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剑文
不要只迷信“爱”的力量
文│温剑文
——李镇西
你也许会认为我哗众取宠!几乎每个老师都知道,每一个教育者最不能缺的,就是爱心,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热爱,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有一位老师曾问我:“现在的学生似乎很难感动,不管我怎么关心他们,怎么对他们好,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
我的回答是:“你是班主任,不是保姆。”
在很多教育者的心里,“师爱”这个词是被无限放大的。他们认为,只要有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热爱,就能感动天感动地,能解决孩子身上的一切问题。姑且不论你到底是不是真心爱你的学生、有多么爱你的学生、付出了多少爱,寄希望于用爱来解决一切问题,本身就是狭隘的。
13年前,我毕业后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那时我的班主任工作刚刚起步,班上有一位女孩子犯有一种奇怪的病,一旦犯病,你就必须立刻送她回家,只有在她邻居家的老大爷那里治疗才能好。但这个孩子却厌学,脾气性格也很古怪,有些孤僻,我一直尝试着走进或走近她的内心。
我曾不止一次听我的前辈们讲,要改变一个孩子,就必须要付出自己全部的爱。所以我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犯病,我总会骑上摩托走十多里山路送她回家。山路崎岖,好多次都差点掉到山崖下。生活中我也对她无微不至,经常跟她聊天,关心她的生活,劝她不要因为自己的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她也常跟同学说,为我对她这么好而感动。有一天她与同学吵架后不想读书了,当我劝她时,她对着我吼:“别说了,烦不烦?你不就是送我回了几次家吗?不就是花了点油钱吗?等我长大了,两千块还你够不够?”这个故事不是编的,真实可靠,且还有后续;但我不想再讲下去,因为后面的故事差点让我离开了教师这个我挚爱的事业,我更怕改变大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和追求!
我们再看另一个方面:家庭教育。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爱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含辛茹苦,舐犊情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但现实是,很多的家长感慨:“我实在是付出了很多,可是我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出问题!”姑且不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不论家长的这种感慨是否正确,现实的问题是:“爱,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
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孩子不为所动,感化不了,依旧我行我素,这成了很多父母和很多老师共同的疑惑。原因是多样的,比如方式方法,比如教育理念,比如一味地用我们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想法,比如有的师爱和母爱已经超越了爱的范围而成了一种溺爱。
抛开教育,情感学家会告诉你,男女之间恋爱的时候,你如若付出太多乃至于失去自我,你并不能拥有一份完美的感情,因为轻松拥有的东西几乎每一个人都不会在意,他得到时轻而易举也就不会珍惜;营养学家会告诉你,营养过剩照样会消化不良,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危害生命健康;哲学家会告诉你事物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谓“物极必反”。这些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
很多教师是伟大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看到这么一种类型的班主任:几乎是24小时全程陪护,生活中除了学生还是学生;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照顾学生;学生生病了亲自送医院,端茶送水喂饭,堪称学生的保姆。我的一个同事更是将“师爱”发挥到了极致:一个月的工资有30%是用来奖励给学生,请孩子吃东西。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只会有更多的索取。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就会有我的同事那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没有感恩的心!”
这是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成长的背景吧!现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哪怕不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心里,也都是宝贝。再加上大量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们照顾着,从小到大他们习惯了所有的人都围绕着他转,自我意识和唯我独尊的思想几乎成了这一辈孩子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不懂得珍惜别人对他的关爱,更不知道感恩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你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就是这么长大的,再伟大的爱对他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何来感动?我家小子刚学会说话时讲的最为顺畅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
所以,一味的、单纯的“师爱”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个人的几点愚见如下:
其一,“师爱”不能只是简单的爱,而应该体现在教师的道德和责任感上,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未来负责。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保姆式的单一的对孩子生活的关心和爱不能教育好孩子。
其二,师爱是无私的,既然你付出了,就不应该要求回报。师爱不应该具有目的性,如果爱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动,那么,即使孩子有让你感动的行为,也会打上鲜明的功利色彩。我们不能让“师爱”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一种必备的工作品质和素养。我们应该时刻怀着对学生的爱去工作,而不是为了班主任工作才去爱学生。
其三,“师爱”不是溺爱,磨练孩子的精神、打磨孩子的意志是爱,纠正孩子的缺点、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是爱,让孩子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负责是爱,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发展孩子独立的个性也是爱。爱不只是关心,还包括包容、自省、纠正、赏识、责罚和批评,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要做的事情。百依百顺,家长已经做得够多了;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李镇西校长曾说过:“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非要大家不要相信“师爱”,如果你没有师爱,请不要从事这项工作,那就像根雕艺术家没有刻刀、软件工程师不懂电脑、品酒师不能喝酒一样,一切都是空谈。但我们绝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爱”字上,失去原则的爱只会毁了孩子。班主任的工作不只是爱孩子,更应该教育孩子,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孩子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具备终生受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将来能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这才是班主任工作正确而神圣的目标,
所以保姆式的班主任并不是可取的,哪怕你达到了你的目的。
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行的,但是只迷信“师爱”是万万不行的!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作者系全国知名班主任,国家德育核心期刊《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人物,班主任国培计划授课专家。个人成长故事入选大型教育叙事丛书《今天我们这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