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次伦创立“泰和合”茶号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

2017-03-23 06:17:01朱海燕陈升毕王秀婷
茶叶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泰和红茶茶叶

朱海燕,陈升毕,王秀婷

(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壶瓶山镇位于湘西北边陲的石门县,这里尽管处于武陵山深处,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却是“宜红”的发源地,曾在十九世纪末期盛极一时,每日客商云集,往来茶工络绎不绝。民国以前,此地称作宜沙,后来改为泥市,1995年改为壶瓶山镇,由于时代更迭,几经更名,作为宜红发源地的荣耀逐渐淡褪消隐,甚至被遮蔽和遗忘。

1886年是中国传统茶产业发展的巅峰,茶叶出口量达26.8万t,但也是中国茶产业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转折点,随后便逆转直下[1]。此前,中国不只独擅种茶、制茶技术,也几乎垄断了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后由于欧洲人将茶叶引种至印度和斯里兰卡,并用现代科技指导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使印度茶业迅速崛起。中国长期引以为荣的传统茶学,在新兴的茶叶科技面前显得相形见绌。在中国茶业面临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广东客商卢次伦只身来到大山深处的石门泥市,创立“泰和合”茶号,通过艰苦卓越努力,将“宜红”推向海外,影响湘鄂赣三省的商业发展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如今,中国茶产业与“一带一路”、“全民健康”、“精准扶贫”三大国家战略方针紧密相关,又面临巨大变革。在大家积极谋划、探索创新的同时,历史长河中沉寂已久的茶叶往事也会不经意触动心弦。循着典籍里的“蛛丝马迹”,寻访遗址,思考甄别,发现当年历尽兴衰的“泰和合”正是中国茶产业向现代转型的一面镜子。它建立起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经营理念,有自己的“茶道”,所以才能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为茶区民众撑起一片天,其创制的“宜红”也为传统茶业带来最后一抹辉煌。其中沉积的精神财富对于今人来说更是受用不尽。2012年以来,作者作为科技特派员,曾多次实地考察,敬仰和崇拜之余,逐渐领悟到“泰和合”自身独特的“茶道”。这里“茶道”不单指修身处世的精神之道,主要指茶事活动中的技术之道(包括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等茶企业的经营生产之道)[2]。现撰写此文,将这种精神财富记录下来,以与同仁商榷。

1 卢次伦创立“泰和合”的历史功绩

1.1 以“拳拳报国”之心,树“实业救国”典范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众多爱国志士胸怀满腔热血,深感危机重重,便开始进行洋务运动,力图“实业救国”,即兴办采掘、加工、制造等民族工业,通过“师夷长技”、“洋为中用”来实现富国强民的愿望。广东商人卢次伦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望来到湖南石门,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最终确认武陵山区的茶资源得天独厚,遂返乡筹备资金,聘请技术人才,几番辗转周折,于1892年在毗邻渫水的宜沙老街(今壶瓶山镇)建起一个初具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泰和合”,所产红茶以“宜红”为商标,在汉口进行出口贸易,卢先生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控制茶品质量。短短几年,“宜红”成为英、法、美、俄等多国竞买的上好佳茗,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鼎盛时,宜红占到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40%,声名远扬。“宜红”的畅销,让这个闭塞落后的小乡镇,成为百业兴旺的“小津市”“小香港”,在“泰和合”兴盛的30年间,泥市及周边的鹤峰、五峰、长阳、石门四县经济及社会福利皆受惠“宜红”,乡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开创出近代史上少有的“宜红时代”。

卢次伦凭满腔爱国热情,只身深入边远山区投身从未涉足的茶行业,并通过艰苦奋斗,开创出“宜红”的伟大事业,造福一方。这是时代造英雄,更是卢次伦自身创新精神、超迈智慧、渊博学问、浩然气魄的集中体现,在当时民族工业刚起步的时代,树立起一个“实业救国”的成功典范。

1.2 首倡“茶业质量管理体系”,践行“茶叶产品技术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3]。随后,此概念迅速得到美国和日本管理学家的广泛认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和戴明将这种管理理念总结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简称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企业进行管理的指导思想。

