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刚勋
看世界,仅有自己的角度是不够的
文│白刚勋
每年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因为入学年龄分界岭在8月31日,总有些9月份生日的学生家长急于让孩子提前入学。其实晚些入学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坏处,因为接近一年的差距,孩子们在低年级就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常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群体里会更出色一些,学习技能更强一些。有时家长和老师不去细致区分孩子们的差异是由能力还是由生理差别造成的,过于焦虑或者责备就容易使年龄小的孩子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中失去自信心。其实不仅是入学年龄上存在的差异,同龄男女生的成熟期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女生相对成熟得早,比较懂事,因此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学业上比较有优势;男生要晚熟一些,到初三及高中阶段才是他们发力期。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没有关键阶段对男生的鼓励与鞭策的话,很多有潜质的男生会因失去信心而“泯然众人矣”。成功学之父奥里森·马登说过:“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品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格外关注的,教育本身就需要慢养,静待花开,让种子和幼苗有充足的时间、阳光和养料。
艾尔·巴比说:“许多你自认‘知道’的事情不过是你赞同或相信的罢了,很少是亲自经历或发现的。”现今社会,教育一直是百姓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时常有些不好的新闻成为头条,引发民众的关注。我们经常说师德如医德。医德可见性强,其好坏往往是即时就能看到效果的;但师德好坏的显现没有这么快,其结果往往是慢慢显现出来的。所以,不要随便定性一位教育工作者。
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的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一致的。”自己成长与教人成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是理工科,当遇到那些苦恼于数学的学生时,我总觉得数学真的不难,很好学。其实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优势智能是不一样的,思想永远不是一个容器,用来装载他人的想法。一个简单的教学行为,其中隐含着一些精神生活中最有效和有意义的法则,教育的规律真的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一位教师不是走上课堂讲课就意味着成熟的,这期间至少要经历六至十年时间的磨练。因此教育是专业化很强的职业,不是随意可以用别的行业的规律或经验替代的。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点。加扎尼加在《双脑记》中指出科学研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充满新奇,“人生中那些值得纪念的巅峰时刻总是零星散落,作为背景的是许许多多平凡的工作日—辛苦,而且时常显得有些枯燥”。研究发现,智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还要拥有充沛的精力和务实的头脑以及运气。“有这么一些科学家被幸运砸中。他们的实验揭示了某些有趣而又重要的原理,一时间万众瞩目。他们或是陶醉于聚光灯下,享受关注带来的快感;或是简单地接受了这个事实,继续踏上旅程,开始探寻其他感兴趣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现象与规律后,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理性地分析判断事物,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一条许多显性或隐性因素在内所构成的成长链。梳理这个链条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从平常中看到不平常,关注普通中的意外现象,对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其实并不是结果本身有多特别,只是它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有利于我们打破认知的局限性,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看待周围世界要有自己专业的角度,但仅仅有自己的角度是不够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