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背景下综合类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科技导报》办刊实践分析

2017-03-23 02:23刘志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综合类导报科技期刊

■刘志远

《科技导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这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与国外著名学术传媒出版商竞争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国内学术期刊之间也展开了对学术信息资源的争夺[1],在这个过程中,综合类科技期刊受到的冲击更为巨大。由于其涵盖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期刊内容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科拼盘”,从而难以聚焦某一个专业领域,很难形成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相当一部分综合类学术期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发行量小、办刊风格趋同、栏目设置大同小异、学术质量日趋下降等方面[2]。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间不断地渗透、交叉,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源泉[3-4],这为综合类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综合类科技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并与各学科共同发展的特色道路。对综合期刊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江海燕等[5]探索出科技期刊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的量化机制,并提出创办综合类科技期刊的构想;卢佳华[6]分析了高校学报在稿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提出在新形势下的组稿方式;黎贞崇[7]分析了综合类科技期刊组稿的劣势和优势,提出了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组稿思路;付利[8]通过实例分析了专题策划对提高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作用;田恬等[9]讨论了围绕重大科技事件高效出版学术特刊,有效提升综合类期刊的新闻性及社会影响力的策略;吴晓丽等[10]剖析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及延伸经营对综合类期刊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科技导报》高被引文章类型等内容的分析,阐述了提升专题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思路,以及着力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优势的组稿和推广、通过栏目的合理设置突出期刊的特色等重要措施,为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1 加强在促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工作者信息交流的平台,应该作为学科交叉、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心和孵化基地[3]。通过综合类科技期刊,读者可以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关注的科学问题、各学科发展现状、突破性的概念以及技术方法的革新,从而扩宽视野,从多视角认识所研究的课题,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找到更多、更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术方法[4]。Science和Nautre作为国际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各研究领域的读者均有很强的吸引力,会引导读者相互借鉴并引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手段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5]。

《科技导报》在2013年11—12月,组织读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对于“最感兴趣的文章范围”,超过半数读者的答案为重要科学问题的报道和讨论、本学科重要专家发表的针对学科宏观发展的指导性文章、具有重要意义的跨学科的科研成果总结。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科技导报》自创刊以来刊发的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检索时间2017年1月23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被引论文多为交叉学科的综述文章,不仅是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是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

表1 《科技导报》高被引文章

《科技导报》将主体内容定位为交叉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反映某一重大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内容上既有无争议的定论,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发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启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思路,并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编辑有选择地针对一些前沿创新研究领域,以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成果进行追踪,积极邀请、鼓励优秀作者总结一段时期的重要成果,该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各国开始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科技导报》刊登了《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一文[11],该文介绍了精准医疗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刊发后引起了较大的关注,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21期全文转载。2016年,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郑泉水团队在《科技导报》发表了《超润滑:“零”摩擦的世界》一文[12],用较为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零”摩擦这个跨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机械科学、精密制造等诸多传统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的进展,包括超润滑概念提出之后实验方面的突破,中国学者为此作出的贡献,未来会在哪些领域引领技术的突破等。文章刊发后,被多家微信自媒体及网络媒体转载报道并有相当高的点击率,引起了多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带动一批优秀作者主动投稿。

2 合理布局栏目,形成期刊特色

创新期刊内容就要重点抓好栏目设置、报道主题策划。为了创造出独具个性和实力的期刊品牌,国外一些知名杂志对特色栏目进行了精心设置。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著名综合类学术期刊,为了进一步吸引读者、作者、各国科学家和非专业的一般读者,在设定栏目时既有激动人心的最新科学发现,又有趣味性和大众化的小栏目[13]。

《科技导报》在栏目设置方面,通过多次调整和精简,目前已经形成了“卷首语”“科技建议”“科技纵横”“科学人物”等品牌栏目。“卷首语”每期邀请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撰写寄语性文章,就重大科技现象或事件、学科发展趋势、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撰文发表评论、见解或意见,该栏目已经成为院士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科技建议”栏目对国家科研管理的政策变化进行解读。“科技纵横”栏目鼓励科技工作者对重要科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他们乐于“论战”的阵地。“科学人物”栏目介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科研经历,弘扬其科学精神。另外,还设立了“热点排行”“声音”等栏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和科技信息。

栏目的合理布局,形成了《科技导报》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和评论相结合的鲜明办刊特色,增强了可读性,使得期刊内容不再单一、乏味,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活跃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评论,加强了读者、作者与编辑的互动。