疏理“泰和合”的辉煌历史,我们吃惊地发现,早在100多年前,“泰和合”的茶叶加工和生产过程无不渗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组织框架的设置也相当完备合理,主要有管事部门(即人事部门)、工厂管理部门(即生产部门)、文书部门(即秘书处)、司账部门和管钱部门(即财务部)、运输部门、总务部门(即后勤部)、赈济部门、研讨部门(即研发部)、各分庄(即分公司)[4]。“泰和合”从茶叶的“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再到“产品销售”整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这是“宜红”在短时间内便创下丰功伟业的原因。其组织构架虽不能完全和现代大型企业相比,但已有现代企业的雏形,各部门职责分明,纪律严整,鼎盛时期员工达6000人仍然运转正常,皆得之于周密的组织系统和卢次伦的卓越领导才能。

“泰和合”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茶叶产品技术标准。所有技术员工都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各生产环节(过称、碎茶、车茶、筛茶、拣茶、焙茶、官堆、装箱、验收、品题)都有严格标准执行,品题部(即茶叶品评鉴赏部门)人员通过“看、闻、摸、品”对每批茶的“色、香、味、形”进行品鉴分级,以确保产品质量。如果发现问题,即追溯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在研讨部门的协助下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这与“PDCA循环”如出一辙。如加工米茶初期,发现茶叶中混有“木炭碎屑”、“干山椒”等一些难以拣除的非茶杂质影响茶叶品质时,研讨部门便商讨研究,制订出维护茶叶清洁的成文规范,发给茶农及有关人员遵守,从而使茶叶自采摘及至成品装箱,均能维持清洁。又如,最初的装茶箱多用湘西北产量多且廉价的杉木制作,此类箱虽光滑轻便但易开裂,后改用楠木制作,其含水量重,不易干燥,制成箱后沉重不易搬运。经多方试验后,发现当时产量较少的枫木最适宜,所制之箱轻便、美观、耐用,为保证枫木原料的长期供应,遂与当地的林木山场签订长期合约。从此,枫木箱成为专用箱,直到今天,依然广泛运用于茶叶贮运。石门县文化馆发现了1000多个当年“泰和合”的枫木箱。

泰和合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人文关怀,严格实践“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核心理念。对内,凡公司员工无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会得到应有礼遇。对外,无论茶商还是茶农都不会让对方在商业交往过程中赔钱舍本。不难看出,“泰和合”所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无不围绕一个“精”字下功夫。精简而有效,能够很快而高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茶经》的核心思想:“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卢次伦以“精”字为指导思想创立和实践的“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是对陆羽《茶经》所倡“茶道精神”的承续,也是中国古代茶号向近代茶企业转型的先导理念。生于广东的卢次伦,思想开阔,从小就在中外港口贸易的濡染下生活,难怪他一投身茶业便能将这种先进的商业管理思维应用到茶号管理中来。

1.3 缔造“红茶品牌”,开创“宜红时代”

“泰和合”的兴盛是因为宜红。关于“宜红”起源和定名,历来有不同看法,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认为:“宜红,即宜红工夫,是指产于湖北宜昌、恩施的条形工夫红茶。1854年,长乐(今五峰县)渔洋关和鹤峰县五里坪先后开始制作红茶,1951年在宜都县建立国营宜都茶厂,收购各县红毛茶进行精制加工,经汉口口岸出口,故名宜红。”[5]这其实是笼统地讲宜红是湖北宜昌一带生产的工夫红茶。学术讨论上则分为两派,一是以翁寿楠先生代表的学者(《宜红茶初考》[6]《宜红初考补遗》[7])以《制茶学》和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等资料为佐证,认为“宜红”即“宜昌红茶”之简称,起源于湖北宜昌一带,后扩展至湖南石门、湖北五峰等地,至少在1876年就有生产。二是以马先立(《宜红茶初探——并就有关问题与翁寿楠先生商榷》[8])、谭立(《泰和合红茶号兴衰探析》[9])和曹绪勇、张新华等 (《“宜红茶”源流考》[10])为代表的学者,根据吴恭亮《卢次伦传》等资料认为,1892年,卢次伦先生将“泰和合”生产的红茶定名“宜红”,其意一是制造地为宜沙,二有宜乎红茶之意。但因石门茶区属宜昌茶区,湖北五峰也有制造红茶工厂,也在宜昌茶区,因此,不管五峰也好,石门也好,皆不出宜昌茶区范围,统名之“宜红”。

