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日记》四库本讹误考辨

2017-03-23 09:54:18王篤堃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四库尚书日记

王篤堃

《尚书日记》四库本讹误考辨

王篤堃

王樵《尚书日记》是明代《尚书》研究的重要著作,至今尚无点校本。已知现存版本有万历十年于明照刻本、万历二十三年彭燧刻本、万历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万历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清丁丙跋、万历王锡琛重修本、崇祯五年庄继光重修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比勘《尚书日记》诸版本,四库本有讹改、脱衍、倒乙诸方面问题,详细梳理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界提供对四库本《尚书日记》的全面认识。

王樵;《尚书日记》;四库本

王樵(1521-1599),字明逸*《明史》二百二十一卷“明逸”作“明远”。焦竑《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方麓王公行传》(《澹园集》卷三十三)、胡渭《禹贡锥指》、冯煦《金坛县志》均作“明逸”。,号方麓,南直录金坛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著述文集《方麓集》16卷,邃于经学,有《春秋辑传》13卷、《尚书日记》16卷、《书帷别记》4卷等。诸作之中,尤以《尚书日记》为著。《经义考》谓“有明一代以《尚书》之学著闻者绝少,而异说杂出”,然“《日记》字比句栉,讨论折衷,或并存众说,或定从一家,必求至当之归,而于历象、玑衡、地理皆详稽而得其依据”[1],四库馆臣赞是书为“斟酌于古今之间而得其通者”[2],刘起釪先生亦认为此书“是在朱学思想下的独立思考的用力之作”,堪称“有明一代著闻之作”[3]。因此,对是书的研究将会独具其学术意义。

据笔者所知,《尚书日记》现存七个版本:万历十年于明照刻本、万历二十三年南昌彭燧刻本、万历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万历二十五年蔡立身刻本清丁丙跋、万历王锡琛重修本*万历王锡琛重修本,未记所刻年月。书前有王樵自序、肯堂序、锡琛序,又有于明照《日记》序、王樵《书帷别记》序、蔡立身《日记》序、彭燧《日记》序(即余本之彭燧跋),可知该本当刻在蔡本之后、庄本之前。据笔者所知,南京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均藏有王本。、崇祯五年庄继光重修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分别简称十年本、彭本、蔡本(包括丁丙跋本)、王本、庄本、四库本。然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只收录该书四个版本——十年本、两种蔡本、庄本[4],且所载某些收藏情况亦与事实有异,如重庆图书馆所藏有王本无蔡本,《书目》误以王本为蔡本,又如南京图书馆今尚藏有十年本,而《书目》未载录。诸本之中,十年本与其余版本在体例与内容上出入较大,非最初定本;彭本、蔡本十分相近,蔡本或承彭本;王本当据前面诸本修订而成,又王本、庄本存有多处相同的明显讹误,而余本皆无,庄本或沿王本。(关于《尚书日记》版本流变情况,因受篇幅限制,此处仅简要标出,将另撰专文探讨。)

张宝三先生《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中文经部善本书录四种》一文撰录了《尚书日记》十年本的版本信息,并对该书内容作了简要评析[5],然其目的或重在介绍推广,故并未在版本比较与内容研究上多作深入。今比勘诸本,可以发现四库本存在讹改、脱衍、倒乙诸问题,可以对“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提供一种镜鉴[6],并为学界了解王樵《尚书日记》提供基本信息。

《四库全书》之文本讹误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前者如顺延底本之误、校刻失误等,此类于诸版本中多可见。后者多与政治因素有关,如避讳、改字等。然二者又多有交合,并不绝然两分,当就具体案例来分析。

一、四库本之讹改

比勘《尚书日记》诸本,四库本之讹改现象略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因形近而讹

1.黄氏曰:“……一日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二十九日有余,一周天所行之路谓之白道。”(《尧典》)

按:二十九,十年本作“二十七日”。查黄裳苏州石刻《天文图》为“二十七日”,王应麟引该段亦作“二十七日”[7]。 “一日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则二十九日为三百八十七度百分度之七十三,二十七为三百六十度百分度之九十九,二者相较,“二十七日”更佳。

