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甫莲
教育育人 勿忘初心—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钟甫莲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物理虽然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学科,但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和学科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抓住一切契机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或模拟道德冲突,渗透德育,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真诚与坦率的环境中体验,唤起他们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道德责任,提升他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如果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讲授知识之后,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甚或生搬硬套,死搬教条,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毫无效果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在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契机,挖掘、生成德育资源,合理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力”这一节,讲授力的作用时,播放奥运会排球夺冠的视频、神舟九号发射的视频,激动人心的场景自然而然地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焦耳定律”这一节时,自然插入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进行400次实验,证明能量守恒定律的事迹;讲解“电磁感应”时,讲述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这些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本身就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知、务实求是、勇于探索的品质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有很多实验内容,实验课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不马虎、不盲从、不自负的优秀品质。在讲解“密度”,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各个小组的学生测量的数据有出入,这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数据都对,一定要相信自己测量的数据,去做科学分析。分组实验,既能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讨论”和“共同探究”,又能增进学生团结和群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敢于修正错误、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学习品质。物理是一个丰富的德育宝藏,只要你善于挖掘,总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宝贝。
物理是还人们真相的学科。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中的“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学生很快拆穿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骗局—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下面是醋,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度左右—是人体所能承受的温度。这不仅破除了学生们的迷信思想,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在讲解物态变化“液化”这一节是,由“雾”的形成,自然引出“雾霾”这一当今热门话题。通过了解雾霾的成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及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从而引导学生要兴利除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有一位物理学教授指出,教师的作用有三: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提高能力,三是鼓励进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有道德、有品质、全面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