综合《石门县志》等资料,以及石门县文化馆馆长龙西斌先生的介绍,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宜红”应由卢次伦所创,鼎盛时期,“泰和合”茶号连湘鄂六县,同时更多茶商、茶号也采用相似工艺提升红茶品质,并援用“宜红”名号,久而久之,大家渐渐习惯将产于湘西、鄂西山区的红茶统称“宜红”,并引以为荣。最有力的证据是卢次伦为“宜红”设计的专用“商标”,在一张淡绿色纸上,印有龙凤相对,中心印着“宜红”二字,两旁印有泰和合红茶号及某年某月某日制字样。每年成千上万印有“宜红”商标的茶箱,从宜市运往汉口,再从汉口运至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地。

卢次伦不但精通茶厂管理,还善于茶叶推销。泰和合成立之初,就瞄准中国红茶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早期茶厂设备不全,只能先制作半成品红毛茶并卖给汉口的中国商人,后来当生产出第一批成品宜红后,卢次伦则直接与汉口的英国商行怡和洋行接洽,并被列为中国红茶第二位,仅次于祁门红茶,从此名扬海外,享誉数十年[4]。从此,开创了中国红茶出口史上的“宜红时代”,从1892年茶号成立后,宜红茶产量逐年上升,1899年达到15万kg,从业人员6000余人,仰其生息者近万人。尽管“泰和合”创造的“宜红时代”时过境迁,今天的“宜红”又开始引领新的红茶潮流,卢次伦当年创立“宜红”商标,功不可灭。

1.4 带动茶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繁荣

随着泰和合的发展,“宜红”的原料产区不断扩大,横跨湘鄂,包括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等地。当地的经济、文化、交通以及福利慈善事业等很自然都会受到“宜红”的影响。不但“仰其生息者近万人”,茶号还专门设立“赈济部门”,集中管理慈善公益事务。

1.4.1 疏通水路,资助其他产业,促进茶区经济

“泰和合”为利于茶叶的运输,出钱疏通水道,同时也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外出和其他商品的外运。“要想富,先修路”,这几乎是山区发展的第一方针,便利的交通,可以让山里的红茶、杉木、桐油、山货纷纷运出,又输入煤油、盐、纺织品及各类海产品。卢次伦将经营“泰和合”所获之利,向农民贷款种植油桐和改良油桐种子、种生漆和马铃薯;资助慈利和石门两县在石门和慈利交界地望平开发雄磺矿;贷款给各种手工业者,发展刺绣、竹木工艺以及家庭纺织等;资助和支持当地办起了布匹、食盐、煤油等铺店。其时,“水路来回的船只,日有百余左右,陆路过往的商旅在万人上下,市间各种行业,应有尽有。”泥沙经济随之而活跃繁荣起来,全镇人口猛增至五万以上,泥沙的居民无一不“直接和间接得到宜红的好处”,泥沙“纵横数百里以内,没有一个失业的人,任何落拓者和飘泊者,只要跑到宜市,不难找到一口饭吃,除非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懒虫”[4]。不难想象泥沙当时经济事业发展的繁华景象。

1.4.2 兴学重教,慈厚仁爱,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泰和合”的兴盛,使月池公拥有了雄厚的财力,在他初来此地之前,便发觉茶区乡民多数不曾读诗颂书,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认识能力较弱。他认为“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礼义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促使精神文化亦得以发展。因此,他兴办学校、创立诗社、印发书册、改良汉剧和粤剧,一时,书声伴雅乐,文风渐盛,使科学文化知识在当地得到了有效普及。“达则兼济天下”,月池公以身示范,不仅礼让员工,善待食客,且常以仁爱为本,施舍济众,在事业兴旺之时,办义学、办义田、修义渡,“泰和合”茶号内设有的赈济处,常年兴义诊、施衣药、救灾害,尽其力造福百姓。可以想见,一方百姓,年轻力壮者,有事业可做;老弱病残者,亦有所依靠,人逢有礼,书声朗朗,茶香弥漫,“宜红”让茶产区成了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2 卢次伦创立“泰和合”的当代意义

