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玉敏
我是如何爱上《论语》的
文│胡玉敏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读《论语》都会有所收获。因为《论语》的立足点是人,它阐述的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以来最为关心的人生主题:如何做人。因此它是一本关于做人智慧的书,是一本中国人自幼开始终生不辍的必读书。教育工作者读《论语》就更有意义了,因为孔子这位大圣人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就在他们师徒的教学过程中,在他们的交往对话中,就在《论语》的字里行间。
近几年来,国学逐渐热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本中不断被强化,使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宋初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使我对《论语》肃然起敬。于是我捧起了《论语》这本书。老实说,刚开始我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来读它的。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学校长,不能不了解《论语》,否则是会被人笑话的。
刚开始学《论语》时困难重重。一是自己的古文功底薄弱,觉得它艰涩难懂。二是由于年代久远,文中的人名、地名多而陌生,和现代社会差距很大。三是《论语》本身是语录体的,一条一条跳跃性很强,缺乏故事性和情节,不像小说那样有趣。总之,学起来很吃力。后来,朋友给我推荐了《南怀瑾全选集》这套书。我重点阅读了第一部《论语别裁》,一看便入了迷。南怀瑾大师精辟犀利的文风、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子便吸引了我。我一连把这本书看了两三遍,好像开始接触到了《论语》的灵魂。
在这前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节目,我也成了众多“于丹迷”里的一员。尽管有一些人非议于丹和南怀瑾先生,说他们讲国学经典不严谨,过于通俗和迎合现实,但我还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是他们的通俗解读,拉近了我与《论语》和孔子的距离。自此,我学习《论语》的兴趣和信心真正被激发起来。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把《论语》逐条摘抄注释了一遍,重点参考了杨伯峻、钱穆、张艳国、南怀瑾等先生对《论语》的评析与解读。后来,我又接触到了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关于《论语》的著作和演讲录,使我对《论语》和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就试着用他的治学精神来学习和钻研《论语》,顿时有了登堂入室之感。
再后来,我开始由“学《论语》”过渡到“讲《论语》”了。我先在学校给学生们讲,令我兴奋的是,他们很喜欢听,说我的解读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后来,我在学校的“道德讲堂”给全体教职工讲,也受到了欢迎。我还走出校门,应邀到洛阳市教育局、洛阳市教研室、涧西区检察院兄弟学校等单位讲《论语》。听众评价说我讲得幽默,通俗易懂,能恰当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也很乐意给大家讲,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我坚信讲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讲是对学的促进,每讲一次,我都会得到一次提高。如果说“走近经典,道不远人”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那么“走近经典,传播文化”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为什么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就是源于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我们的文化有“根”。而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就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最主要根系之一。尽管历经风雨,这棵“文化之树”枝叶有些斑驳和“泛黄”,但是她的根脉却是稳固的。 所以,爱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有紧密的联系,弘扬儒家精神,激励爱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光荣使命。
我认为,《论语》是医治心灵浮躁的一剂良药,也是医治冷漠、麻木和倦怠的一剂良药。我想把《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介绍给教育同仁们,使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启迪更多的人奋力前行。走近《论语》,认真学习,分析《论语》中的做人智慧和教育智慧,吸收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精华,以便在现实生活中既坚定操守又与时俱进,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高尚人。读《论语》与国、与家、与修身、与养生、与为人处世、与心灵幸福等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读《论语》,传播《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