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红军
互联网思维与生本智慧教育
文│纪红军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决策依赖于对数据的占有和分析,并非是传统方式的经验和直觉。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对整个教育生态都在进行着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理念,改革创新信息技术资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把生本智慧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了“互联网思维”概念。平等、开放、共享、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去中心化、分布式、平等化。一个人或组织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就越大,这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开放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由此,学校办学也必须要“开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社区、社会建立广泛的连接,这种连接越广、越厚,学校的价值才能越大,才能更多地获取资源,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至上、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
用户至上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用户思维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所有显性或隐性的校本化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用户,用户至上就是要实施生本教育。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即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简约思维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面前,为用户提供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环节。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要把握好“根本、简单、开放”的原则,最直接把握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是一致的。课堂只有发展人自身的能力,才有希望以简驭繁,而要发展能力,需要的是“粗料精做”,即学生在粗料精做中,得到了去粗取精的本领,形成了思考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持久强烈的愉悦感和学习动力,并不简单地来自表扬和欣赏,而是来自教学内容本身。但学生往往从学科教材本身的学习感受不到学习某些知识的意义。所以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例如编制体现“根本、简单、开放”的前置性任务,取代烦琐的“学案”就是一种有益尝试;再例如进行教材整合、章节重构,从整体上入手,把意义还给学生,鼓励单元整体学习等。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的重点是要深入认识学科本质和特点,落脚于形成学科素养,而学习的核心之处具有既根本又简单的形态,从学科根本出发,以“根本、简单、开放”为原则设计教学。
极致思维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学校教育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教育的极致思维也就是要拿出精品课程,高质量地实施课程,用学校文化熏陶服务于学生。
迭代思维对学校教育而言,我们所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像产品开发一样,拥有迭代思维,以学生这个用户为核心,不断调整完善课程开发与实施,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流量思维互联网产品用免费的方式吸引用户,扩大流量,宣传产品,最终目的是锁定用户。这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也很大。一个学校要迈向优质学校就必须练好内功,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学校文化,加强课程管理与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同时,流量思维又启示我们,一所优质学校就是用这些方式吸引学生,加强学校宣传,开放办学,锁定用户,扩大流量。
社会化思维网络连接了社会,它改变了以往的社会生态,当你面对互联网的时候,你就是面对整个社会。因此,学校的师德建设、教职工的人品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在网络时代不仅仅是面对学生,更是面对家长、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是指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对大数据的处理和高效利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对教师信息技术驾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处理和高效利用能力的教师就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
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这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要善于给师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乃至家长主体等多主体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开放,共享,共赢,教学相长。
跨界思维“互联网+”就是一种跨界思维,互联网的触角无孔不入,无所不及,它渗透到各行各业,产生联动的效果。学校教育当然也需要跨界,课内要跨界课外,课堂要跨界社会,文科要跨界理科。
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得的渠道已经不再唯一,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快于教材更新的速度。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完全超乎教师的想象,学生“自组织学习能力”是迎接大数据思维对教育挑战的迫切需要。因此,教育必须根据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重构,智慧教育就是这种重构的结果,而生本智慧教育的灵魂是生命教育理念。
第一,生命教育源于对教育本质的终极追问。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性的人,一个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并最终实现出来的人。生本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育要借助于儿童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不仅主张儿童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儿童的学习自觉是教育的根本动力,这就回答了儿童的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密不可分的,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依靠儿童,二者的统一构成完整的“以人为本”体系。
第二,生命教育是对“人”的本质的追问。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是一种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是自然生命,追求自然生命生长需要;二是精神生命,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为核心价值,促成儿童主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学习活动,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生命的和谐和尊严,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使教育回归本义,回归到以儿童生命为本、尊重儿童的天性。
第三,连续追问的结论:“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将教育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通过学校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给予学生体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因此,生本教育鲜明地重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
“尊重自然生命—引导精神生命—追求智慧生命”是生本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
尊重自然生命—完整、系统地理解孩子的生命之树内在人格品质即身心较稳定的倾向性,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态的综合体现是生命之树的“根”,包含自尊、自信、自主、责任心、爱心,以及派生出的人格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生命之树的“干”,对孩子的生命之树具有引领方向和支撑高度的作用;知识、能力、习惯、兴趣是生命之树的“枝”,枝的多少及其结构分布决定树冠的基本轮廓(大小、形状),一个人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学习、交往、劳动、运动、休闲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这就体现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命特异性;学习、交往、劳动、运动、休闲等外在表现是生命之树的“叶”,叶作用于生命之树的整体,为各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最终保障着生命之树的健康持续生长。枝和叶合起来形成树冠,是彰显生命之树个体特异性的主要可观感部分。
生命之树具有五个特性。一是完整性:完整理解孩子的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对孩子的教育。二是自主性:孩子的生命之树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三是共生性:根、干、枝、叶的生长同时进行,互相辅佐,不可偏废其一;五种叶子缺一不可,叶与叶并存互养,不可偏废。四是根本性:根是最重要的,根不死,树就永远有生命力。五是群体性:独木难以成林,大树生于密林。
生命之树以主根为中心,由近及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层土壤。家庭是离生命之树的主根最近的那层土壤,富含营养。家庭关爱多,障碍少。家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家给孩子以其生命需求为导向的关爱;家给孩子自由和充足扩展的空间。学校是离生命之树的主根稍远一点的那层土壤,但营养更丰富,虽有部分障碍物,却有更大更广泛的生长空间。社会是离生命之树的主根更远一些的那层土壤,营养最丰富,也会有更多障碍物,还有很多有害物质,但在社会这层土壤里,生命之树的根会获得最广、最多的生长发展空间。
引导精神生命—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给学生以精神成长的方向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知性”“德行”“灵性”统一的人。生命教育具有三大使命:传承文化—给人以“知性”;培育人性—给人以“德行”;提升能力—给人以“灵性”。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一是对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负责,二是对个体生命全面发展的质量负责。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是尊重、唤醒、引导、成全。尊重—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唤醒—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引导学生的成长方向和人生的价值追求;成全—成全生命的完整和人生的精彩。
追求智慧生命—开展生本智慧教育实践探索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和新的教育理想,是将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与对人的智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它的技术层面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使教学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促进教学过程的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的互联网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发展。它的思维层面是指从智慧思维层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掌握智慧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人才。
智慧教育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的变革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智能化教学环境,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让师生进入更积极、更主动、更灵活、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之中,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思维层面,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本质的感知距离,变抽象为形象,变被动为主动,变记忆为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生本智慧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因;从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生本智慧教育要立足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什么是自主?无须监督的自觉,不用提醒的自律,深入骨髓的自强,不被他人影响的自立,总能点燃梦想、唤醒生命的自我超越,那就是自主;不用批评、惩罚,不用奖励、欣赏,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充满激情地去做,那就叫自主。
孩子的进步需要我们能够看见,您是否对孩子的每一分努力熟视无睹?如果这样,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学习呢?学习,需要让孩子不断享受成长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