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脑出血主要指的是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造成出血, 在脑卒中中占比高达20%~30%, 在急性期的病死率为30%~40%, 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在脑出血治疗中, 依达拉奉注射液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这种药物治疗有轻微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联合低温治疗仪器半导体制冷冰帽进行48 h降温。本文简析了将头颅局部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应用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单治组和联合组, 各34例。单治组男19例, 女15例;年龄47~79岁, 平均年龄(65.00±5.43)岁。联合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48~80岁, 平均年龄(66.00±5.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单治组单纯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组则在单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温治疗仪器半导体制冷冰帽进行48 h降温。具体操作如下: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添加到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2次/d,1个疗程为2周。同时应用智能低温治疗仪的半导体制冷冰帽进行降温, 把温度控制调整为自动地调温, 调节范围在30~32℃之间, 降温持续时间为48 h, 并进行呼吸、血压与心电监测。单治组依达拉奉用法用量与联合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估: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90%, 0级病残程度, 即为显效;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为45%~90%, 1~3级的病残程度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出血体积变化情况, 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单治组患者治疗无效9例(26.47%), 有效13例(38.24%), 显效12例(35.29%), 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联合组患者治疗无效2例(5.88%), 有效15例(44.12%), 显效17例(50.00%),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出血体积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出血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14 d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出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出血体积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出血体积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单治组比较, b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脑出血体积(cm3)治疗前 单治组 34 37.14±3.98 20.89±3.67联合组 34 37.26±3.62 20.73±3.57治疗48 h 单治组 34 34.51±3.81a 18.88±3.47a联合组 34 28.79±3.87ab 14.86±3.94ab治疗14 d 单治组 34 32.87±3.85a 14.39±2.39a联合组 34 22.53±3.12ab 9.27±2.14ab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单治组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联合组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在50~70岁人群中发生率比较高, 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冬春季是易发季节。在患者情绪激动与活动时容易发病, 并且出血以前基本没有预兆, 很多患者在发病后都伴有剧烈疼痛、呕吐等症状, 在出血以后血压会明显上升;部分病例会伴有癫痫, 多为局灶性癫痫, 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3]。现阶段, 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为依达拉奉, 这种药是自由基的清除剂, 能够对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 可以降低脑中花生四烯酸所致的脑水肿。并且依达拉奉可以将毒性羟基基团清除, 生成刺激前列环素, 降低炎症介质的白细胞三烯生成, 使得羟自由基浓度降低[4-7]。把依达拉奉注射液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 不容易损害到细胞, 可以缩小缺血的半暗带面积, 抑制缺血级联的反应, 防止发生再灌注的损伤, 强化神经细胞耐受性。而且依达拉奉亲脂性比较强, 在机体中活动时, 主要以阴离子的形式, 可以向着自由基转移一个有效的电子, 继而形成依达拉奉的集团, 对脂质的氧化反应进行破坏, 以保护有关神经。在采取静脉给药方式治疗时, 对于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血肿与附近半暗带的羟自由基化反应进行清除, 对水肿与血肿情况进行改善,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8-10]。
此外, 亚低温也可以有效保护脑损伤, 具体如下:亚低温可以减少大脑的耗氧量, 降低乳酸的堆积, 对血脑屏障进行保护, 降低脑水肿发生率;防止内源性的毒性产物损害到组织细胞, 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钙离子内流, 防止钙超载损害到细胞;可以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降低, 使得脑细胞功能与结构尽快恢复, 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11,12]。通过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规避单纯用药的不足与缺陷,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药物治疗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治疗疗效[13]。本次研究中显示,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高于单治组的73.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出血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14 d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出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 明显低于单治组的1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将头颅局部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应用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 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出血体积, 可临床推广。
[1] 李玻, 黄云, 陈达健.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49例临床疗效分析.疑难病杂志, 2014, 18(7):671-673.
[2] 张秋月.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吉林医学, 2015, 15(8):1525.
[3] 冉坤.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1(8):86-88.
[4] 王希佳.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神经功能和血肿及水肿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6, 17(4):547-549.
[5] 石瑛伟.头颅局部亚低温、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7):942-943.
[6] 王玉芬, 王庆德.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山东医药, 2009, 49(33):52-53.
[7] 彭小莲.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医药指南, 2012(27):31-32.
[8] 巴云飞.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0):27.
[9] 陈慧, 黄燕华.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24):3774-3776.
[10] 刘凤娥.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24):87-89.
[11] 何道月.依达拉奉注射液结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医学信息, 2012, 25(2):487.
[12] 孟庆军, 孟磊, 金保哲, 等.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6, 33(11):963-966.
[13] 王志军.头颅局部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318-319.