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吕 薇
非连续文本阅读:“零散”与“剥离”同行
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吕 薇
非连续文本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之前,对于众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眼。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留意、关注、重视这个原本陌生的领域。在弄清它的内涵和意义之后,许多语文老师便开始大胆尝试。将这一文本体裁摄入课题,更有老师尝试用这种文本学习的思考方式,去代替、置换、甚至颠覆,原有的文本教学模式。任何一样新生事物产生,原本就需要用探究、实验、否定、再实验这样的轮回方式,来弄清原委,理清脉络,收得真知。
而非连续文本也在这样的循环中,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开明灯,推波助澜。而此时,也出现一些老师在探究过程中过度操作,让这一文本缺陷初露端倪。有时,课堂上的过度介入,让原本或唯美,或伤感,或幽离,或肃谨的文章芜杂化、快餐化、碎片化。使学生对知识体感变得零碎,没有系统,不避逻辑。文本原生的生动形象、严谨周密、精辟深刻、无懈可击被简单扼要的短、平、快而收复。学生思维的洞察力、组织力、协调力、思辨力、感染力、号召力被颠覆或舍弃。
现实,出现了这个样子!(某位特级教师范本引领!)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断:
①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凯巴伯森林中鹿和狼各有着怎样的变化?
生:狼越来越少,而羊也越来越少。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羊越来越少了呢?
生:我从20世纪初,40千只到25年后18万只。
师:那狼的数量不是增多了吗?
生:还有10万只;两年后,4万只;1942年,8000只。
师:那你们能体会到这是一个多大的变化吗?(出示统计图)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羊的数量变化可真大呀!
……
②师:你们看,我们表示一种感受不仅可以用文字,也可以有另一种表述方式。有时,这样的表达更清晰、明快、有震撼力。
这是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文章旨在通过罗斯福新政后草原带来的变化,让人深刻地意识到生态平衡,弱肉强食也是对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片面的认识,去判定善恶益害,反而会带来灾难。这段文字确是课文重点,它是学生识理的依据和把手。教者设计了多层次的研究学习,从初读感悟,到精读入点,再到图文释意,引导学生将长文读短,将短文读成一幅图,引导学生体会文图之间的转变与精妙。学生与文本,知识与情感之间,构筑一个更震撼,更显明的桥梁。但细心留意,我们又不免察觉:
(1)非连续文本阅读切入内容单一而无趣。教学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为了懂得。而关于数字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本就毋庸置疑。片段①又何必多此一举,化文为图,又从图入文呢?再而言之,这里更不存在知识与技能转换一说,大可不用在此学会画统计图,用统计图去表情达意了吧!更重要的反而是读懂语言意思,感受语言意境,了解表述方法。
(2)内容引导偏重理解,缺失了内在语言积累、感悟和内化。这些数字的抽离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为了更快理解文本。但光理解数字是不够的,更是为了读懂这些数字背后所说明的现象,所阐述的道理。因此,这些数字还需还原到文本中,了解每一个数字文化的成因,通过朗读、品味、解析、整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3)非连续文本阅读将文章价值取向剥离,走入“断章取义”的怪圈。我们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运用。它有它不可或缺的规范,有它巧入妙出的谋略,有它独特对接的意韵。片段②盲目地介入让学生误以为可以轻松替代文字,则将学生引入一个断章取义的怪圈。阅读不只是为了广收信息、知情晓意、拓宽视野,更多是历练语言,达到理解与运用的双重功效。
①师:用课文事例说一说,羊群经历了怎样几个阶段?
生答,师板书!
20世纪初 25年后 两年后 1942年
4千只 十万只 四万只 八千只
师:那你从这些数学体会到什么呢?
生:体会到羊群数量离奇的变化!
师:那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狼群缺少,导致羊猛增,而羊猛增导致植被缺少,羊也走向灭亡。
师:那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生态平衡!
生:勿以自己善恶断之!
②师:那这些数字可以直接罗列介绍吗?这不更不简洁!
生:不可以,这样让人听不明白这个故事,缺少真实性。
生:这样,没有意思,也不够震撼!
……
(1)学习必须体现整合性。老师在文章学习中,有意识的引领学生把文章中的数字、内容、线索通过自我的朗读感悟,经过分析进行表述。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学法总结,从而内化为学生自我体验。不能单纯脱离文字,将文字由图表、列图等形式罗列出现。这样单纯的快餐式思维反而将学生领进误区。只有自身的内化、整合,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地有机融合,高度统一。不仅要抓住数字让学生读懂内容,更在这一环节历练听说,习得能力,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展现个性。
(2)文本介入务必以情境为支撑。此情境要适合这样的文本,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不同的思维方式,相异的学科融合中去习得,去成长。此情境要有吸引力、诱惑力、组织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能在这样的习得中找到方向、体验快乐、感受成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新鲜的思维方式对学习、对生活的新魅力。如这样的文本介入,可以放至于口语交际中的《学会指路》,可以放至语文综合实践中的《玩转导游图》等等。用不同的文体特色,去打通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脉络。要跳出课文教课文,找准此类文本训练的生发点、积累运用的释放点,纵横捭阖的生长点。
(3)学习要体现整体性。我们在引导学生经历了将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一心理领悟过程后。学生对于非连续文本有了一个看似系统,实则懵懂的认识。为了杜绝出现学生简化思维中产生文字次于图表,文字次于线段,文字次于表格的认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构筑新的平台,让学生意识到寻找为理解服务,理解为体悟服务,而体悟还要为运用服务。从而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找一个平衡,解一个疑惑,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字使用精妙,更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组织这份精妙。从而能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在阅读大视野中,更多地习得语言智慧。
(4)学习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学习内容既要多样化,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既要用好教材中的各种资源,也要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中各种资源。各种即时新闻报道,有广告类的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有各种理财类图表如标注电费、水费、电话费的存折、表格、单据等,都可成为学习对象。同时,学会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加强与其它学科中的合作与渗透,同时充分利用班级的管理工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习得的知识。同时,也能将这些文本用语文、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互相转化、互相服务,这才是文本与非连续文本的终极目标。
今天,回眸各位名师的课堂,解剖这些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虽说只是一孔之见,但依旧惶恐言之。因为我们知道、懂得、相信——语文课改中教师们任重道远。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林生编著.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