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

2017-03-23 12:00:20胡景谱易显飞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科工匠

胡景谱,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

胡景谱,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古代匠人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当下工程师应具备的精神素养。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需要在新一代工科生中得以实质性回归。在国家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的背景下,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工匠精神”教育亟待加强。这需要从意识形态、实践行为及管理等层面深刻领悟工科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要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工科类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培养路径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指那些有工艺特长、专职于一门手艺技能并以此为生计的社会阶层,如木匠、铁匠、皮匠等。“工匠精神”透射着一种历史传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造物智慧、技术技艺、德行操守等,这种精神往往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得以弘扬。到后来,那些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每一个环节的工匠,往往被界定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全力振兴我国制造业的重要战略期,国家领导人切合时宜地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思想。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曾对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表示了担忧,指出大多数工科大学生对于工程特性的学习和研究都十分缺乏,他们需要获得从宏观上认识工程活动和工程师职业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视野。“工匠精神”为高校工科类专业“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也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工科”,弘扬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是必由之路。工匠精神需要在工科类大学生中普及开来,取得实质性回归[1]。

一、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分析

在当今创新的时代,工匠精神也应被赋予新时代的气质与内涵。它既包含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等精神元素[2],也蕴涵着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精神追求。它是一种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徳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3]。当前,工科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偏狭、素质教育失衡与师生关系偏颇、价值观与伦理教育缺位等问题,导致诸如创业创新后劲不足、服务意识低下、师道精神缺失、立德意识淡薄、思维严谨性偏弱等严峻现状。

首先,人文素养教育偏狭导致创业创新后劲不足。我国工科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颇有相似之处,日常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较强及优先保证就业的导向,加之长期以来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4],造成工科专业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只精通专业知识而人文知识匮乏,这种片面追求“专业化”的方式导致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缺乏认同感。仅有技术而缺乏底蕴的职业会让他们产生“物化”“工具化”“生产机器”的认知,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5]。受这种培养方式的影响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我国工科专业大学生整体表现出一种科学素养较高但适应社会能力较弱,自我发展和创新后劲不足的现象[6]。

其次,素质教育失衡致使服务意识淡薄、师道精神缺失。当前工科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较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社会经济发展不太成熟,诸如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益复杂,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等,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或者混乱、心理上出现失衡、理想信念淡薄、社会公德差、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继而引发了不良的生活观念和精神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教育所追求的“教学相长”的境界和“师生平等”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然出现偏颇,学生纪律意识较淡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这在男生为主的工科专业大学生中尤为明显。高等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中学时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密切关系,任课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鲜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探讨,致使学生与教师难以建立深厚情感,政治辅导老师虽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但依然存在针对性不强且专业性缺乏的困境。新型师生关系发展至今甚至还出现了某些“极端”的师生关系困境,正如网络热议的事件——“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7]。

再次,价值观与伦理教育缺位导致立德意识淡薄。工科院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主要来自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目前工科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这五门课程都属于思政类课程,虽然其内涵与价值观对于工科专业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就工科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针对性不强,需要针对工程具体实际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反观我国工科类院校工程伦理教育,除了极少数大学开设课程进行教育以外,大部分大学处于一种普遍缺乏的状态,特别是缺乏工程实践中的伦理责任和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表现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与专业教育脱节等方面[8]。

最后,思维严谨性偏弱导致工程实践中“差不多”问题频频出现。“精益求精”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而与其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半桶水,认为差不多就行,而不追求完美。这种情况在我国工科大学生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教学实践实习环节中一般会涉及到大量的动手实验和数据处理,部分学生不按照规范操作、缺乏对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把握、不重视实验精确性、伪造实验数据等。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阶段思维训练、教育引导的缺失遗留问题会致使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难以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不利于工科类大学生了解和养成逻辑思维习惯[9]。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科技创新活动多而不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缺失有关。

二、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

针对工科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从意识形态层面、实践行为层面、目标管理层面进行阐释[10],也可从价值哲学的价值主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等层面[11]培养工科大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服务至上、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坚持创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精神气质,为当下高校“新工科”建设打下坚实的伦理教化基础。

