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霞 吕玉博
职业教育要实现“知识人”向“职业人”转变
—— 由中职护理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
文 | 张 霞 吕玉博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年。中职护理技能大赛是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展示教育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交流经验的平台,是培养、选拔高素质、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赛全面考核了参赛选手的职业素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临床护理基本技能与操作水平,引领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技术培养发展趋势,推进了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搭建了平台,提升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受到参赛选手、指导教师以及参赛学校的高度重视,也给一线教学以诸多思考。
竞赛形式分为案例分析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案例分析侧重考核参赛选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参赛选手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真实案例进行仔细分析,并寻找最佳的护理措施。相关的技术操作项目是在仿真情境中以现行的护理工作流程为路径,以技术标准为标杆,侧重考量参赛选手技术操作的规范和熟练程度及职业素养,这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知道如何去做,还要知道为何这样做,让技能操作不停留于表面,真正地将学生从“知识人”转变为“职业人”,在病情复杂多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游刃有余。
比赛中,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程序相对固定,那么如何在固定的程序下让操作动作流畅、美观的同时符合临床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探索不同的动作所带来的操作效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探索学习的能力,突破指导教师教学生学的阶段,让学生探索着去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从遵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到指向职业行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和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复合技能学习的转变。要建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要广泛采用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把生产方式、岗位标准细化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完整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过程,并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关联。
护理技能大赛将国际最新执行标准引入评价体系,要求临床与教学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适应比赛,有的学校组建了校企一体的师资团队,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共同指导培训学生。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快速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得到了更新,进而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学校与相关行业合作,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的职业教育,鼓励行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活动,打造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中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产教结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理论转化为技能的平台。因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进行合理设置,力求学生能真实体验医院的感觉,满足岗位技能培训的需要。
护理技能比赛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改革和发展的机会,它不仅是学生间较量的平台,也是每个护理教师和中职卫生学校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只有让比赛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技能比赛的促进作用,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才能真正培养适合护理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