卢次伦开创的宜红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这位粤茶商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却一直影响着当代的茶业从业者。尤其是对于目前常德地区正在打造的“武陵红”区域公共品牌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当年泰和合正是将本属于宜沙地区产品的“宜红”做成了一个横跨湘鄂的区域品牌,甚至是誉满全球的红茶品牌。

2.1 弘扬泰和合“敢于创新”精神,塑造“武陵红”品牌文化

“泰和合”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产品和工艺创新,即卢次伦慧眼独具将此地的白毛尖茶改制为红茶,也就是从绿茶到红茶的创新;其次是市场创新,即主动到汉口找销路,将红茶通过英商怡和洋行出口欧美,为宜红找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后是制度创新,即在茶厂管理上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形成完备的组织系统,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茶号运作有条不紊,堪比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目前,泰和合茶号已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其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建议修辑“泰和合”遗址,在充分整理相关资料后,尽可能按当年的布局恢复陈设,以供人参观,使人们通过实物来体验泰和合的精神。

“武陵红”是常德红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常德古称武陵,拥有标准茶园、野生茶园2万hm2,是湖南最大的茶区。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常德红茶在历史上声望很高,最典型是清末民初的宜红,出口曾占到当时全国红茶出口总量的40%。为振兴常德茶产业,常德市政府办公室于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希望以红茶为突破口,重点打造“武陵红”茶品牌。2016年和2017年两届红茶文化节之后,武陵红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并通过“花果香、有机茶”等产品创新特色迅速打开了市场。但是影响力依然有限,这就需要继续发扬泰和合“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进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武陵红”成为继“宜红”之后的又一湖红名片。

2.2 传承泰和合“精益求精”的精神,制订“武陵红”全面质量管理规程

可以想象,当年卢次伦曾一丝不苟地在油灯下绘制着他的“泰和合”茶号组织管理系统图。从部门设置到执行标准,事无巨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长河中走在了前列。在如今完全经过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时代,这本不足称奇,但是那种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却是一脉相承。如今,茶树品种更加丰富,栽培技术长足发展,手工生产已由机械生产代替,但产品质量依然得益于每个工序的严格管理,“泰和合”在一百多年前就能以“精益求精”来确保茶品质量,在今天,“质量”依然是“品牌”取胜的法宝。“武陵红”应该秉承泰和合“精益求精”的理念原则,制定出自身的全面质量管理规程,这样才能使“武陵红”的生产、流通有规范可依,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品牌美誉度更强。

[1]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J].中国农史,1996(2): 96.

[2]朱海燕 .中国茶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吴恭亮.卢次伦传[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0.

[5]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

[6]翁寿楠 .宜红茶初考[J].茶叶通讯,1985(4): 52-53.

[7]翁寿楠 .宜红初考补遗[J].茶叶通讯,1989(4): 41-43.

[8]马先立.宜红茶史初探——并就有关问题与翁寿楠先生商榷[J].茶叶通讯,1989(2): 43-45.

[9]谭立 .泰和合红茶号兴衰探析[J].茶叶通讯,1995(4): 34-36.

[10]曹绪勇,张新华 .“宜红茶” 源流考[J].中国茶叶,2017(5):48-52.

猜你喜欢
泰和红茶茶叶
泰和至远 仁爱至深
——记深州市深州泰和医院
乡音(2022年12期)2022-12-24 06:32:08
《幸福的红茶时光》
食品界(2022年11期)2022-12-12 08:04:44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蜜香红茶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7:22
湖南石门县泰和合茶号调查研究
泰和源珠宝
中国宝玉石(2018年3期)2018-07-09 03:13:58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泰和源/手工类饰品
中国宝玉石(2018年5期)2018-01-28 00:50:37
红茶与绿茶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