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2017-03-23 13:14李竹君郑庆昌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工人

李竹君,郑庆昌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李竹君,郑庆昌

阐述异化劳动概念,其内涵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认为不合理的、强制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是异化劳动消除的重要条件。强调消除异化劳动,有利于实现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行为异化;人与人异化;现实启示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以前就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关于异化的思想,但马克思是第一个把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异化现象的人。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和分析了异化劳动,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4个方面的内容: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他从劳动这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与付出劳动的工人只能得到勉强维持生存的微薄收益之间相互对立的矛盾。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异化劳动的现象。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解决我国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异化劳动概念及内涵

在18世纪,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异化的范畴,他指出异化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活动,是个人权利的损害、转让和放弃,它让人的行为活动和其生产的产品成为异己的东西[1]。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将异化引入到哲学思辨领域,他指出人的行为活动和其生产的产品变成异己的东西,它成为反过来驾驭、支配和控制人的力量。费尔巴哈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理论的基础上,将异化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宗教方面,他认为人是感性存在着的人,上帝应是人异化的产物,现在反而成为了驾驭人、控制人和支配人的力量[2]。随后,德国另一位哲学家赫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异化,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的唯利是图,人的本质被金钱异化了,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但是,由于赫斯只看到了人被金钱异化的现象,并没有意识到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赫斯既没能揭示出异化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没能提出解决异化现象的方法[3]。最后,能真正揭示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人是马克思,他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研究和分析异化现象,在批判吸收卢梭的异化范畴、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的人以及赫斯的金钱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即私有制。并通过把异化劳动归纳为4个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在异化劳动影响下工人的悲惨命运和遭遇。

(一)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者并没有对生产出来的产品拥有支配权,资本家却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按照通常的逻辑思维来推理判断,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应该属于工人,工人应该拥有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而资本家只是付出了用于生产活动的资料,只能获得少量的劳动产品。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它不依赖于工人却与其对立,它的所有权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工人的生命力通过社会大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高于个人力量之上的,并统治着、支配着和奴役着工人,这就造成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二)劳动活动的异化

工人的劳动活动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但是,工人却在劳动中感到紧张、痛苦和束缚,劳动变成了工人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像一块巨石压在工人的头上,让工人感到压抑,工人不能在劳动中获得欢乐和幸福。他们被自己的劳动行为所驾驭和控制,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意愿来选择劳动行为和从事劳动活动,劳动过程是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过程,工人在其中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这就造成了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三)人的类本质异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活动的成果。“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4]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身,人的类本质通过劳动活动得以体现。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发生了异化,夺去了人的生产生活的对象,也将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变成了谋生的一种手段,劳动者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这就造成了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人与人的异化

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类本质的异化,这3种类型异化的直接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称这种异化为“人的自我异化”。在人与人的异化过程中给有产阶级带来了享受和满足,给无产阶级带来了痛苦和贫困;资产阶级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无产阶级则看作是自身毁灭的开端。工人越来越贫穷和困苦,资本家则越来越富有和满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异化,最终导致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可调和。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与消除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1.不合理的、强制的社会分工

“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5]60分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人的有意为之,具有自然自发性,然而,由分工产生了一种异己的、不能被人们控制和驾驭的强制力量。分工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没有将工人自身的意愿考虑进去。由于工人的行为没有受到自己的控制,因此这种行为就将成为一种异己对立的力量,反过来压迫着、控制着和统治着工人。当分工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离后才成为了真正的分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5]62如果一个人是农民,他就只能被限制在乡村里务农,而不能到城市去务工;如果一个人是市民,他就只能在城市里打工,而不能到乡村去务农,这个人只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人就难以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分离和相互独立的个体,社会分工是各种工作之间产生一种协作的需要,各个相互独立的个体需要进行交流和联系才能更好地、更高效地从事劳务活动,这种分离与联系就产生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词,分工的形成随之出现了私有制,它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造成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对峙。

2.私有制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出现随之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分工造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使得分散的人们无法驾驭由于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而私有制则巩固、加强了这种异化的力量,它是使用这种异化力量的手段,它使得这种力量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确定下来,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异己力量。私有制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和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出现是一定会发生的,其灭亡也是一定会发生的。因此,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也具有历史性,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历史发展到私有制阶段,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和普遍性,当异化所带来的强制、压迫和束缚让人再也不堪负荷的时候,人们就会通过一种方式来重新掌握、控制和支配这种令人不快乐的力量,这时私有制将会消失,而异化现象也会随之消除。