2.麻有子曰枲,无子曰苴;铅,黑锡;松,泰山之名林;怪石取为器用,犹今徐之砀也。(《禹贡》)

按:名林,余本皆作“名材”。林为多木,松当属材而非林。汉桓宽《盐铁论·通有》:“而蜀、陇有名材之林。”[8]四库本“林”字当讹。

3.七州皆止一,至此州独载其三边者,止言海、岱则同于青,止言淮、海则同于扬。(《禹贡》)

按:止一,余本皆作“止二”。本句以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扬州“北据淮,南距海”言徐州之边界有三。“止言海、岱则同于青”对“海、岱惟青州”言,“止言淮、海则同于扬”对“淮、海惟扬州”言,又“济、河惟兖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可知七州均就两边边界而言。四库本“一”字当讹。

4.太行在怀州之北,连亘数州,为河北脊,以接恒岳,河北诸州皆旅其趾。(《禹贡》)

按:旅,余本皆作“旋”。旋其趾,指诸州环绕于太行山麓。朱熹曰:“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9]四库本“旅”字当讹。

5.民可近,不可卜,岂不信哉?(《五子之歌》)

按:卜,余本皆作“下”。据《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知四库本“卜”字当讹。

6.谓如甲有所犯罪,虽小于乙,而其情罪出过误,乃惟怙终,自作不法,用意如此,虽罪小,乃不可不杀;又如乙有所犯罪,虽大于甲,而其情本非怙终,乃惟过误,或为人所误,偶尔如此,既服罪输情,乃不可杀。(《康诰》)

按:“而其情罪出过误”之“罪”,彭本、蔡本、王本、庄本均作“非”。若以“罪”论,则甲的情罪是出于过误,此与“不可不杀”不合;且后一句中“本非怙终,乃惟过误”应与“非出过误,乃惟怙终”相对。四库本或因误减偏旁而讹。

7.“不暇”者,有所事,所事既专,则无暇于酒矣。下困言所事之实,曰:“惟欲助成王德之显明及尹人之祗辟尔”。(《酒诰》)

按:困,余本皆作“因”。下因言,即“下面接着说”的意思;“困言”不通。四库本“困”字显讹。

8.刑罚虽不可废,然不以是为务,而取足于是也。“惟行而厎其至”,谓推行此二者之心则无所不至。(《康王之诰》)

按:惟,十年本、蔡本作“推”。“推”与下句“推行”相应。又此处应为引蔡沈《书集传》“‘厎至’者,推行而厎其至也”句[10]238,知“惟”字当讹。

(二)因音近而讹

1.闾井小人稍知黑白者,不肯为穿窬之事,至于父子、兄弟之常,则往往为之,自以为无伤也,风俗由是而坏,争乱由是而起。(《康诰》)

按:“往往为之”之“为”,十年本作“违”。该句句意应是普通的人不作偷盗之事,但对父子、兄弟间的礼数,却常常违背,还自以为无伤大雅,实则风俗由此而坏,争乱由此而起。四库本“为”字当讹。

2.有司,谓克有其敎;明享,谓不失其禄。(《酒诰》)

按:司,余本皆作“斯”。据《酒诰》“有斯明享”,四库本“司”字当讹无疑。

3.盖顽民不自省己之迪屡不静乃不康宁之大者,反咎周之迁徙、讨伐为不康宁,故每提尔而告之。(《多方》)

按:尔,余本皆作“耳”。据文意,“尔”字显误。又吕祖谦《增修东莱书说》云:“盖顽民不自省己之屡叛屡起乃不康宁之大者,反咎周之迁徙、讨伐为不康宁,不自责而责人,此其所以为恶也,故每提耳而告之。”[11]363四库本“尔”字当讹。

4.汉宣帝综核名实,非不明矣,而不能知弘、石之奸;唐宣宗抉擿细微,非不察夷,而不能知令狐绹之佞。(《立政》)

按:夷,余本皆作“矣”。据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四库本“夷”当作“矣”。

5.吕氏曰:“穆王方自忧危,恐不克缵承遗绪,故亦免君牙无忝祖考。”(《君牙 》)

