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薇
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中心卫生院 重庆市 405400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余 薇
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中心卫生院 重庆市 405400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某基层医疗机构内被针刺伤的护士30例,对其针对针刺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30例护士共出现针刺伤情况223例,处理各类针头发生率最高;造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针刺伤危险因素认知不足,针刺伤防护不足,针刺伤后紧急处理不规范,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针刺伤后上报率低等。结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中的护士而言,需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质量,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促使护理操作规范化,规避危险因素发生风险。
护士;职业防护;针刺伤;危险因素
在医疗机构中,护士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注射、静脉穿刺滴住、配置药物、采血等,均属于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针刺伤是护士工作中最常见的临床不良事件之一,也是护士遭遇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1]。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对在此阶段内遭遇针刺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一定调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内遭遇针刺伤护士30例,均为女性,年龄21-47岁,年龄平均(30.45 3.17)岁;按照受教育程度分析,中专15例,大专10例,本科5人。本次研究期间,所有护士均未发生工作调动情况。
1.2 研究方法
对在研究阶段遭遇针刺伤的护士30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2)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以及培训经历;(3)在进行传染性技术操作时,是否戴手套,是否存在遗忘情况;(4)针刺伤后是否上报,是否存在遗忘情况;(5)针刺伤后处理情况,应急处理步骤以及药物等[2];(6)拔针后是否回套针头帽,具体回套情况。统计回收调查问卷,将统计结果录入计算机,并分析数据。
2.1 职业防护培训情况
30例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情况如下:(1)接受过培训者17例,按照培训地点分析,学校11例,医院6例;(2)从未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者13例。
2.2 戴手套后进行传染性疾病情况
30例护士在戴手套后方进行传染性疾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不戴手套10例;(2)偶尔戴手套15例;(3)经常带手套5例。
2.3 针刺伤上报情况
30例护士在研究阶段共发生针刺伤122次,每人平均4.07次。针刺上报情况如下:(1)不上报,11例;(2)上报,19例。
2.4 针刺伤处理情况
30例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处理情况如下:(1)局部简单处理,11例;(2)规范处理,15例;(3)不处理,4例。
2.5 针刺伤发生时机
122例次针刺伤,主要见于以下操作时机:(1)处理针头,71例次;(2)拔针,20例次;(3)配药,12例次;(4)注射,11例次;(5)抽血,8例次。
2.6 针头帽在拔针后的回套情况
针头帽在拔针后的回套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经常回套,15例;(2)偶尔回套,12例;(3)不回套,3例;(4)单手回套,11例;(5)双手回套,16例。
3.1 危险因素
能够对护士职业防护造成威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职业防护意识不够;(2)医疗机构或护士对针刺伤是否上报重视度不够;(3)护理技术操作不够规范[3],本次研究中30例护士发生122例次针刺伤,多发生在处理针头环节(58.20%),经常回套针帽15例,双手回套16例,提示上述二者均为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在于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态度及技术操作均有所欠缺,职业防护自我管理意识不足。
3.2 防护措施
笔者认为针刺伤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护理院校及医疗机构内积极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工作。基层医疗机构是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对其中民众,联系度比较高,与针刺相关护理操作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应着重关注院内职业防护培训工作,可邀请医疗机构内专业讲师,或院内资深护理人员担任讲师,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年考核结果中;(2)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及执行力度。院内成立管理小组,完善锐器操作及防护、锐器伤处理及上报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巡视,不定期抽查,及时上报,纠正护士不规范操作,增强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程度,锐器等医疗垃圾处理方法等,安排专门负责处理锐器医疗废弃物;特别关注与感染性患者体液污染有关的针刺伤后紧急处理情况,定期复查。(3)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实施人文关怀;施行弹性排班制,加大人力投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同时完善相关设备,创造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并对针刺伤后护士进行安抚、补救工作,如有必要可提供专业心理指导。
[1]王桂珍,于子旭.某医院内科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调查与预防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3,29(05):584-585.
[2]高国昀,吴玲,倪明珠.临床护士对针刺伤认知与防护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02):68-70.
[3]黄淳茂,沈晓红,邓汉妹.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5,41(0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