(二)异化劳动的消除

劳动产品被工人生产出来后,它的支配权不属于工人所有,工人通过用自己的生命力量生产出越多的产品和财富,就越是贫穷和困苦,而资本家则越能积累和占有更多的财富。资本家并不具有一种特殊性和独特性,他却可以对劳动产品进行任意处理和支配,原因就在于他是资本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而工人只能得到勉强维持温饱的生活资料,这就导致了异化劳动现象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异化,需要具备3个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才会显露出来。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与有钱有教养的人相对立,而这2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的[6]。双方的需求可以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满足,阶级矛盾的尖锐也可以得到调节和缓解。一方面,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贫穷、暴力甚至犯罪都会频繁地发生,人们会为了基本生存的需要,而不去考虑伦理道德对生存必需品进行争抢;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科技的发展使距离不再是人们交流的阻碍,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地域性变成了世界历史性,人们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每一个民族产生的波动都会在世界这个大的舞台上引起一圈一圈的 “涟漪”。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人们之间才会建立起具有普遍性、全球性的联系,也只有当贫富悬殊的加大让人感到不堪忍受时,异化劳动才有消除的可能。

2.私有制的消灭

私有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灭亡。从生产工具来看,由于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不同,随之产生的社会现象也具有差别。前者需要自然界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受到了来自自然界的影响。统治是直接的、自然形成的,通过家庭、部落或者土地作为纽带结合在一起,只要具备基本常识就能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这时还没有完全划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有者依靠个人关系对非所有者进行统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的生产工具,工业还不具备产生的条件。后者受到用自身的生命力生产出的产品的支配,依靠资本进行统治和控制,每个人之间平时没有什么交往,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分离和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通过交换而联系在一起。这时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生产力得到了高度发展,工业也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从生产工具这个视角切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社会要继续往前发展就需要进行社会分工,一定的分配制度也随之产生,即私有制。私有制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导致有产阶级越来越富裕,无产阶级则越来越贫穷,利益的固化扩大了贫富差距,私有制巩固了这种异化现象,只有私有制消灭了,随之产生的异化现象才会消失。

3.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共产主义是彻底解决异化劳动的最终途径。坚持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私有制也被消除了,政府这个虚假的共同体不存在了,人们可以依靠真正的共同体的联合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的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5]75城乡之间的对立导致劳动活动的划分,人们被迫从事某项工作,这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划分让人受到了限制,把人变成了城市动物和乡村动物。共产主义制度和其他制度是有所差别的,它抛弃了一切旧的不好的东西,这是一种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对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关系进行批判和继承发展,把旧东西的基础看作是前人的创造,而这些基础具有自发性,需要消除这些自发性,人们才可以通过真正的联合体来获得重新支配、控制和驾驭的力量,个人的劳动活动才能消除异化。因此,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个人将从这种限制中解放出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使个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异化劳动产生与消除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但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一些异化现象。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多种所有制形式来进行资源的分配,仍然具有私有制的成分,生产力还需要发展和提高,劳动仍然是维持生存需要的手段,劳动异化存在的2个条件并没有消除,劳动异化现象还会继续存在。

(一)实现共产主义,保障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

我国如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允许存在其他的经济形式,由此产生的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导致社会仍存在异化劳动现象,企业主与工人之间仍具有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属性。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还有待扩大,人还不得不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去廉价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活动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如富士康员工难以承受压力坠楼自杀。虽然我国还存在着异化劳动现象,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象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颁布法律法规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让更多的员工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劳动成果不再只属于不劳动的资本家所有,劳动活动、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情况就有所改善。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私有制消灭了,人类按照需求来进行生产生活,异化现象也就不复存在,劳动者将共享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二)建设文化小康,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7]文化异化是经济异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异化作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异化现象,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人在文化活动中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却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背离,致使人失去了文化本性。文化异化具体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品作为主体人的异己物相对立地存在;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满足于对物质利益的享受,而缺失了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追求。建成全面小康,既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着眼于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建设文化小康的目标之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集合,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社会发展中才能实现。因此,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文化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小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文化小康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小康的建设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做人的行为准则,培养追求“真、善、美”的积极人生态度,寻找人类遗失的精神家园,实现人本质的复归,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北京频繁出现雾霾现象等。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社会协调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使得人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这种实践目的与手段的背离最终导致了异化现象的产生。因此,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六位一体”的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发展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虽然我国还存在异化劳动现象,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所有制的区别。近年来,我国不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进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逐步清除了异化劳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阻碍。异化劳动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了最大的发展,而共产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终阶段的必然归宿。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私有制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人才能真正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和控制,劳动才能真正成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是具有优越性的,它使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让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必须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李菲,杨向荣.“劳动异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1).

[3]李倩.马克思早期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5]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3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6.

A81

A

1673-1999(2017)10-0001-04

李竹君(1992—),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庆昌(1952—),男,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7-05-07

2016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6TWA003)。

(编辑:文汝)

猜你喜欢
私有制异化工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