首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服务至上是工科类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基本要求,是基于对价值主体和客体的正确认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主张。爱岗敬业指的是工科大学生应对自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负责。对将要从事的工程建设事业的崇尚与热爱,为工科大学生这一价值主体提供了精神动力;甘于奉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相一致,它要求工科大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程事业全身心地投入,领会社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服务至上是价值主体对工程建设所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交换式客户体验,在整个设计、组织、施工、检测等全过程加入人性化元素,意味着工科大学生对于今后将要从事的工程行业特性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尊师重道、知行合一、持续创新是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在实践行为层面的基本要求,是价值主体在工程实践行为中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尊师重道,尊敬自己的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学习生涯,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师徒制”优良师道精神的继承,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智慧。“程门立雪”“马门立雨”应是当代工科大学生尊师重道的典范。知行合一,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结合《大学》的“致知”论和《孟子》的“良知”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说,使得工匠们在技术实践当中的“意会知识”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创新,一是要坚持不懈、持续关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程行业要有恒心和毅力,不半途而废;二是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立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条件,但又不满于现状,通过更新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锐意进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最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在目标管理层面的基本要求。一丝不苟是实现目标管理的重要保障,虽然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多数是基于经验层面的“祖传秘方”,但传统工匠正是严格按照“祖传秘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来做,且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才能将一件产品做到至善至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程实践的目标和境界,追求精致、卓越、精美、典雅,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审美艺术和创造力[12],中国古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技术工艺,推陈出新,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基本要求,就是工作认真、仔细琢磨、追求完美的工作精神。正如孔子所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又如宋代朱熹所述,“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从意识形态层面、实践行为层面、目标管理层面培育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这是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执着力、顿悟力、创新力、修炼力等方面来反映其工作状况,是工匠精神作用于具体实践的体现,是工科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的技能和精神上所能具备的最高禀赋[13]。

三、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当代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对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实践行为、目标管理三个层面的“工匠精神”培养,而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系统、合理的培养路径让工匠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企业”。

首先,高校招生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下,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缺乏按专业门类划分的指导教育。同时,因信息不对称等多重主客观因素,部分学生在大学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于选择专业的认知几近于零。有些大学生入学之后对所选择的专业往往比较茫然。根据对湖南长沙某大学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分析得知,有近30%的工科大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基本不了解”,近15%的工科大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不满意”。而在现行制度下,转学退学不是很实际,专业调剂也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对教育的不适应。由此,对缺乏专业兴趣的大学生进行 “工匠精神” 的培育,难度可想而知。对此,高校可尝试招生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招收有职业潜质和职业认知的学生,聚集有职业愿望、职业理想的学生。在具体操作上,新生初入学时可按“大类招生”,一年后学生再根据对学校及专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让真正喜欢工科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的后备军,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其次,着重意识形态层面上“工匠精神”的认知教育。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还需着重从意识形态上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其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14]。高校可在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上进行改革,譬如,针对目前我国在校工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内容过于笼统的现状,一方面要在授课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对思政课程与工科专业教授给大学生的内容紧密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理论讲授,对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15]。以一线辅导员为主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意识形态认知的推动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大学期间,除了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之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工作者们应本着“文化育人”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的文化提升工程和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工匠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16]。