按:免,余本皆作“勉”。据文意,此处当是“勉励君牙”之意。吕祖谦《增修东莱书说》亦作“勉”[11]420。四库本“免”字当讹。

(三)因上下文而讹

1.尧舜岂有困穷之士哉?而不废困穷则真尧之心也,只以举舜观之,可见矣。(《大禹谟》)

按:尧舜,余本皆作“尧时”。尧让位于舜,可见尧“不废困穷”之心。据“真尧之心”,前文应独对尧言。四库本或因上下文“尧舜”而讹。

2.朱子曰:“此是三篇之序。第一句说《皋陶谟》,第二句说《大禹谟》,第三句说《益稷》。皋陶之间语势亦相连,孔壁中析为三篇,故其序如此。”(《益稷》)

按:皋陶之间,余本皆作“皋益之间”。据“之间”义,当为“《皋》《益》”。另据朱熹“此书伏生本只是二篇,《臯陶谟》《益稷》之间语势亦相连,孔壁中析为三篇,故其序如此”[12],知四库本或因上文“皋陶”而讹。

3.其源有九水,故名九江,其后会聚日广,洞庭百里,而洞庭山遂在其中,故因山得名而曰“洞庭”焉。(《禹贡》)

按:洞庭百里,余本皆作“方八百里”。据文意,后有“因山得名”,则前不应直称“洞庭”。“八百里”者,姜夔有诗云“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13]。四库本或因上下文“洞庭”而讹。

4.故今之河患与武帝时无异。顾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议者以为河之北则会通之漕废……予则以为河患而会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禹贡》)

按:河患,余本皆作“河北”。据前文“议者以为河之北”句,此处当是“河北”。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夫庙堂之议非以南为壑也,其虑以为河之北则会通之漕废,其系于朝廷甚重。余则以为河北而会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可以河也”*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二,张元济主编《四部从刊续编》本。。四库本或因上文“河患”讹。

5.盖甲士则毎两之长,而步卒则各供其长而为之助者也。一乡一甲则一万二千五百人,盖五百两也,卿一人统之,天子六军则七万五千人,凡三千两。(《甘誓》)

按:一乡一甲,余本皆作“一乡一军”。据文意,后有“六军”,前当有“一军”与之相应。《续古今考》曰:“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以家计之,则万二千五百家。一乡一军,六乡六军,计七万五千人。”[15]四库本或因上文之“甲”而讹。

6.吕氏……又曰:“统万事而分职之,则有六卿之职焉。”(《周官》)

按:职,十年本作“治”。“分职之”不通。《增修东莱书说》亦作“统万事而分治之”[11]386。四库本或因后一“职”字而讹。

7.《无逸》篇言殷之三王及文王享国若干年者,皆谓在位之年;此言享国之年,乃从生年而数。(《吕刑》)

按:享国之年,余本皆作“享国百年”。《尚书》原文作“王享国百年”,“百年”又与“若干年”对应。《尚书正义》亦云“此言享国百年,乃从生年而数”[15]。四库本或因上文“在位之年”而讹。

8.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地,晋人不出秦兴忿尸为死寇,晋人不应,晋有谋也。,遂自茅津济河殽尸而还。《秦誓》当作于此时。(《秦誓》)

按:“济河殽尸”之“河”,余本皆作“封”。若作“河”,“殽尸”则无谓语。据《左传》“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16],四库本或因上文“济河”而讹。

(四)因避讳而改

1.“九族”,孔氏云:“高祖、玄孙之亲。”(《尧典》)

按:玄,四库本缺末笔,余本皆作“玄”。四库本中,凡以“玄”为偏旁的字均同此处理,如“弦”、“絃”。

2.程子曰:“事之最大最先在推测天道。治历明时,万事莫不本于此……顺时作历创制立度,治之法也。”(《尧典》)

按:历,四库本作“厯”,余本皆作“曆”。

3.胤国之侯受王命为大司马,掌六师。(《胤征》)

