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赞
21世纪高步瀛研究综述与展望
——据“知网”所收的论文
王蔚赞
高步瀛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学及四部,尤以文选学、考据学为最精,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平生著述颇丰,但因大部分未得印行,学界对其研究尚未得到深入。笔者主要从他的个人生平、《文选》研究、唐宋文学研究3个方面,就“知网”所收的21世纪以来有关高步瀛研究论文进行综述。
高步瀛;生平;文选学;唐宋诗文选集;考据学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门人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是著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他师从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先生,在古文义理、考据、辞章方面功底深厚。当时,日本学者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闿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高步瀛著述颇丰,如《文选李注义疏》(以下简称《文选》)《选学举要》《唐宋文举要》《唐宋诗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吴氏孟子文法读本笺》《国文教范笺注》等,因其中大部分未得印行,学界对于高步瀛之研究尚未深入。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所收论文发现,有关高步瀛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为20世纪研究成果。笔者就21世纪以来关于高步瀛研究的论文进行综述。
20世纪,高步瀛去世的次年即1941年,王森然于《北华月刊》相继发表了《高步瀛先生评传》《高步瀛先生评传续》[1],后有尚秉和的《高阆仙先生传》[2]、董璠的《高步瀛先生事略》[3]、姚高淑芳的《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4]、顾学颉的《笺证、考据学大家——高步瀛先生》[5]、程金造的《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6]《高步瀛传略》[7]《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8]等对高步瀛的生平事迹进行追述、评价。进入21世纪,聂石樵据程金造的《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改写成的《古经史学家高步瀛》[9]一文,对高步瀛先生的生平、著述作一简略评介,尤其对《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文选》《古文辞类纂笺证》4部书的学术渊源、著述缘起、体例、特点、贡献进行了总结。聂文在文末还以日本侵华期间,高步瀛虽家境本不富裕但仍保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之事为例,凸显高先生之人格,不仅让人为之动容,也让人了解“高先生学术成就和文章之高,缘于他人品之高尚”。此外,张艳的《〈文选李注义疏〉研究》[10]、韩传慧的《〈唐宋文举要〉研究》[11]、郑凯歌的《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研究》[12]、马菲的《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诠释研究》[13]等硕士学位论文,亦或多或少地对高步瀛先生之生平有所介绍、叙述,所据材料也大体不出上述著作。
赵成杰的《高步瀛著述考略》[14]《高步瀛交游新证》[15]关于高步瀛生平的研究成果突出。《高步瀛著述考略》一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梳理了高步瀛一生所编著作的出版时间、版本等情况,对于未曾刊行或流传不广的 《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古文辞类纂笺证》等书,还特意注明了馆藏情况。此文将高步瀛平生著述分为著作、论文、其他著述3类,对10种著作、11篇论文、3种其他著述进行了考证。同时,还简略介绍了高步瀛任职教育部期间与陈宝泉、吴闿生等人合作编著的通俗读物,对高步瀛的著述有一全面性的覆盖,初步整理统计出高步瀛一生共有43种著作(包括合作编著,其中13种未予刊行)、11篇论文。
《高步瀛交游新证》旨在通过考证其交游情况,“了解高先生生平、著述、思想及其在文学史、经学史上的地位”,将高步瀛与吴汝纶、严修等前辈宿儒,齐宗颐、齐如山、陈宝泉等至交好友,陈垣、钱玄同、鲁迅等往日同僚和程金造、顾学颉等学生弟子的交游情况一一详细考究,据此可窥高步瀛“立身廉直、淡泊自守”的一生。马菲《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诠释研究》亦设专节,从先师指导、同门影响、同事交流、学者交往、学生问答5个方面述论高步瀛的学术交游,与赵文各有详略,可互为补充。马菲文中所论及高步瀛启蒙之师黄秉钧,为赵文遗漏;而以教育改革观念、桐城派学脉、治学方法之同异3点分析吴汝纶对于高氏的学术影响,也详于赵文。
《选学举要》为高步瀛先生在辽宁萃升书院任职教授时(1921年)的讲义,付梓时间或较《文选李注义疏》为早,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此书流传不广,未被世人所重,鲜有研究者。赵成杰的《高步瀛著述考略》在对高步瀛进行介绍时,认为“《选学举要》当为20世纪文选学的发轫之作”“由通论到选文的这种框架形式为后世文选学研究提供了范本”,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王立群的《20世纪现代〈选〉学对清代传统〈选〉学的继承与发展》[16]一文则用相当的篇幅对此书的特点、贡献进行了评介。王立群先生首先分析了《选学举要》作为选学通论之作的体例、框架,进一步指出此书在“选学”史上的意义“并非在其具体论述的完美无瑕,而在于它所提供的范示”;其次,他将卷1中《文选诸家注》视为“一《文选书目》进行探究,并与周贞亮《文选学》、骆鸿凯《文选学》所列《文选》书目相较,分析其优劣之处;最后,他认为,高氏此书为萧统《文选序》、李善《上文选注表》作注,有承前启后之功。
