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观友 王国人
学校特色创建的价值分析
文 | 黄观友 王国人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每所学校都蕴含着潜在的优势,办学特色建设就是转变观念,进行艰苦的创造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显现优势的过程。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定具备鲜明的办学理念,它凝聚着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凸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办学理念是创建学校特色的基础,特色建设是办学理念的实践与发展。
学校始终秉承“博学博爱、求知求真,用爱和责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在近60年的的发展历程中,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千栋梁,其中为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知名高校输送了数千名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亦应随之丰富完善。尽管学校曾尝试进行“科创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此,学校将申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项目的最终目标设定为“德智双育,一校多品”,希望通过校园活动课程的开设让学校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幸福之地,使学生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博学、乐学、能学、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形成“阳光、自信、包容、大气、坚韧”的人格气质;通过校园活动课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取向”诸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办学理念的实践,也是对此的丰富、发展与创新。
新课程改革使学校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也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特色”永远伴随时代的脉搏应运而生。本校申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项目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校本课程提供保障。“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致力于让“学生活动课程化”“课程开发校本化”“校本课程成果化”,是焕发办学活力,凸显学校独特的文化和课程特色的必经之路。
管理机制作为动力系统,将对学校特色的形成产生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学校特色建设应加强管理,向管理要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校特色的管理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一所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师考评等方面,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创建教育的目标,进行相关的改革与调整,使管理机制与学校的特色目标及办学思路相匹配。特色项目建设将对传统学校管理机制提出挑战,传统的“行政科层级”管理模式必将让位于“民主制度化”管理。采取“民意积聚”—“顶层设计”—“分层开展”—“师生协作”—“成果共享”的管理模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行政办—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室—信息办—总务处”一盘棋运行,形成合力。通过特色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创新来体现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具有各种才能潜质的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逐步形成竞争有序、开放协作、创新进取的教学管理特色。
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在在新时期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举措。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完善的长期的艰苦的追求过程,特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而生、而存、而长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发挥学生之所能、扬其所长、科学育人的过程,是集全校教师智慧、辛勤劳作、孜孜奉献的过程。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项目建设,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