按:胤,四库本缺末笔,余本皆作“胤”。

4.襄九年《左传》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孔氏曰:“自商丘迁焉,都虽数迁,商名不改。”(《商书》)

按:丘,四库本作“邱”,余本皆作“丘”。

5.“弘”如“人能弘道”之“弘”。(《周官》)

按:弘,四库本缺末笔,余本皆作“弘”。四库本“弘”字除缺笔处理外,又时以“宏”字替,如“公论道,孤宏化”[2]612。

(五)因政治原因而改

1.若有期无岁,则如外域但以草木开落为春冬;又有年无月,但以月盈亏为时候,此便是荒远之俗。彼以射猎为生,不知耕稼生养之道。(《尧典》)

按:外域、荒远,余本皆作“夷人”“夷狄”。

2.如今诸处降人,例以南北更调安置。(《舜典》)

按:该句,余本作“北虏降,调两广;南蛮降,调北边”。

3.魏太常曰:“大地之脉咸祖昆仑,而南北二络最大。北络发于昆仑之阴,折而东行,其背为塞北,其面为中国,而其余气为东夷,东夷气散而弱,世为不侵不叛之臣。北狄广漠万里,龙气深厚,其性沉鸷。阴山横亘千余里,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控御北垂,至为要害。”(《禹贡》)

按:塞北、深厚、沉鸷、南北,余本作“北狄”“粗顽”“杀伐”“华夷”。

4.以海运为常,起于元,然风涛之阻、岛屿之险,或不能无没溺,未可以为长计也(《禹贡》)

按:该句,余本作“以海运为常,起于胡元。彼胡也,秦越吾民而虐用之,无足怪者,奈何中国而欲效之乎?”

5.故《星传》谓“北戒为塞门,南戒为岭门。”(《禹贡》)

按:塞门、岭门,余本作“胡门”“越门”。

6.古者圣人疆理中国,中外异,宜各有界限,故禹迹之旧,中国世守之,一有玷缺,则中国之祸终有不可料者。后世有以燕云之地弃之敌国者,中外接壤,曾不几时,子孙亲受其祸。(《立政》)

按:中外、敌国、中外接壤,余本作“华夷”“夷狄”“华夷同壤”。

由上述几例可知,四库本凡遇“虏”“夷”“胡”等相关字眼必篡改。这一现象显与政治有关。乾隆皇帝在撰修《四库全书》时即令“或明人所刻类书,其边塞兵防等门,所有触碍字样,固不可存。然只须删去数卷或删去数篇,或改定字句,亦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废全部”[17]。上面所引“虏”“夷”“胡”等相关字眼当属“触碍字样”。此外,如“秦越吾民而虐用之”等句或因不利于舆论的导向,故也要删改之。

总言之,《尚书日记》之讹改现象较为频繁。其中,因形近、音近、上下文而讹三种情况应多属校勘古籍之难免失误。而因避讳与政治原因二改两种情况多属有意而为,尤其是后者,统治者为求遮掩,大加改动原文,颇影响文本旨意。

二、四库本之脱、衍、倒

相较于讹改情况,《尚书日记》四库本中的脱、衍、倒问题就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其一、脱、衍、倒现象较少;其二、多数脱、衍、倒现象并不影响文本内容的正常理解。兹分作三小节各考证之。

(一)四库本之脱文

版本的脱文或为一字,或为一句、数句乃至一大段。《尚书日记》四库本中多出现一字之脱。兹举各例如下:

1.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而故道遂淤。(《禹贡》)

按:四库本于“又”字下脱一“南”字,余本皆有之。丘浚《大学衍义补》曰:“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18]

2.百里则采也,二百里男也,三百里则诸侯也。(《禹贡》)

按:四库本于“二百里”下脱一“则”字,余本皆有之。据前后句式,此处应有“则”字。

3.唐郭从对明皇曰:“在庭之臣以言为讳……”(《五子之歌》)

按:四库本于“郭从”下脱一“谨”字,余本皆有之。据史实,当为“郭从谨”[19]。

4.又《周官》近诰体,《吕刑》以命吕侯则类于命,以普告司政典狱则类于诰,而皆为此二篇,训之变例也。(《伊训》)