再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师徒传承可以启发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导师制和水利学院水文专业“老中青”三级导师制度,就是在古代传统师徒制的启示下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新型导师制度,不仅扩充了学生跨专业的知识面,也为成为现代复合型工匠奠定了基础,更培养了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培养方式上,学校还应实行“灵活学分制”或“弹性学制”,提高选修课的开课容量和范围,尤其对工科大学生而言,传统的自然科学课程开设集中紧凑,需要适当多开设人文、历史、艺术、哲学等课程,从而实现非功利化的人文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推进“基础+特色”校院两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对课程设置和理论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效果进行检验,同时更能够通过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具有交通、电力、水利等优势工科行业办学背景,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在探索、创新与凝练中形成工作特色与品牌,为学校一流工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17]。如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四进社区”工作,对宿舍楼大厅布置的交通行业发展板报、交通科技创新文化墙、交通运输工程项目与实习基地展示、交通行业工程伦理教育等知识文化宣传设施都是非常好的样式。又如该校电气工程学院与以国家电网为主的湖南省电力行业合力打造暑期实践基地,由专业老师带队,学工思政团队作保障,实现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的良好联动。学生通过完成集抄改造电能表的验收、营配调贯通、电表挂接、电话号码专项清理、设备运维精益管理系统设备台账维护;运检部完成高压线路,杆塔、设备、导线;发展建设部绘制了村落的电网线路图。使学生提早了解到电力企业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也使学院改进了教学模式,回归了教育理念,构建了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再如该校城南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推行“5+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删、减、增、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使理论教学必修课时间比原计划减少20%。学院将多出的时间进行超60周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其中工程实践环节占两个学期,校内实践占一个学期,包括土木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桥涵水文实习、测量实习及实训、道路勘测实习、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等,通过推进“基础+特色”校院两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更锤炼了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乐于合作的“工匠精神”。

最后,通过岗前教育探索校企联动培养模式来塑造工科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仅限于大学期间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育基本上已经无法继续。为此,要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创新校企联动培养模式,助力企业的岗前教育培养。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大胆尝试在大四阶段开展岗前教育的模式。譬如,以“中广核”联合培养班、“中交疏浚集团联合培养班”“中交集团商务合同人才联合培养班”为典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立班级建制,组成班级组织构架,设立联培班班委,邀请专业老师、一线辅导员及就业专干、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等担任班级的班主任、“筑梦导师”,并与企业管理层、工程师等实施“二元导师制”校企联动共管,联合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了基础的岗位理论课程,还开设了企业文化课程、职场礼仪课程、工程伦理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等,更是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企业项目现场的实践实习活动,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对广大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更早地接受到系统且严谨的培育,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形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对往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长期工程。因此,在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企业要强化业务培训模式,与高校建立起长期的“互联网+”新型网络思政教育,牢牢把握互联网平台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动权,依托互联网建立高校“工匠精神”继续教育网校,企业与高校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宣传教育网站,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客户意识、战略意识等[13],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进而培育出“真正的”工匠,在实践中将其凝炼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工程文化与价值观,最终整合为工程实践内生发展的动力资源[18]。

[1]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2):95.

[2]张清俐.“中国智造”呼唤现代工匠精神,重视职业操守、追求产品内涵、注入时代元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6-01.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4]杜向阳,来兴显.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讲好唯物辩证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76.[5]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6.

[6]刘冰.理工科学生特点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346.

[7]闫坤如,龙翔.工程伦理学[M].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4

[8]丁彩霞.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18.

[9]张烁.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N].人民日报,2017-01-05.

[10]刘维涛.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N].人民日报,2016-06-21.

[1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 2016(11):66-71.

[12]黄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N].北京日报,2016-03-21.

[13]彭花,贺正楚.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7-99.

[14]黄欢.总理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哪里来?[N].济南日报,2016-04-06.

[15]刘华强.高职院校如何“精准”优化专业设置[N].中国教育报,2016-04-19.

[16]王道春.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探讨[J].高教学刊,2016(22):30-31.

[17]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4):77-79.

[18]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16(3):54-56.

Cultivating Status and Measures of "Artisan Spiri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Engineering Majors

HUJing-pu,YIXian-fei

(SchoolofMarxism,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Artisan spirit" is not only a history tradition among craftsmen in ancient China, but also a spirit quality that current engineers should possess. At present, educ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engineering majors in China needs the guidance of "artisan spirit" which needs to be substantially returned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formulating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to search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the "artisan spirit" educ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subject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is require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from ideology, practice and management level, on "artisan spirit" cultivation value, and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ltivation ways, "artisan spirit" is supposed to internalize into the students' heart, and externalize into the students deeds.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engineering majors; artisan spirit; engineering ethics; training path

2017-06-02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7B26);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17YBZC180);研究生教研教改课题(JG2017ZD03)

胡景谱(1994-),男,湖南浏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研究;易显飞(1974-),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

G712

A

1672-934X(2017)04-0137-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4.02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科工匠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