《文选》是“文选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对李善注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今世谈及“选学”者,罕有不言及高氏此书者,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义疏》一书经曹道衡、沈玉成点校,由中华书局出版,曹、沈二人置于书首的《前言》[17]可谓开此书整体研究之先河,然而,出版后仍惜鲜有学者将此书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观照,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王立群的《20世纪现代〈选〉学对清代传统〈选〉学的继承与发展》重点考述了《文选》的校勘成就,特别是高氏校勘对于日本古抄30卷本和敦煌唐写本残卷的利用,从而得出《文选》的校勘成果代表了20世纪《文选》校勘最高成就的结论。穆克宏的《高步瀛与〈文选〉学研究》[18]从注释、校勘、考证、评论 4 个方面,通过详实的例证,更为细致、全面地谈论了高步瀛“文选学”《文选》的特点与成就,也毫不避讳高氏的疏漏之处,如对于《两都赋序》中班固籍贯的认知,高氏赞同姚鼐、李祥的北地人说。而班固实为扶风安陵人,李详后来在《文选萃精说义》中已对此加以纠正。穆文以高氏“文选学”研究为题,但仅以《义疏》为讨论对象,难免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
陈延嘉的《繁琐考据的标本一一评〈文选李注义疏〉》[19]从注疏,《文选》具有贪多、挂漏两大弊病,是繁琐考据的标本,因此,不应给予过高的评价。陈文在文末还引用钱钟书的论述探究了民国时期繁琐考据的原委,呼吁文学研究不当让繁琐考据喧宾夺主。
张艳将《义疏》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对《义疏》的校勘、训诂内容予以分析,认为此书对李注的发展、治《文选》方法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总结出高氏“旁搜广征、兼容并蓄”和“凡立一意,必凭证据”的治学方法,也指出《义疏》有详明有余以致繁琐、对文学本体有失把握、研究范围过于拘迂以及失校、误解、笔误等缺陷的4点不足[10]。马菲另辟蹊径,从诠释学角度对《义疏》进行整体观照,重点分析了《义疏》的诠释内容,将《义疏》的诠释体式归纳为引文作释法、疏证释义法、拾遗补缺法、考辨遗误法和校勘讹误法[13]。值得关注的是,马文通过《义疏》与胡刻本《文选》的对校,确定高氏所使用的《文选》底本应为经其修改之后的胡刻本。
将《唐宋文举要》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目前可见者只有郑凯歌的《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20]、其硕士学位论文《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研究》以及韩传慧的硕士学位论文《〈唐宋文举要〉研究》。郑、韩二位同以《唐宋文举要》为研究对象,内容上多有重合之处,如对编选目的、标准、体例的分析,如《唐宋文举要》对桐城派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各自亦有独特之处。如对高步瀛文学观的分析,韩文仅是较为概括地谈到博通古今、兼容并收、重视考据等特点,郑文则结合《唐宋文举要》归纳出重道更重文、重散不轻骈、重宋更崇唐的高氏文学观;郑文仅将《唐宋文举要》与《古文辞类纂》进行对比研究,韩文除《古文辞类纂》外,则将《唐宋八大家文钞》《御选唐宋文醇》也作为比较对象。
21世纪,对于《唐宋诗举要》的研究成果,仅有胡传志的《〈唐宋诗举要〉与桐城派诗学》[21]一文。 而在此之前,徐希平的《不囿门户、独具特色——论〈唐宋诗举要〉对王士祯、姚鼐选录标准之突破》[22]一文已涉及这个方面的内容。徐文首先肯定了《唐宋诗举要》采用集注集评形式、选录得当、比例适宜的特点,其后主要是针对高氏选本为王、姚二人选本之再选的说法进行批驳注重讨论《唐宋诗举要》与王士禛的《古诗选》、姚鼐的《今体诗钞》在选目和诗论2个方面的差异和分歧。胡文则系统地阐释了《唐宋诗举要》与桐城派诗学的渊源、关系,主要从高氏所征引各家诗论、评语探讨了高步瀛与姚范、姚鼐、方世举、方东树、曾国藩、吴汝纶、吴闿生之间的诗学关系,是对徐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高氏诗学渊源关系的梳理,胡文指出大量征引桐城文人的言论,一方面体现了高步瀛的桐城派学术渊源,体现了他对桐城派的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引王士禛、陈沆、刘辰翁、纪昀等人的评语,突破了桐城派门户,扩大了桐城派诗学的影响。
此外,肖旭在《〈魏晋文举要〉札记》[23]中认为,《魏晋文举要》“引证详博,体例谨严,资料宏富,多所发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10条词语考释札记的形式,或补高氏所未及,或正高氏之误,或申证高氏所未尽。赵爽的《〈古文辞类纂笺〉写作时间及特点初探》[24]根据金毓黻为高步瀛的《选学纲领附李注略例》所作《前言》、高氏本人的《文选》、吉林省图书馆所藏民国18年的《古文辞类要笺证》等其他证据,推断此书写作时间当在高氏编纂 《先秦文举要》《两汉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等一系列选本之后,与《文选》为姊妹篇,写作时间应稍前于《义疏》。赵文还结合《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分析了《古文辞类纂笺》在篇首体例介绍、文字校勘训诂特点,并指出相对于2种举要,《古文辞类纂笺》更为详细精审。
从以上对于21世纪以来有关高步瀛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发现,相对于备受学界青睐的“选学”研究和桐城派研究,作为著名文选学家、桐城派弟子的高步瀛尚未得到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在高步瀛研究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深入探讨。