按:四库本于“而皆为”下脱一“训”字,余本皆有之。若无“训”字,则句意不通。

5.按经文往往述汤事……皆为太甲继汤后之辞。(《伊训》)

按:四库本于“皆”字下脱一“明”字,余本皆有之。

6.蔡氏曰……又曰:“……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祓之。”(《微子》)

按:四库本于“其璧”下脱一“而”字,余本皆有之。《书集传》亦作“受其璧而祓之”[10]22。

7.吕氏曰:“……《无逸》、《立政》,周公戒成王之书也。”(《周官》)

按:四库本于“周公”下脱一“教”字,十年本、彭本、蔡本皆有之。《增修东莱书说》:“《无逸》、《立政》,周公教戒成王之书也。”[11]382

8.《鲁语》云:“杼,能帅禹者也。”(《胤征》)

按:四库本于“禹者也”下脱“杼,少康之子,盖亦贤君”一句,或因此句在篇末,失误致脱。

9.《蔡传》篇末总意提得甚分晓,曰“先言天立君之意”,指“惟天生民有欲”以下。(《仲虺之诰》)

按:四库本于“天立君之意”下脱“而天之命汤者不可辞,此句括尽此一节之意。天立君之意”数句,余本皆有之。四库本或因误混两“天立君之意”而致脱。

10.邹氏曰:“王城、下都皆在河之南、洛之北,距洛近而距河逺,下都尤近洛水,故曰洛阳。西阙阳县,而河南郡治焉。”(《洛诰》)

按:四库本于“西”下标“阙”字,并空三字。据余本,所缺文字为“汉为洛”。四库本当因底本残缺而脱。

此外,《尚书日记》四库本在《舜典》卷末尚脱有一整段文字,余本皆有之*十年本无“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句。十年本与彭本、蔡本、庄本解经体例不同,只标“舜生三十征庸”并非为脱。,如下所录: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按“陟方”为升遐,则前于尧曰“徂落”,何故史臣记尧、舜二帝之死而异其辞,又涉隐语?且升遐矣,又曰“乃死”,不亦复乎?故无此例也。疑所谓“省方”者得之“陟禹之迹,方行天下”,《立政》字义有同于此者矣。《史记》苍梧之说必有所受,而“卒于鸣条”又出于孟子大贤之口。以愚决之,苍梧难信而鸣条不当疑,崩于行为实,而其出为何事则不可定。司马公诗云:“虞舜既倦,荐禹为天子”,岂有复南巡迢迢度湘水?使知予此说则无此疑也。

该段文字实为王樵就“陟方,乃死”之解和虞舜之死所作的考辨,并未有明显的“触碍字样”,应不是撰修者的有意删除。以此来看,因底本残缺或刊刻致脱的可能较大。

(二)四库本之衍文

《尚书日记》四库本的衍文现象也并不突出。兹就以余本对校之结果择要条列于下:

1.真氏曰:“此魏绛之所以规晋侯也。”(《五子之歌》)

按:“魏绛”下“之”字,余本皆无。真德秀《大学衍义》原文亦无“之”字[20]。

2.亳即今梁国榖熟县是也。(《汤诰》)

按:“亳”下“即”字,余本皆无。

3.或以为通承上七句者,非是。(《微子之命》)

按:“非”下“是”字,余本皆无。余本“非”后均有一圆圈符号以标示断句,四库本无。四库本当去圆圈号而衍“是”字。

4.如禹戒舜曰“无若丹朱傲”、益戒舜曰曰“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无逸》)

按:两“曰”字,余本只有一个,其中之一“曰”当系衍文。

就以上几例来看,《尚书日记》四库本衍文问题并不严重,且所衍之文多不影响原文意。

(三)四库本之倒乙

《尚书日记》四库本倒文之处亦不多,兹就以余本对校之结果条列于下:

1.木、火相克之用也……圣人因其从革之性镕之,而流制以为五兵、田器诸物之用,是金、火相克之用也……金、木相克之用也。(《大禹谟》)

