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莲静 张晶晶
科学取向教学论改变了我
文 | 杨莲静 张晶晶
科学取向教学论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它吸取了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认知学习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具有观点多元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在科学取向教学论基础上,发展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技术。自从接触了“科学取向教学论”后,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以前上课前,我总是准备了许多资料,并且觉得哪个都挺好,哪个也不愿意舍去。而现在我会从整篇文章去考虑,适当取舍,甚至要站在整个单元、整册书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以四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生命 生命》的单元教学为例,将我以前备课的教学目标和在学习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后写设计的教学目标做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一些改变。
●传统备课在《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认真体会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定位: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2、3、4自然段的表达方式的特点;能说出本文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举例说明散文在内容与结构上的基本特点。
任务分析:目标1属于动作技能和朗读技巧的学习,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目标2属于表达方式的图式学习,达到对表达技巧理解、运用的层次;目标3属于散文结构图式的学习,达到对文章结构层次理解的层次。
学习的内部条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传统备课和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在的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不同传统教学目的的设定,基本上是和语文教学参考上是一致的,教学目标的阐述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指明了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述也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突出。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阐述上,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使是新任教师看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也能知道每个知识点应该教到什么程度,怎样去测量。
教学分析内容不同传统教学设计中,分析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教学重点难点。而在科学取向教学论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科学取向教学论理念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现今教师首先应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学目标问题)。也即先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理念不同传统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内容主要是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学反思,一直使用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模式。
而在科学取向教学论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的一个过程;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等。
单元重组教学,我国的霍懋征老师早就进行过,并不是新的教学形式。这学期,我们按照语文教学特点收集、汇总、分析了学生学习方法,提炼出相关的学习图式,开始尝试单元重组教学。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散文教学单元,单元教学最后一个目标是写一篇以“感悟生命”为题的文章。要求:能写出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或者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一件或几件小事;叙事清楚,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真实的感受;运用“叙事+抒情”的方法,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这些要求需要落实在这个单元中每篇课文教学之中,通过重组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散文的篇章结构图式,以及常用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需要评估制定单元目标,根据单元重点教学目标来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足够的所教学科的知识,广博的文学素养,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语文教师的能力与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提高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在备四年级(下)散文单元教学时,就查阅许多关于散文的知识。对于散文的定义、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特征要进行学习,只有将这些知识理解、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出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专业知识提升的一个过程。同时,在备课中,我发现许多训练点,教参上没有指出来,需要教师自己去找,自己去体会,这样就给老师一个发挥的广阔天地。
深挖教材,“海水渐远方见石”每次阅读整篇文章时,就好像面对茫茫的大海,我常常问自己:整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应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假如我是作者,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编者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用这样的方式来找到这篇文章的训练点,也就是解决“我要带孩子去哪里”的问题,这真的需要用心去体会琢磨,才能确定整篇文章的训练点,真有一种“海水渐远方见石”的感觉。然而,训练点找到了,这块“石头”掌握在手中,如果,不加雕琢,学生学得就不会深入,只是一知半解;经过雕琢,可能就是一件差点火候的半成品,学生会有所收获;只有精雕细琢,深挖教材,才会是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受益匪浅。
“以学定教,学有规律,教有优法”,这是科学取向教学论一直所倡导的理念。我觉得现代教学设计在语文的工具性上做得非常好。不足之处,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尤其是初期实践,常常是重视知识点,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情感体验上有所欠缺,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上做的就不够好。今后,我会在科学取向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