3 专题策划聚焦科技热点,增加期刊内容的集中度

专题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好的专题策划,可以增强科技期刊对所处行业发展的指导性、参与性,增强期刊的可读性,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价值[14-16]。《科技导报》每年针对前沿热点领域和重大科技事件和活动,组织出版的一系列专题,具有广泛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率先策划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芦山地震特刊”,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充分反映了期刊和编辑的创新能力[17]。

2015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跨越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为契机,组织出版了“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邀请了多位国内外机器人研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类型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发展情况和关键技术,并指明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自发行以来,不仅受到了机器人行业的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同时吸引了其他领域研究者的注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就表示,特刊很好,让人很受益。同时,特刊也得到了国外华人学者的关注,他们一致表示收获很大。特刊中的《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四足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医用机器人的未来之路——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与未来战略论坛纪实》《人机交互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4篇文章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翻译成日语,并于2016年9月份以开放存取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中国机器人学40年》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组织专题是争取高质量稿源、提高杂志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综合类科技期刊来讲,1年策划2、3个优质专题,很难改变“学科拼盘”的现状。为了增强期刊内容的集中度,2016年开始,《科技导报》每期策划1个专题,全年共出版了24个专题。优质专题的策划出版,既涉及前沿热点(如“引力波探测”“人工智能”),又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新能源汽车”“能源战略”)、重要活动的科技成果(如“2016世界生命大会特刊”),以及公众关心问题的深度报道(如“核安全”),显著提高了期刊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作者和读者,又提升了社会效益。

4 利用主办单位的优势资源,汇聚优质学术资源,加强刊物宣传推广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学术会刊,在办刊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主办单位的优势资源,不仅依托中国科协年会、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策划专题出版,而且加强与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合作,组织出版相关学科发展的专题,向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推荐该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科技导报》的推广宣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得《科技导报》的知名度显著提高。2016年9月,第十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召开,《科技导报》以此为契机,邀请年会16个分会场的行业专家撰稿,在2016年第17期出版了“第十八届科协年会专刊”,并将其作为会议资料向3000名与会专家和代表发放。2016年11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召开,为展示中国在生物、健康、农业、环境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探讨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科技导报》邀请业内部分知名专家撰稿,在2016年第20期出版“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专刊”,并将其作为会议资料向4000名与会专家和代表发放,提高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5 结论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综合类科技期刊来讲是发展的机遇。综合类科技期刊应勇于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并逐渐形成期刊特色。《科技导报》通过加大交叉学科综述类文章比例、设置合理新颖的栏目、专题策划增加期刊内容的集中度、利用主办单位优势资源加大宣传推广等举措,提高了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综合类期刊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罗向阳,赵群,李辉,等.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开展约稿工作——以《机电工程》杂志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49-451.

[2] 易永卿. 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走出困顿[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7(3):34-38.

[3] 吴彬,贾建敏,丁敏娇,等.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建设[J]. 编辑学报,2015,27(1):64-66.

[4] 刘伦刚. 营造问题导向的研究环境 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71-176.

[5] 江海燕,墨宏山. 论学科交叉与科技期刊[J]. 编辑学报,2011,23(3):206-208.

[6] 卢佳华. 高校学报稿源竞争形式下的组稿方式[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18-121.

[7] 黎贞崇,黄日波,陆海生,等. 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组稿的定位和思路[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03-106.

[8] 付利. 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以《科学通报》(化学学科)为例[J]. 出版科学,2013,21(6):32-35.

[9] 田恬,陈广仁. 学术特刊出版的主题策划与质量控制——《科技导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特刊”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39-1144.

[10] 吴晓丽,陈广仁,严佳君,等.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及延伸经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1):99-104.

[11] 杭渤,束永前,刘平,等. 肿瘤的精准医疗:概念、技术和展望[J]. 科技导报,2015,33(15):14-21.

[12] 郑泉水,欧阳稳根,马明,等. 超润滑:“零”摩擦的世界[J]. 科技导报,2016,34(9):12-26.

[13] 吴志祥,苏新宁.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J]. 图书与情报,2015(1):27-37.

[14] 袁桂清. 论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与方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0-184.

[15] 韩磊,王雅琢. 医学期刊联合医院优势专业策划专题的实践——以《山东医药》“上颈椎专题”为例[J]. 编辑学报,2011,23(2):156-157.

[16] 黄蓓华. 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品牌的重要途径——以《绿色建筑》系列专题策划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45-747.

[17]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 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组稿探析——《科技导报》组稿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89-1195.

猜你喜欢
综合类导报科技期刊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证券市场导报》选题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