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茶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03-23 06:17:01傅冬和
茶叶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学学位导师

傅冬和,李 适,李 娟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在科技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创新已成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某个单一主体的创新产生不了效应,必须是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协同创新,才能成为提升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是单位创新能力的核心。协同创新可整合不同范围内有利的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全社会都在提倡协同创新。当前,国家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鼓励高校与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共享,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1]。高校拥有丰富人才和文化资源,成为知识传承、生产、创新、转化的重要支撑,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及为创新性国家建设提供和储备人才资源的重要使命[2]。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

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为提升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品质是关键,但提升茶行业人才能力更是关键。茶学专业是中国的特色专业,社会对茶学人才的需求及其能力的要求均不断提高,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如何培养茶学专业人才,更是值得探讨。

1 必要性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和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于1958年创办的。自从1978年恢复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2年被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茶学专业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茶学学科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该学科团队先后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优秀集体”、“湖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个优秀集体荣誉[3]。

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招生跨学科、跨专业现象普遍,我校的茶学研究生招生也不例外。由于我校茶学学科在全国综合排名名列前茅,也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力很大,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熟悉,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茶学专业,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校或外专业的考生。近年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通过初试复试阶段的筛选,20多人被录取。半数的学生是跨专业考研录取的,其中有农学学科的,如植物保护、农学、园艺;有工学的,如工程、植物资源工程;有食品科学的,如食品加工;有生物学的,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有化学的;也有文科类学生,如经济管理、教育学和英语等多学科的生源。茶学研究生的生源相对较广,且是不同学科的交叉,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特长不同,不能用同一固定方案或模式来培养。

2 培养模式

尽管跨学科的人才具有交叉的知识背景,知识面更宽,但对于跨本科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对于茶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还是相对薄弱些。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体系并未考虑到这些因素,仍按本学科生源的专业背景制订培养计划及方案,导致培养的部分毕业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我校茶学学科针对目前本专业硕士研究的生源情况,为更好地贯彻《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精神,立足于“国家工程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茶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2.1 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导师队伍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生源,为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更好地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茶学学位点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的作用,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了多学科的导师队伍,发挥多导师的作用,对所有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与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其中一位老师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教师,而其他则是合作导师或指导小组导师。合作导师有本校本专业的老师,有本校其他专业的老师,也有国内其他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专家,甚至是海外大学的教授。学位点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清华大学药物研究所罗国安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焦家良研究员、广东省农科院陈栋研究员、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王克勤研究员等不同研究领域或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作为导师,他们为茶学研究生新的培养方案的建立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中博采众长、改善知识结构、克服“师承一人”的弊端。

2.2 科学设置课程

茶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符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能充分考虑社会对茶学人才的需要。其课程按学位课与选修课开设,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与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学位课主要为专业外语、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研究进展专题、研究方法论、学术能力提升类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开设了多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应用文写作、知识产权、研究伦理、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流等全校范围内公选的课程,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少而精、教学内容新而精、适应性强而广,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博而厚。研究生班讨论课由研究生主讲,所有研究生参与讨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需完成三次以上的报告,导师指导小组全程参与讨论和点评。这些课程的开设拓宽和加深了基础理论,填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充分利用平台优势

茶学学科拥有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不同级别的科研平台,如“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深加工研究室”、“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等。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科研平台优势,为研究生提供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更浓的学术氛围。

协同创新平台每年均会增加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还有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及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或重点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厅局级项目等各种途径和级别的科研项目。茶学研究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预算、答辩、攻尖研究及总结汇报等各环节的工作,充分发挥师生协同攻关的优势,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围绕这些重大项目选题,着重于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经济发展、市场开拓、茶与人类健康的需求为目标,结合生产实际,融入茶文化和茶产业经济,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实用型技术研发,必须综合运用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学科中或产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见解。全方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4 提高茶学研究生综合能力

茶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全面地掌握茶学的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具备几方面的能力:获取和鉴别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学术创新和交流的能力。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经济管理与茶文化学等,了解并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熟练掌握茶叶生产经营每一环节的技能并能指导生产与贸易,能在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硕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创新能力、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位点将Seminar学习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协同创新中心每周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进展汇报的学术活动,每位研究生轮流主讲;每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不少于12次,争取在学术会上报告论文。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获得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熟练进行学术交流是茶学学科硕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优秀的研究生还被派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研究,达到校校、校院(所)、校企联盟,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对于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茶叶生产各环节技能的综合训练,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必须补修本科阶段的各门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技能综合训练并要求过关考核,达到本专业考生的同等专业技能。由于茶叶生产有季节性限制,跨专业考入的茶学研究生研一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践技能的训练任务相当繁重,他们必须在春季到实习基地开展两个月的茶叶生产实践环节的补修,每个环节必须经过考核过关才允许进入下一环节(阶段)的学习。

2.5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茶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茶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或实用性。研究生在广泛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撰写选题报告。

学位点组织全体导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在学位论文研究中期进行检查、了解研究生论文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研究瓶颈,对进一步的工作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文件要求进行考核,中期检查通过者才可继续进行论文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期检查未通过者,视情况责令其改进论文研究,或修正选题,延期毕业。完成的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可以是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创新,或者是学科理论与规律的创新,也可以是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

论文撰写完成后必须经过答辩申请、资格审核、学位论文初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论文评阅、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论文修改定稿和提交等环节。学位点、学科及所在的学院在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茶学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保障并进一步提高,均能顺利通过答辩。所有学生能在读研期间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有的甚至被SCI或EI收录。每年有2~3篇论文获校优秀学位论文,1~2篇获省优秀学位论文。

3 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和手段的采用,杜绝了研究生培养严进宽出的现象,加上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学术团体的熏陶及启迪,大大提高了茶学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各类考试、竞赛、面试中充分展示茶学学位点培养人才的水平和特色,都能脱颖而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学生继续深造,有的参加工作,就业率达到100%,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就业。茶学研究生深受就业单位的欢迎,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评价很好。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师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收到明显的效果。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2012-03-15

[2]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朱 旗,沈程文,刘仲华,等.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十三五”教学改革规划与设想[J].茶叶通讯,2016,43(1): 3-7.

猜你喜欢
茶学学位导师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V eraW an g
导师榜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福建茶叶(2018年9期)2018-01-19 14:07:38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