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李 璐
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李 珊 李 璐
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人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也大大升高,因此医学社会学、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也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疾病往往无法直接通过药物治疗来得到康复,优秀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损害。此外,心理护理属于一项特殊的技能,它不仅需要心理护士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强大的心理学技能以及良好的个人素养。精神科护士需要熟悉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标准的护理方法,从而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功能缺损程度,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利用心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心理护理的措施已经成为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应该做到面面俱到,普及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本文通过探究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情况,探究精神病人的心里特点,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以更好的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期精神状态恢复,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治疗
有的病人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担心在吃了大量药物以后会对自己的身体和智力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影响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使自己出院后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和学习,不会受重用;或者由于长期的入院治疗,担心自己的感情状况,未婚的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对象,已婚的担心自己的婚姻状况,担忧自己的家庭和和亲人。
精神病人在康复期的治疗过程中,因为病情好转,对未来的期望度变高,一旦有不利情况出现,患者会表现出沉重的疑虑,担心病情复发,过分忧虑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
多次研究表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自杀率非常的高。特别是患者的多次住院治疗往往是悲观的,抑郁症,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个坏的生命,比癌症更难治愈,学生死亡。精神病人失去康复的信心,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长期的心情低落极有可能导致病人走向极端,做出不可理解的事。
精神病人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他回想起患病时的种种作为,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有这样的心理病人,经常害怕社会歧视,不想看人,害怕别人不明白。感觉亲戚朋友不能抬头,就算自己的病情完全康复了,也会感觉自己在亲朋好友之前抬不起头,自卑心理浓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后,患者的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首先会对自己发病时的想法或行为产生愧疚,尤其当患者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后,患者常由于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谴责而自杀;其次,社会大众普遍对患者存在歧视,使得患者很难融入社会,患者常因无法忍受来自疾病和生活的双重压迫而自杀。
对任何人的精神障碍的病因不存在任何不信任,敏感和可疑的情况,不接受任何诚实的意见。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改善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信任的基础上,全面介绍疾病的性质,特点,危害和纠正方法,使他们有正确和客观的理解自己,自发地产生改变自己个性缺陷的欲望。
精神障碍患者对任何人都敌视敌意,采取敌意纠正训练,有助于克服对抗心理:
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基础,只有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尊重周边的人,才能让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
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有很多,麻烦与冲突也会不断来临,只有适时控制自己心情,疏导自己,才能保证在将来的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
让他们领会:学会向身边的人表示谢意,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只有这样,快乐才会带给你。
让他们知道:不要陷于自己负面情感的漩涡,应正确看待身边的事与物,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一颗平静随和的心。
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正常人对外部事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然后再通过表情表达出来。恢复期病人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要加强训练。首先要提高病人的兴趣。兴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强;其次,要设身处 地地体谅和关心他人。理解了别人的情感,才能唤起自己的情感;三要充实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充实病人的信息来源。整日呆坐少语、无所事事,自然难以产生丰富的情感。最后,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让病人表达情感,让病人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这需要家属耐心的帮助。
人际交往需要一些基本的礼仪,精神病人因病与外界隔离的时间较长,对这些礼仪难免有些生疏,因此需要为他提供机会重新训练。一方面,可以有意安排客人来家里做客,事先要征得病人的同意,询问病人对来访者的态度,安排好病人将要扮演的角色。对来访者,要说明病人的情况,特别要介绍,哪些话病人愿意听,哪些话病人不愿听,让客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免见面后因言语不当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在客人到来时,由家属引荐,然后让病人主要负责接待。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发现病人有言语不当之处,要主动“圆场”,而不要当面说穿。另一方面,指导家属带领病人上街购物、郊游、串门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应允许病人独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过程结束后,应主动同病人交流感受,善于发现病人微小的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指出不足。
做好以上几点,对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而言,相当重要。临床工作中,应将精神康复理论渗透到护理病人的一言一行中,从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家庭成员应始终与患者沟通,加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家人始终是病人最强有力的后盾,只有家属摆正自身态度,正确看待病人的病情,引导病人接受合理的治疗,家属要成为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协助医生参与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精神病患者复发率高,当病人有这方面的忧虑时,我们可以明确告诉患者,精神病的复发是有可能的,但并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在康复药物治疗后,与医生一起做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治疗中也加强患者心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对于绝望心理的患者,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病人体验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可以消除患者的绝望。
对于歧视和耻辱的患者,应该让他了解到精神病不同于其他遗传性疾病,既不会影响到家庭,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下一代,更不会影响到身边和社会中的任何人,包括病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清楚的明白,精神病作为一种病症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歧视和误解,患有精神疾病就和患有身体其他疾病是一样的,只要接受了合理的治疗,精神病不会对自己和社会中的任何人造成任何影响。
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缺少医学、心理疾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了解,因此医院要加大开展健康宣教的工作力度。一些患者在患病时,会用较偏激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家人,患者恢复后常因此感到愧疚,家属亦十分伤心。因此,医护人员要适时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消除患者的愧疚情绪,同时纠正家属的错误观念,使患者与家属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知识。此外,家属要主动与患者沟通情感、关心患者。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的复发,从而有利于疾病的长远康复
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具体步骤是:使患者建立信心,使患者保持积极态度,家属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配合,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要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使精神障碍成为一种概念,即“精神障碍可以通过努力治愈”。为了确定这个概念,可以使精神障碍患者有决心治疗,有希望有权力。二,让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对精神障碍患者,有积极的态度最重要。应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同时,还应该多加入一些社会活动或体育锻炼,有一段时间的大脑和健康健康的体格。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家庭的支持与合作,缓解精神病患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应该是非常关心和关心的,而不是不了解,不耐烦,甚至歧视态度来治疗患者。
[1]李建茹,秦士军,孙丽娟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06):335-335.
[2]李银娥,高俊霞,张冬梅.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1):490-491.
[3]王丽俊,潘腊英.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5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