按:金火,余本皆作“火金”。据上文“木、火相克之用”,下文“金、木相克之用”,依次,此处当为“火、金相克之用”。

2.夏都安邑在河之北,太康立十九年,为羿所拒,遂居河南之夏阳,宋开封府之太康县是也。(《胤征》)

按:夏阳,余本皆作“阳夏”。《元和郡县图志》:“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21]知此处应为“阳夏”。夏阳,《尚书日记》另载:“《地志》云:‘龙门山在冯翊夏阳县北’。”[2]355可见王樵亦知夏阳非“宋开封府之太康县”。

3.志或一自满,九族且离矣,况远者乎?(《仲虺之诰》)

按:或一,余本皆作“一或”。据文意,此处应为假设义,“一或”与“一旦”义近,较“或一”为佳。又《尚书日记》中有“而或不能有其有焉,或一有一无焉”,[2]266然此处“或”、“一”不相连;另有“一或私所好而不公,则其弊不可胜救矣”[2]560,与本句结构相仿。四库本“或一”当为误倒。

总言之,以上之脱、衍、倒问题均不太严重,且多属刊刻难免之误,非人为之篡改。然通过对校找出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助益于文本之原貌恢复及顺畅理解,自非无用之功。

三、结论

将《尚书日记》四库本与其余版本对勘,我们发现:其一,四库本讹误较多,其中尤以因形近、音近和上下文而讹的情况居多,脱、衍、倒现象较少,且除了个别的脱、倒问题,总体上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总体来看,以上几种多属校刻古籍过程中的难免之误,不过可能因为校刻不够细致,出现较频繁;其二,在讹、脱、衍、倒诸问题中,尤需注意的是因政治原因而改这一类,因为它们并非刻印古籍时在所难免的客观错误,而是统治者出于掩饰自身之目的而有意篡改,由此可见,《四库全书》之修订或出于学术考虑,然亦涵政治之需要;其三,十年本与余本在体例与内容上相差较大,并非最初定本;在余下版本中,彭本、蔡本较王本、庄本与四库本更接近,其中之一或是四库本的底本。

[1]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487.

[2]王樵.尚书日记[M]//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刘起釪.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7.

[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3.

[5]张宝三.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中文经部善本书录四种[M]//张乃文.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91-194.

[6]鲁迅.且介亭杂文[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1.

[7]王应麟.六经天文编[M]//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223.

[8]桓宽.盐铁论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42.

[9]朱熹.朱子语类[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9.

[10]蔡沈著,钱宗武,钱忠弼.书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1]吕祖谦.《东莱书说》二种[M]//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911.

[13]傅璇琮,孙钦善.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055.

[14]方回.续古今考[M]//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93.

[15]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71.

[16]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593.

[17]清实录:卷1021[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685.

[18]丘浚著,林冠群,周济夫.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172.

[1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5.

[20]真德秀.大学衍义[M].朱人求,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6.

[2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213.

A Textual Study of Errors in the Si Ku Edition ofShangShuRiJi

Wang Dukun

Wang Qiao’sShangShuRiJiis an important work of Ming Dynasty’sShangShu, but it hasn’t been collated so far. Its versions include Yu Mingzhao’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10th year of Wanli, Peng Sui’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23th year of Wanli, Cai Lishen’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25th year of Wanli and also his edition in the 25th year of Wanli with Ding Bing’s postscript in the Qing Dynasty, Wang Xichen’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Wanli, Zhuang Jiguang’s block-printed edition in the 5th year of Chongzhen and the edition of Wen Yuan Ge’sSiKuQuanShu.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ShangShuRiJi’svarious versions,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cluding errors, slip, redundance and inversion. By sorting out these problems in detail,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iKuQuanShuedition ofShangShuRiJi.

Wang Qiao;ShangShuRiJi; theSiKuQuanShuedition

王篤堃,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明王樵《尚书日记》研究”(CYS16156);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创新项目“明王樵《尚书日记》研究”(WXY15YJS005)。

G256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1.010

2016-09-05;责任编辑:沈秀)

猜你喜欢
四库尚书日记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四库学研究专辑
四库学研究专辑
尚书·禹贡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