第一,高步瀛著作的整理和重新出版。高步瀛先生生前独著和合著43种著作,建国之后经过整理、重新出版的仅有10种左右,尚未整理出版的著作中还有《选学举要》《古文辞类要笺证》之类决定高氏学术史地位的重要作品。学界对于高步瀛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文献资料的匮乏,虽然高先生遗著一部分已在“文革”中付予劫灰,如能对高先生现存著作、论文予以摸排、点校、整理、出版,进一步编成《高步瀛全集》,可为以后的深入、精细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第二,高步瀛中古文学研究理念。高氏作为桐城派后人,治学着力点集中在以《文选》为代表的中古文学研究,这也应是后世学者研究高氏的核心内容,目前此类研究成果多立足于高氏某一种著作加以观照。综合《文选》《选学举要》与《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等选本的批语,抉发高步瀛持何种眼光检视中古文学,更为全面地讨论高步瀛于中古文学研究的理念、成就,则是今后研究中不可绕开的一环。
第三,高步瀛文学批评方法。以选寓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优良传统,高氏著作以选本性质的一系列《举要》为大宗,集选、注、引、评于一体,可见其于此道的娴熟,也可一窥高氏精到的目光。这方面的研究,私以为应当纵贯这一系列《举要》,在总结归纳选评义例、选目偏好的基础上,探幽发隐,彰显高步瀛在文学发展观、文学批评、文章义法方面的慧眼,亦是其中古文学观念研究的一个辅助研究。
第四,高步瀛考据、笺释成就。高步瀛可谓是承袭清代考据学风的最后一批人之一,其在《文选》《古文辞类纂笺》中通过广泛占有材料对于字词音义、典章制度、名物山川的疏解,详审周严,深得乾嘉学派之精髓。高氏著作以笺释为最多也为最精,几乎无不可见其对文字、音韵、训诂传统治学方法的谙熟,系统总结、评价高氏在考据、笺释学史中的成就和地位,不仅是高步瀛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梳理控以来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与流变。
[1]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J].北华月刊,1941(5).
[2]卞毓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769-770.
[3]董璠.高步瀛先生事略[J].大陆杂志,25(9).
[4]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J].传记文学,70(5).
[5]顾学颉.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7-72.
[6]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4).
[7]程金造.高步瀛传略[M]∥晋阳学刊编辑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339-356.
[8]程金造.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J].学林漫录,1988(12).
[9]聂石樵.古经史学家高步瀛[J].励耘学刊,2007(5).
[10]张艳.《文选李注义疏》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8.
[11]韩传慧.《唐宋文举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12]郑凯歌.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2.
[13]马菲.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诠释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14.
[14]赵成杰.高步瀛著述考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15]赵成杰.高步瀛交游新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2).
[16]王立群.20世纪现代《选》学对清代传统《选》学的继承与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7]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
[18]穆克宏.高步瀛与《文选》学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9(3).
[19]陈延嘉.繁琐考据的标本一一评《文选李注义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20]郑凯歌.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J].梧州学院学报,2011(6).
[21]胡传志.《唐宋诗举要》与桐城派诗学[J].古典文学知识,2010(4).
[22]徐希平.不囿门户、独具特色:论《唐宋诗举要》对王士祯、姚鼐选录标准之突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3).
[23]肖旭.《魏晋文举要》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1(4).
[24]赵爽.《古文辞类纂笺》写作时间及特点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3(2).
(编辑:王苑岭)
K207
A
1673-1999(2017)09-0081-03
王蔚赞(1988—),男,郑州大学文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