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灿丽,周沛余
微信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卢灿丽,周沛余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微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分析了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利弊,提出了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微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社交媒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微信具有信息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当下大学生日常交流的“新宠”。但微信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够达到传播效果,否则信息海量,容易被淹没。微信等社交媒介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学习习惯等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明显阶级性的社会意识诸形式,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每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我国当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现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力量。
(一)开拓视野,增长见闻
通过微信朋友圈获取资讯,除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以外,还可以看到微信好友分享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见闻,无形中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其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微信分享是将在网上浏览过的一些新闻资讯、生活常识、工作诀窍、技能扩展的文章和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可以使知识传播更加便捷。还可以通过关注不同的订阅号、公众号等了解教育、文化、旅游、工作、运动、娱乐等感兴趣的信息,拓展视野,增长见闻。微信作为新型的社交媒介,可以让大学生不用顾忌旁人的目光、不用考虑时间地点进行“零交流”,还可以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跨越时空限制、节省资费、方便快捷,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友圈。另外,微信推出的小程序免去了安装很多手机软件的麻烦,服务更广、应用更强,使得大学生日渐依赖微信。
(二)微信具有重要的社交意义
微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沟通方式。微信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使用者可以选择性地为自己划分社交圈子,与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交流,在本质上和国内三大通讯运营商以及其他社交媒体不同。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微信平台开展,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微信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于微信的创业平台。调查发现,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足不出户的网络购物成为时下热潮。微商因其成本低、门槛低等优势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先考虑的方式之一。通过开设微店,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运用新媒体收集信息,进行产品包装、网站创设、营销推广、运营维护,进而运用相关软件提升对微店的信息化管理,在运用新媒体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提高新媒介素养,提升创业成功率。
只有分析挑战,迎接挑战,权衡利弊才能更好地运用微信,发挥其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杂糅给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带来冲击
如今,微信的外延使用功能越来越频繁,如微信投票、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添加好友、微信支付等功能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挑战。据调查显示:微信投票功能出现后,75%的人认为表面上是帮亲朋好友获得奖金或赢得评选,但实际上是社会中人脉资源的比拼。此外,建立微信群是为了多人进行方便快捷的互动交流,但个别别有用心的“群友”在群里发布宣传广告甚至不实消息,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这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迷恋微信虚拟社交,淡化日常社会交往
大学生对微信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分心。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微信上的虚拟社交,整天足不出户,利用微信发信息、发语音、刷朋友圈。在课堂上、饭桌前,大家各自低头玩手机、刷微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亲人、老师、朋友、同学等的关系疏远。
(三)微信网络监督滞后,微信容易成为诈骗工具
2000年9月以来,国务院、信息产业部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信息管理、互联网电子公告和新闻刊登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网络平台提供商对平台上的信息内容有管理和监督的义务。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失。如微信平台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依然只能依靠平台用户的监督和举报来进行管理。微商门槛低,缺乏监管,很多商品甚至是“三无”产品,而且交易没有第三方监督,很多时候商家收到“红包”后就将对方拉黑,“卷款潜逃”,即使商品有问题,用户也碍于“朋友”情面而难以维权,甚至找不到卖家。
微信平台的自由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2]。因此,如何掌握微信的主导权、话语权,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
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让他们从自身做起,抵御微信的负面影响,规范自己的微信使用行为,拒绝做一个“低头族”和“微信控”。释放压力、提升交际能力并不是只有微信这一唯一途径,大学生更应该去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与亲人、老师、朋友、同学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如参加朋友与同学聚会、社团活动等,而不是过度沉溺于微信。微信可以作为大学生交流交往、娱乐自我的一个助力器,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唯一交际工具。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沉迷于微信的娱乐休闲功能,而应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扩展学习途径,正确利用网络。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及时获取正面信息,积极发挥微信的有益功能,正确使用微信。
(二)加强微信使用的监督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上的信息传播一般依靠自我监督,一旦出现偏差,常常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加强微信使用的监督管理。(1)加强舆论监督。微信上热点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能够使广大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时事动向和发展。一方面,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公众号和自媒体可以用客观、中肯的报道和评论使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消除谣言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朋友圈”的有序运行,维系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一些境外组织或者反社会团体经常会利用微信煽动和蓄意制造不良言论,散播谣言。大学生作为使用微信的最大群体,容易被错误的舆情引导,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正确对待不实舆论报道,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规范自身微信使用行为、提升自律意识的重要性。(2)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建设一批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用简单幽默的语言、图案编制乐于接受的推文,直达人心,引起共鸣,使其认同转发,发挥微信的“朋友圈”优势,成倍增加辐射影响。(3)加强规范微信使用的法律法规建设。作为微信管理机构的腾讯公司于2015年3月15日发布《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对使用“朋友圈”的行为进行规范,积极地承担起了监督管理的责任。除此之外,微信聊天记录也可作为诉讼证据。
(三)充分认识微信的特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微信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因此,要正确认识微信的利与弊,尤其是微信的时效性、辐射性特点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和方向。如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微信群,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与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突破线下交流时间与环境的局限性。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将正能量的信息分享到个人朋友圈、微信群,进而对大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微”网络驾驭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意见》中更进一步指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我们在‘微信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保证。”微信时代,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驾驭“微”网络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真假,教师应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言传身教,切实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与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分不开的,应在高校教师培训中适当增加微信实践操作与规范运用的有关内容,以切实提高教师使用微信、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鼓励大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和学者开展相关讲座,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有效分辨信息真伪,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优化课程,做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工作[3]。当前高校某些课程的教育模式已经过于陈旧,在微信等网络潮流的冲击下,高校教师应主动寻求改变,加入“微”课程内容,嵌入微载体运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郭擎擎.网络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6).
[2]王光宇.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14(4).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9-0103-03
卢灿丽(1983—),女,硕士,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沛余(1996—),女,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14级本科生。
2017-07-10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式培育的路径研究”(17JD710022);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微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CXXL201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