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罗丽红
在作文评改课中激发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罗丽红
在习作教学中,把传统的“教师批改——堂上评讲”这两个环节有机地整合成一次(1-2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评改课,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形式多样评改活动,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评改体验中或多或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能从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
自主评改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一知识点产生了深厚兴趣,学习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反之学生的表现则是忧心忡忡,习作时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任其老师怎么引导也无济于事。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究其原因多种多样。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习作中长期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比不上其他同学。怎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建立习作的自信心,从而点燃他们习作的欲望,解决传统“批改——评讲”工作中“耗时多收效微”的问题呢?我在“评改”这一环节中作了一些尝试,致力在“评改”工作中激发学习习作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奠定基础。
所谓“评改”课,就是把以往习作过程中“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四个环节中的“批改——评讲”两个环节有机整合成一次(两课时)完整的评改课,把教师的批改和评讲课变成师生互评互改的评改活动,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角色定位,评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操作过程中,较与往评改工作最大有区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改活动中或多或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能从中掌握一些写作技巧,逐步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评改课中,我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们习惯于“一笔制”,力求做到精批细改,然后便在评讲课进行独角戏的评讲,而我们的上帝——学生似乎毫不领情,匆匆看完“分数”后便把本子“冷冻”了。教师们纷纷抱怨“吃力不讨好”,其实这就是名副其实“耗时低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细想一番:从始到终都是我们教师自己在瞎忙,不管你批改得多么仔细,多么巧妙,学生没有参与其中,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他(她)又怎么会领略其中的奥秘,又怎能体会我们的良苦用心?这样又谈何效果?
为改变这种“耗时低效”的现象,我摈弃了“一笔制”“一言堂”的评改方法,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原来的老师改,教师评变为:“学生评改——生生互评互改——师生互评互改——学生自主修改——老师复评”,在“评改”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评改的主人。教师从原来的主体性变为主导性,学生由原来的“旁观者”变得主动积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欣赏、倾听、评价、修改等形式的评改活动,亲身体验、感悟评改课的乐趣。
每一篇习作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要求,在进行评讲时,我结合习作前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情况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学生的作品都有被发现闪光点,被欣赏被展示的机会。具体标准分为三个方面:(一)内容方面:主题突出,内容真实,写出自己感受。(二)写作技巧方面:1.开头结尾得当,2.细节描写出彩。3.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评讲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以上标准去发现自己或别人的优点,进而展示给同学们欣赏、评价。力求给班上绝大部分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在快乐、欣喜、互动的体验中树立自信,掌握技巧,受到熏陶。本学期在“向父母表达你的爱意”和“介绍家乡一种美味”这两篇习作评讲时,我拟定了以下的评价标准:
?
针对标准,学生兴趣盎然,认真发现查找自己、他人作文的优点,并提出中肯的建议,评者与被评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快乐,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欣赏佳作的过程中,感人的故事,动人的心声接二连三地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美味诱人,营养价值丰富的风味小吃,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一个个心迹的坦露,打动了每一位同学;更可喜的是从未没被发现闪光点,从未在班上展示习作的同学的脸上都露出动人的微笑;下面的环节见证了他的成功,重建了他们的自信。
“老师,刘威的内容很真实,他真的是跟他妈妈说了‘妈妈,我爱你’”。
“我们组黄君豪表达技巧值得大家学习,他很有创意,能通过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心声,避免了尴尬说不出口的场面。”
“李志纯在细节感动了我,他通过妈妈表情、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他无尽的关爱。”
“小明的开头,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了我迫不及待读下去的兴趣。”
“曹静的菜色虽然卖相不好,但她把营养价值写得很仔细,很有养生价值,如果我是顾客一定会点这道菜。”
“黄秋活动用了文中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我选他为活学活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