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刀刀总关情
——记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非遗特色课程建设

2017-03-23 10:06:31|
教育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竹刻技艺民族

文 | 李 毓

竹雕刀刀总关情
——记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非遗特色课程建设

文 | 李 毓

“非遗”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态文化资源,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十多年前就开启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传承与革新之路,探索之旅,始于竹刻,打造“12345精雕细琢”建设体系,播种“非遗”精神。

坚持一条主线,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学校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目标,十多年来,坚持潜心建设竹刻特色课程,从未间断。

嘉定,素有“竹刻之乡”的美称。以明代的朱松龄为代表开创了“嘉定派竹刻”,清朝年间,更将嘉定竹雕艺术带入禁苑,并对宫廷雕琢手工艺产生影响。从90年代后期开始,学校就立足嘉定竹刻艺术这一地方性课程资源,将竹刻艺术与美术、劳技教学相融合,为探索“弘扬竹文化,打造学校特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学校被教育局授予“嘉定区民族文化培训工程基地学校”。从此,学校在传承竹刻技艺的基础上创新“竹文化”建设,即以国家级子课题—嘉定竹刻创意教学之探究为切入点,以“承民族文化,育芬芳桃李”为主题,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着力在竹雕刻、竹诗文、竹音乐、竹环境、竹精神五个方面打造“竹文化”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推进学校的内涵提升。

巩固两个保障,为民俗技艺传承保驾护航

实施“竹品校园”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贯彻实施“建竹品校园,育竹质少年”的学校愿景,学校开展“竹品校园”项目建设,实施自然环境改建,让校园充满教育氛围,体现文化特质,呈现学校文化特点,让每个细节育人。学校连续5年实施绿化改建工程,种植了紫竹、金丝竹、慈孝竹、金镶玉竹等多种竹子,新建了竹亭、博园、长廊,与竹子相得益彰,为学生提供绿意盎然的学习环境。2012年新建了校园景观—书童假山池,一池,一砚,一童,将学校的书法建设融入其中,与竹艺馆呼应,又以竹命名学校建筑与道路,以楼名和路名的寓意应和学校的竹文化,成为学校特色。另外,优化特色教育场所,改建竹艺馆、竹刻教室、书法教室及王新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在竹品校园创建过程中,师生挥洒智慧与汗水,收获成功与喜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自培和外聘相结合 一所学校的特色创建与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有着莫大的关联,师资是保障学校特色工作更大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校采取自培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特色课程师资队伍。

在自培上,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特色课程的师资水平。一是通过成立王新老师工作室,促进了王新老师特色竹刻课程教学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特色课程教研组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三是通过教师“青竹”社团活动,将竹刻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选修科目,促使特色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和成熟。

在外聘上,学校邀请市美术教研员沈金龙和区美术教研员沈琪老师定期对我校的特色工作进行指导,聘任马陆竹刻名人蒋玉铭、苏玉蓉夫妇担任竹刻辅导教师,扩大竹刻课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壮大师资队伍。

坚持三个抓手,将民族技艺传扬落到实处

以“基础课程”为抓手,促学生个性成长 学校将竹刻纳入基础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成长。首先以课程落实为保证,做好普及工作。其次,以社团建设为提升,培养学生特长。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拓宽课程设置的思路,真正将学校的特色教育融入其它课程中,发挥竹刻的辐射作用,如推进纸刻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提高学生的“刻”技,拓展传统技艺。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助竹刻花满枝头 自2009年起,学校先后开展了国家级子课题—《嘉定竹刻创意教学之探究》、区级课题—《基于“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的德育发展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加强竹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先进性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的开展,旨在传承民族技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工作。

以“展评活动”为抓手,激学生体验成功 看一看:六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从参观校园、竹艺馆开始,既可以初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好奇心,也让他们在参观学校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时,产生完成优秀作品并在此展出的渴望,激发他们的成功意愿。

评一评:结合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竹刻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创作作品。每年开展学生优秀作品评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努力付出以后的成功和快乐。

展一展:学生作品一般经历三个过程,一是在艺术节的时候展出,让学生在同年级学生中体验成功感;二是将一部分优秀作品收入学校《学生竹刻作品集》,以供同学们传阅学习,扩大成功感;三是将特别优秀的作品收入到学校竹艺馆,成为今后新生学习参观的对象,建立其与学校的情感。

自2009年至今,学校先后参加展示活动、比赛等,学校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四个品质:让优秀传统文化惠及每个学生

周贤敏同学曾在《竹刻,我喜欢您》一文中写到:“在我的眼里,学习竹刻像是一种标志,象征着我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一分子。”不论是联中在校生,还是已毕业了十多年的往届生,他们都曾手持过一把竹刻刀,都培育着四个优良品质。

一是培育坚毅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每一件雕刻出来的成品,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学生在雕刻过程中需靠着一分坚持,把持一分恒心,培育坚毅的品质。

二是培育细致的品质。“要学习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需精雕细琢。”王新老师总对学生们这样说。王老师还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与长处,鼓励学生积极雕刻,肯定学生娴熟刀法,细致用心。于是,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三是培育质朴的品质。“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留青浅刻,质朴清雅。契合学校“以勤治学、以文养性、以朴立身”的校风,培育学生质朴的品质,用心用情雕刻作品。

四是培育自信的品质。“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培植文化自信于学生心灵深处,对未来有追求与梦想,做自信自强的有用之才。

尝试五项延伸: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学校师生勇当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学校探寻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尝试两个“技艺的拓展”和三个“内涵的延伸”。

技艺的拓展:纸刻与木刻。在竹刻的基础上尝试传统技艺的拓展,开展了纸刻与木刻的创意教学。余丽红老师自三年前开始从选材、构图、剪制、上色、装裱等方面开展研究,每一环节都倾注着她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付出。她和学生们的作品质朴纯真,雅俗共赏,创意无限,寓意深邃。她的《纸·语》个人作品展也相继在区文化馆和镇文体中心展出。赵姝娇老师带领学生从学习木刻的版画知识,到亲临体验,学习刻技,再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鉴赏能力。学生的作品虽尚现稚嫩,但已迈出了尝试的步伐……

内涵延伸之竹竿舞。文化传承,坚守初心。学校在不断探索、播种“非遗”精神的同时,积极探寻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于是,充满民族特色的竹竿舞项目应势而生,在竹竿的铿锵碰击声里、在分分合合跳跃的韵律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寻求民族文化内涵的延伸。

内涵延伸之竹诗文。早在公元前一千余年,竹就成为古代诗人吟诵的题材,《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名句。学校开展了收集、吟诵和品赏竹诗文的系列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诵读诗文、观赏书画、提升素养”的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民族文化的愿望。

内涵延伸之竹精神。学校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结合校风、学风建设,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为推进,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文化”为最终目标,以竹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培养学生“勤奋谦虚、文明坚毅、朴实无华”的精神,全面提高师生的艺术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学校教师,求索进取,甘于奉献,唯愿“幼竹”长成凤尾森森的竹林,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我们相信:竹刻技艺,后继有人;竹刻魅力,永远留青。

“雨来有清韵,风吹有清声,月照有清影,日出有清荫”。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历经六十年的薪火相传,校园内竹韵飘香,教师合作进取,学生朝气蓬勃。竹刻刀刀雕竹丝,学子笔笔划未来,随取一枝清瘦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单位: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猜你喜欢
竹刻技艺民族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我们的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文化产业(2020年12期)2020-06-18 02:47:10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艺术品鉴(2017年5期)2018-01-31 02:06:43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