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引领,以自主体验式育德为抓手,以“公、勇、诚、朴”为办学宗旨,建立“基础+发展”二维目标,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美、艺术与表现六个维度建构有学校特色的全面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统筹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学校“二维目标,六维建构”大德育工作体系,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
立德树人,首先要求教师学生明确需要“立”什么样的“德”和“树”什么样的“人”。为此,学校要把挖掘现有的教育课程作为起点,形成符合“立德树人”标准的教育课程体系,以之作为大德育工作体系的根基。
关注“公共道德”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以“五伦”为基础的家庭伦理,正逐步转向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共伦理;以个体至善的圣人取向,正逐渐转向强调个体规范的公民取向。公共道德的焦点转换,成为“立德树人”的提出和实现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时代内涵。这就要求在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更多地关注“公共道德”这个价值取向。
关注直接课程资源和间接课程资源 直接德育课程应充分结合现实需要,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美、艺术与表现六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德育课程当中。
间接德育课程应该蕴含在所有的学科教程当中,教师通过有效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德培养,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也能彰显出道德价值。因此,在整合间接道德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充分挖掘其显性的道德内容,还应当充分关注教育教学方式的道德意蕴。
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实现“立德树人”,建立大德育工作体系,离不开学校内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机制。“三育人”一方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这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优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教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行导人,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和家庭育人功能,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
实践育人需要将学校德育主题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考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并以此为载体逐步完善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体系,促使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同时,通过每月一主题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实践育人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除了考虑德育活动本身的丰富性、可参与性之外,更应考虑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因此,由学校层面开始,建立自上而下的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就势在必行。
实践育人还应关注各类学生社团的组建和管理,保证社团管理制度化,促使社团活动课程化、序列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
践行“立德树人”需要有效的考评机制,因此,学校最终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运用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元的考评。
“基础+发展”相结合的二维评价目标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两部分构成。
基础目标体现的是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底线指标,是所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达到的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体魄,终身学习的能力,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
发展指标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目标。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发展的特点自主选择发展的内容,它立足于培养走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包括个性特长、有新意的成果及其他自主选择的内容。
“六维建构”,制定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考评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所进行的评价,强调过程性和激励性,及时发现并积极肯定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和进步,能够直接促进每个学生关注自己的进步,树立上进的信心。
终结性评价是对每名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表现进行的具有鉴定性的综合评价,通过发挥评价结果的鉴定功能和多元结果的引导功能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主体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和部分社会机构都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学生本人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检查自己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更准确地说是检查自己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同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思,不断改进目标或设立新的目标,这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
科学整合、呈现及应用评价结果 在评价结果的整合上,特别注重发挥写实性评语的结果整合作用。评价结果以电子档案呈现。形成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结果的主要用途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及工作岗位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高等院校选择更适合的学生及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