地中,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中国古典诗歌优美的世界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诗人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