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成淑芳
三方协同 双向对接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文 | 成淑芳
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虽然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但同时两者又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试想一个孩子不可能在跨入小学后,就马上丢失了幼儿的特点而自然转变成一名小学生,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步递进式的逐步过渡,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也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被动地适应小学生活, 而应该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积极协同,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孩子轻松、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这一特殊阶段,顺利开始小学学习生活。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既应服务于幼儿当下的发展需要,又要指向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从孩子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应该在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方针及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认真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这个阶段所应实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做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规划。除了在遵循该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均衡教育之外,还应该关注到孩子的幼小衔接和终身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既要关注于孩子的当下,又要关注到孩子的长远发展需要。
比如,从小班开始,幼儿园会从孩子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通过游戏性学习、生活性学习、操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着力从生活常规及习惯、专注倾听与主动表达、学习品质与兴趣、社会交往与性格、探索兴趣与坚持等诸方面对幼儿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而这些习惯与品质的习得,正是决定孩子能否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大班教师,还应该从以下几点,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知、态度、感受和情绪体验等,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适应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在进入大班后半期,可以开展诸如“我要上小学了”“离园倒计时”“学会整理小书包”等主题教育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到小学进行参观,不断激发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培养主动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融洽的交往群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其尽快融入小学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在幼儿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小学生活中,有许多生活和学习的常规是明显不同于幼儿园阶段的。比如上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不迟到,不能随意在上课期间喝水,上课要坐端正,不随意和同伴说话等等,一些孩子对这些规则一时难以适应和遵守,也成为不少新生在初入学阶段不断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另外,上学后,自然会有许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比如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听说读写算的作业,回家后还要有一定的家庭作业,而很多孩子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这种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应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要提前渗透给孩子,特别是在大班阶段。
培养孩子具有管理自己学习用品的能力 从大班时期就应该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学习和生活用品的习惯和能力,教会孩子学会整理学习用品及小书包。比如:开展“我会整理小书包”活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方式,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有序地整理书本,文具用完之后要及时整理,这样的好习惯有助于孩子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喜欢阅读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专注倾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持之以恒、一致、一贯地要求,使孩子养成习惯。
另外,还应该关注非智力品质对孩子学习的重要影响。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渴望学习的品质。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重要的,甚至有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幼儿以正面、积极、主动的影响,帮助孩子顺利升入小学。
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资源,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如带孩子去有小学生的邻居家做客,提前对小学生活进行了解,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学后学到了许多本领,这些都是幼儿园所学不到的;在路上看到小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可以有意识对孩子说“瞧,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作为家长,应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来教育幼儿,切不可用恐吓的语气,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小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孩子对小学的适应。
生活作息习惯逐步向小学靠拢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家长应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睡觉、早上早起的相对稳定的作息习惯,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和规律的生活节奏。
为孩子创设氛围,做好前学习准备 大班开始,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单独睡小房间,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家里,家长指导孩子多开展一些相对需要专注力持久的活动,如听故事,看图书,既培养他的倾听能力,又可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并配合教师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作准备。
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要求幼儿园向小学靠拢, 也不是片面地要求小学向幼儿园靠拢, 而是双方都要向儿童靠拢。要在尊重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同步行动, 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 又必须共同做好转折期的衔接工作。
调整低学段的教材编排及结构形式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材在课程编排结构、编排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学正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将学科教学的形式转变成主题教学形式,并采用活泼生动的游戏方式组织教学,进行学习,使低学段教材的编排主动适应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特点,降低学习上的坡度,减少难度,以梯度递进的形式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转变低学段教学方法和模式 幼儿园时期,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生活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体验中学习、操作中学习等形式,促进幼儿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成长。而到了小学阶段,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转变成了以听说读写算为主导的逻辑思维形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巨大转折,让很多孩子因为一下子难以适应而造成厌恶学习、恐惧学习的心理。因此,对于初入学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还应该考虑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多采用趣味化的游戏方式、直观的感知,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孩子一定的心理适应和习惯适应期,以小步递进的方式促进孩子自然地进行过渡。
在学习环境和要求上逐步提升要求 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应尽量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努力营造温馨、关爱、接纳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同时学校应尽量给初入小学的孩子以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给予课间上厕所的时间,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通过这样阶段性的逐步提升要求和标准,从而让他们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落实,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要共同关注、谨慎面对的问题,既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合力改革,主动作为,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因此,只有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协同,同步行动,双向衔接,才能科学有序地落实好幼小衔接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康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